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时有发生,营造“爱”的教育场,倡导以爱育爱,才是消除这一不良现象的根本。校园里处处充满温暖与关怀,可以从面上消除了暴力欺凌的环境;给特殊的学生特别的关爱,用点对点的关爱及时浇灭暴力源,消除其变成校园暴力分子的可能性,让校园更安全、温暖、和谐。
一、树立榜样,营造氛围,彰显爱
积极上进的育人气氛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氛围的营造,树立“爱”的榜样和典范,注重爱心校园的营造,强化正向引导。
1.义工垂范彰显爱
“志愿者行动”“义工活动”越来越成为校园主流,参与这些爱心行动的人员可以是家长、学生和教师,活动内容也可以丰富多样。比如家长义工可以开展安保、环保、才艺、维护秩序等相关内容。安保义工每天早、午晚分三段时间守护校门,环保义工晨间指导学生清扫落叶,才艺义工陪伴学生坚持练习,每逢重大活动义工都参与服务等。学生义工可以是环保、维持秩序,还可以到图书馆、商场、等公共场所进行义工活动,教师义工也可以开展义务辅导、维持秩序、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活动让校园处处彰显爱的氛围。德育处每学期根据义工积分进行表彰,让参与活动的义工领奖,特别孩子们体验了当义工的光荣,收获了全体师生真诚的感谢。通过义工垂范,奉献爱心将会成为了全校师生家长的价值认同,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受感染。
2.同伴欣赏培育爱
在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这样的行为一旦蔓延,或将成为一种不良风气,强化了学生狭隘、报复甚至扭曲事实的心理。为了扭转这种习惯,让孩子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见善思齐,学校不妨开展“慧眼发现身边的少年美德活动”,号召全体师生家长用自己的“慧眼”把所发现美德事例写在指定用纸上,粘贴在学校门口的专栏版面上。德育处每月进行统计,以此评选出月度、季度、年度美德少年,并予以奖励。用“张榜”的形式强化良好行为,强化正面形象。同时,也倡导如果发现同伴的不足,应该予以善意的提醒,得到帮助的同学要表示感谢,学校对“助人为乐好伙伴”进行表彰。
3.长幼帮扶传递爱
培育爱心,需要教导,更需要行动。学校可以建设长幼帮扶的梯队,四年级对一年级、五年级对二年级、六年级对三年级,力争做到学生个体的一一对应。学长要对学弟妹作以下的服务:每年秋季新生入校进行始业课程培训,安排四年级的学长带领新生熟悉校园,指导学习校园规则;新学年开学典礼,组织“大手牵小手,文明路上齐步走”仪式;新队员入队仪式上,由老队员给新队员佩戴红领巾;始业课程家长培训会和毕业课程家长培训会上,请老家长作经验介绍,新老家长结队子共成长活动;还有日常的关注陪伴、相互激励等。
一旦形成这样良好的传统,让每一届的学生届届相承,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事件就会没有生存的土壤和根基,校园里处处充满温暖与关怀的教育,从面上消除欺凌环境。
二、聚焦个体,特殊关爱,传递爱
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二岁以下儿童的心理品行问题都有浓厚的家庭烙印。校园欺凌、暴力的肇事者也不例外,往往他们的家庭教育、成长背景都存在偏差。为此学校的爱心培育,不仅要重视面,还要着力于点,尤其是要聚焦特别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关爱,让“爱”洒在偏僻的角度。
每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此类学生尤甚。学校可以建立特殊学生档案上报制度、特殊学生辅导三级支持制度。建班初期即由班主任筛查特殊个体,建立档案上报级组长和德育处。德育处定期组织级组长和正副班主任研究辅导方案,对在校辅导和家庭教育作统筹和追踪。特殊学生追踪教育记录表每学期上交德育处。追踪教育过程如果遇到困难,班主任可向级组长、德育处寻求支持。视其需要,再与家长、社区联系要求配台合;退休教师担任爱心爷爷、奶奶深入家庭;学校还可以召开单亲离异家长会,分批分类对其家长进行辅导。
下面的案例,可以说明建立特殊关爱对个别特殊学生的重要意义。
女生王某父母离异各自在外市再婚,自小与年迈行动不便的奶奶生活,严重缺乏亲情和关爱,进入青春叛逆期后,与中学生、社会青年结伴,行为出现了偏差,甚至现场观看打群架。学校及时关注该生,除了老师给子特别关爱外,学校还与家长签责任书,要求周五晚上父母一方必须回来与孩子一起共度双休日,寒、暑假要跟随父母生活,并制定了日常作息时间表和课外活动指南。老师经常与其父母联系,及时掌握她的状况。还取得了社区居委会的协助,王某的学习生活趋于正常,顺利毕业。
三年级男生林某开学后表现反常,情绪烦躁,经常跟小伙伴发生小矛盾,甚至冲动起来对同学脚相向大打出手,班主任尝试了调整同桌,让其独立单桌,与其谈心等方法都不凑效,就把情况向德育处反应。德育处立马联系家长,得知一直常开出租车为生的林父在暑假中鲜有时间陪伴儿子,林母也终日照顾年幼的弟弟,开学前已经发现性情有变,开学后多由叔叔接送上放学,有时放学一个多小时还没回家。学校分析孩子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成长缺乏关爱,他在用极端的方式引起别人的关注。于是,学校与其父亲签订了协议:上学,放学由父亲亲自按时接送,每天晚上在家父亲陪伴学习一小时,父亲抽空到校当义工关注孩子在校表现等。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林同学脸上有了笑容,对待同学也友善了许多,时常见到父子偶在学校有说有笑地做着义工,没有再发生暴力倾向的事件。他父亲也感慨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给特殊的学生特别的关爱,点对点的关爱能及时掐灭暴力源,消除了校园暴力分子。
三、转换角色,感恩他人,回报爱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而受关爱对象通常处于弱势和被动的局面,如何使他们摆脱“价值不足”的感觉。不妨让受关爱的学生转换角色,通过感恩、回馈增强其价值认同。
学校可以组织长幼结队子、慰问老人院、特殊教育学校等活动,让受助孩子去帮助学弟学妹,到老人院给公公婆婆过生日。他们由受助的客体转变成主体,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他们美好的情愫和才能被发现、被强化,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在特殊教育學校他们了解残疾儿童的生理、学习与生活,从另一个窗口去洞察人生,他们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这种来源于爱的利他主义和奉献精神,可以增加了学生自我价值感的体验,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自己人生出彩的机会。
诚然,教育是个反复的过程,为了巩固育人效果,学校在交接班时,原班主任要把特殊学生追踪教育记录表转交的新班主任,学生离校升学或转学,也可以暗中与新学校、新老师交接,使新老师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给他多一份不动声色的关怀。
责任编辑 韦英哲
一、树立榜样,营造氛围,彰显爱
积极上进的育人气氛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氛围的营造,树立“爱”的榜样和典范,注重爱心校园的营造,强化正向引导。
1.义工垂范彰显爱
“志愿者行动”“义工活动”越来越成为校园主流,参与这些爱心行动的人员可以是家长、学生和教师,活动内容也可以丰富多样。比如家长义工可以开展安保、环保、才艺、维护秩序等相关内容。安保义工每天早、午晚分三段时间守护校门,环保义工晨间指导学生清扫落叶,才艺义工陪伴学生坚持练习,每逢重大活动义工都参与服务等。学生义工可以是环保、维持秩序,还可以到图书馆、商场、等公共场所进行义工活动,教师义工也可以开展义务辅导、维持秩序、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活动让校园处处彰显爱的氛围。德育处每学期根据义工积分进行表彰,让参与活动的义工领奖,特别孩子们体验了当义工的光荣,收获了全体师生真诚的感谢。通过义工垂范,奉献爱心将会成为了全校师生家长的价值认同,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受感染。
2.同伴欣赏培育爱
在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这样的行为一旦蔓延,或将成为一种不良风气,强化了学生狭隘、报复甚至扭曲事实的心理。为了扭转这种习惯,让孩子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见善思齐,学校不妨开展“慧眼发现身边的少年美德活动”,号召全体师生家长用自己的“慧眼”把所发现美德事例写在指定用纸上,粘贴在学校门口的专栏版面上。德育处每月进行统计,以此评选出月度、季度、年度美德少年,并予以奖励。用“张榜”的形式强化良好行为,强化正面形象。同时,也倡导如果发现同伴的不足,应该予以善意的提醒,得到帮助的同学要表示感谢,学校对“助人为乐好伙伴”进行表彰。
3.长幼帮扶传递爱
培育爱心,需要教导,更需要行动。学校可以建设长幼帮扶的梯队,四年级对一年级、五年级对二年级、六年级对三年级,力争做到学生个体的一一对应。学长要对学弟妹作以下的服务:每年秋季新生入校进行始业课程培训,安排四年级的学长带领新生熟悉校园,指导学习校园规则;新学年开学典礼,组织“大手牵小手,文明路上齐步走”仪式;新队员入队仪式上,由老队员给新队员佩戴红领巾;始业课程家长培训会和毕业课程家长培训会上,请老家长作经验介绍,新老家长结队子共成长活动;还有日常的关注陪伴、相互激励等。
一旦形成这样良好的传统,让每一届的学生届届相承,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事件就会没有生存的土壤和根基,校园里处处充满温暖与关怀的教育,从面上消除欺凌环境。
二、聚焦个体,特殊关爱,传递爱
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二岁以下儿童的心理品行问题都有浓厚的家庭烙印。校园欺凌、暴力的肇事者也不例外,往往他们的家庭教育、成长背景都存在偏差。为此学校的爱心培育,不仅要重视面,还要着力于点,尤其是要聚焦特别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关爱,让“爱”洒在偏僻的角度。
每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此类学生尤甚。学校可以建立特殊学生档案上报制度、特殊学生辅导三级支持制度。建班初期即由班主任筛查特殊个体,建立档案上报级组长和德育处。德育处定期组织级组长和正副班主任研究辅导方案,对在校辅导和家庭教育作统筹和追踪。特殊学生追踪教育记录表每学期上交德育处。追踪教育过程如果遇到困难,班主任可向级组长、德育处寻求支持。视其需要,再与家长、社区联系要求配台合;退休教师担任爱心爷爷、奶奶深入家庭;学校还可以召开单亲离异家长会,分批分类对其家长进行辅导。
下面的案例,可以说明建立特殊关爱对个别特殊学生的重要意义。
女生王某父母离异各自在外市再婚,自小与年迈行动不便的奶奶生活,严重缺乏亲情和关爱,进入青春叛逆期后,与中学生、社会青年结伴,行为出现了偏差,甚至现场观看打群架。学校及时关注该生,除了老师给子特别关爱外,学校还与家长签责任书,要求周五晚上父母一方必须回来与孩子一起共度双休日,寒、暑假要跟随父母生活,并制定了日常作息时间表和课外活动指南。老师经常与其父母联系,及时掌握她的状况。还取得了社区居委会的协助,王某的学习生活趋于正常,顺利毕业。
三年级男生林某开学后表现反常,情绪烦躁,经常跟小伙伴发生小矛盾,甚至冲动起来对同学脚相向大打出手,班主任尝试了调整同桌,让其独立单桌,与其谈心等方法都不凑效,就把情况向德育处反应。德育处立马联系家长,得知一直常开出租车为生的林父在暑假中鲜有时间陪伴儿子,林母也终日照顾年幼的弟弟,开学前已经发现性情有变,开学后多由叔叔接送上放学,有时放学一个多小时还没回家。学校分析孩子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成长缺乏关爱,他在用极端的方式引起别人的关注。于是,学校与其父亲签订了协议:上学,放学由父亲亲自按时接送,每天晚上在家父亲陪伴学习一小时,父亲抽空到校当义工关注孩子在校表现等。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林同学脸上有了笑容,对待同学也友善了许多,时常见到父子偶在学校有说有笑地做着义工,没有再发生暴力倾向的事件。他父亲也感慨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给特殊的学生特别的关爱,点对点的关爱能及时掐灭暴力源,消除了校园暴力分子。
三、转换角色,感恩他人,回报爱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而受关爱对象通常处于弱势和被动的局面,如何使他们摆脱“价值不足”的感觉。不妨让受关爱的学生转换角色,通过感恩、回馈增强其价值认同。
学校可以组织长幼结队子、慰问老人院、特殊教育学校等活动,让受助孩子去帮助学弟学妹,到老人院给公公婆婆过生日。他们由受助的客体转变成主体,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他们美好的情愫和才能被发现、被强化,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在特殊教育學校他们了解残疾儿童的生理、学习与生活,从另一个窗口去洞察人生,他们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这种来源于爱的利他主义和奉献精神,可以增加了学生自我价值感的体验,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自己人生出彩的机会。
诚然,教育是个反复的过程,为了巩固育人效果,学校在交接班时,原班主任要把特殊学生追踪教育记录表转交的新班主任,学生离校升学或转学,也可以暗中与新学校、新老师交接,使新老师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给他多一份不动声色的关怀。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