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数学教学的文化之门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d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教育中,由于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分关注,造成了对数学本身所内涵鲜活的文化背景的漠视,以及对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力量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漠视。由此,造成数学教学中文化味的缺失,人文关怀的缺席。那么,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渗透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并让文化为数学课堂焕发学科的活力和人文的色彩呢?
  
  一、感受数学精神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项数学思想的诞生都离不开创造者勤于探索、敏于发现、善于攻坚的意志与品格,他们不但留给后人尤其是当下的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思维之悦,而且更多的是一种不可磨灭的数学精神。可以说,数学在让学习者拥有一个智慧的头脑的同时,更多的是给学习者一种内在的精神奠基和健全的人性塑造。例如,在学生了解圆周率后,当学生知道祖冲之是最先将圆周率计算到七位小数的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教师对这样的教育并未点到即止,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祖冲之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借助正多边形周长研究圆周长”的数学思想和智慧;感受他不满足于既有结论,不断超越、执着奋进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一定会透过课堂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挖掘数学美感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开普勒也说:“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数学的这种美,绚丽多彩同时又深邃含蓄,需要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只有发现,才可能欣赏和享受到数学美。数学教学过程如果没有美的挖掘和欣赏,无疑会让数学课堂失去一半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力挖掘数学知识的美感,把数学的简单美、对称美、统一美和奇异美有声有色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再现数学美,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我们可以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圆等图形的观察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图形的对称美。
  
  三、彰显思维魅力
  
  在学生每天经历的数学生活中,其实都渗透着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深层思考的机会,让数学最本质的特性——数学思考的魅力悄悄滋润着学生心灵。让学生经受数学文化的洗礼。教学“周长20厘米的长方形(长、宽均为整厘米数),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面对这样开放的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连问法:1,找到一种答案并不难,难就难在能否按顺序找出所有答案。2,观察这里的长、宽,再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3,如果周长不是20厘米,这一结论还会成立吗?举例试一试。4,倒过来,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又会有怎样的规律?也来动手试一试。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个个凝神思考,思维始终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他们尽享因数学思考而带给他们思维的确定性、变通性、灵活性和辩证性。数学的真理感、数学思考的内在美、数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思维方式等,在此刻得到了最为生动的诠释。
  
  四、享受思想润泽
  
  在小学阶段,有好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比如概率、统计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等等。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注重的是数学的知识,而忽视了这些思想方法的重视和渗透。有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往往积沉、凝聚在数学结论上,圆锥的体积为什么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于是,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我们可通过类比思想、化归思想和猜想验证思想来渗透教学。首先,要求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为圆锥体积通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现来表征提供内在的类比逻辑;在推导立体图形体积时,也只要通过化归,把新的图形转化为已知公式的立体图形,这为学生把圆锥化归为圆柱提供思路。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化归活动,教师出示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圆锥。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两者等底等高的关系,由此设问: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同时教师把空心圆锥放入圆柱中,让学生通过空间直觉进行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形成实验思想。最后再加以验证。通过这样一个由直觉思维发现到逻辑思维证明的科学家工作过程,学生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数学文化的创造者,体验到了令学生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五、经历文化创造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再造;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可以让学生自己可以安排让学生创造轴对称图形:当学生已经感受到用“2+2+2+2+2+2+_2+2+2”表示“9个2相加”比较麻烦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去“创造”一种新的算式表示“9个2相加”也是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更加充满挑战,也预示着更多生成的可能。‘有的学生选择了“2+2+…2(9),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又有学生选择了“2·9”或者“2×9”等。枯燥、缺乏生命为的乘法概念在这一刻被演绎得无比精彩,学生也为自己的创造而欣喜。尽管这些“乘法”表达形式还略显稚嫩,不够科学,但却充满生命力。因为融入了学生生动、活泼的数学思考,比如观察、概括、想像、推理、优化、调整、创造,而这恰恰正是数学的“文化力量”。
  
  责任编辑 杨博
其他文献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宽松的学习气氛,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和维持他们的最佳学习和情感状态,使学生不断向学习的目标努力。  一、重建师生关系,改善学习氛围  新的课程观念要求英语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构成,重建师生关系。把新课程所体现的教学思想、观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都是一讲到底而且要求每个学生坐立端正,不准随便讲
<正>国务院安委办通报全国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今年上半年,全国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事故总量同比增加,且发生1起重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通报显示,建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
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探究中参与,参与中发展。因此新教材在结构编排、例题、练习设计等方面改变了老课本按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高山茄子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茄子的产量。以屏南县为例,对高山茄子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展开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茄子质量
生态足迹理论的兴起为岳阳市生态补偿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科学的分析岳阳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围绕生态足迹的概念进行阐述注重分析生态足迹指标体系建
提出一种基于需求响应的热电联产系统风电消纳策略。综合考虑热负荷与电负荷需求,以及风电功率预测上下限,制定实时电价,从而进行居民用户价格型需求响应调度。同时,在保证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