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18-0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数学理念。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光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教学是不行的。在实际教学中,我除了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以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要注重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 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
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10的组成》一课时,可以设计10的分与合的情境;课前把10个乒乓球分给10个小组,让小组同学商量后派一位代表来送球。黑板上有10个小盒子分别标有不同的数(1~10),每个盒子上也有不同的数(0~9),要求乒乓球上的数与盒子上的数合起来是10。学生的激情被调动了,纷纷举手,争着要送球。让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苏教版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8加几》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题目。这时候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不是这样算的”“那你是怎样算的?”,他把算法说出来以后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算法很多,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 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 “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弗赖登塔曾说:“数学教师不要做演说家,而要做煽动家,要能
煽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达到这个目的,情境创设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创设情境只是手段,通过情境学习数学才是目的。每位教师只有独立思考并有批判吸收的精神,深入思考情境对教学的作用,才能凸显教学情境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数学理念。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光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教学是不行的。在实际教学中,我除了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以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要注重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 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
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10的组成》一课时,可以设计10的分与合的情境;课前把10个乒乓球分给10个小组,让小组同学商量后派一位代表来送球。黑板上有10个小盒子分别标有不同的数(1~10),每个盒子上也有不同的数(0~9),要求乒乓球上的数与盒子上的数合起来是10。学生的激情被调动了,纷纷举手,争着要送球。让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苏教版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8加几》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题目。这时候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不是这样算的”“那你是怎样算的?”,他把算法说出来以后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算法很多,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 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 “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弗赖登塔曾说:“数学教师不要做演说家,而要做煽动家,要能
煽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达到这个目的,情境创设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创设情境只是手段,通过情境学习数学才是目的。每位教师只有独立思考并有批判吸收的精神,深入思考情境对教学的作用,才能凸显教学情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