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河石桥上走过的女子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桥,连接着地理空间,也连接着心灵空间。
  在路遥的经典小说《人生》中,那座架在清朗朗的大马河上的石桥,是黄土高原的城乡交叉点,连接着黄土高原上的农民与市民驿动的心,也联通着刘巧珍和高加林这两颗年轻炽热的心。路遥虽然坚持现实主义写作风格,但在《人生》中却流露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大马河石桥即是《人生》这幅城乡交叉图景的浪漫意象。巧珍与加林的爱恋之花在大马河石桥萌发,在大马河石桥盛开,也在大马河石桥凋零。大马河石桥成为巧珍悲剧人生的隐喻,见证着巧珍一曲三折的青春之旅。城乡交叉地带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也是路遥最熟悉的生活空间。置身于生活的澎湃激流,风华正茂的路遥用诗意阑珊的语言,叙述了大马河石桥上走过的女子——巧珍的悲剧性生命历程,借此来思索城乡交叉地带社会变迁的大时代背景下,底层社会小人物“悲欢离合总无情”的生命处境与生存状态。

青涩的暗恋:蓄谋已久的大马河石桥巧遇


  在路遥的笔下,巧珍是一个纯情至真的灵性女子,她对加林的感情最初属于一厢情愿的暗恋。巧珍自少女情愫萌发后,就时常坐在她家院子的坎畔上,偷偷地望着加林的身影。暗恋如酒亦如影,随着岁月的绵延愈加浓烈,也随着加林的命运变迁而浮动。得知加林的教师职位被下,她为加林当了农民而高兴,同时又为加林的痛苦而痛苦。这种苦乐交错的情感着实让巧珍备受煎熬。但是,长期被压抑的青涩爱恋已剧烈复活,情感的洪流犹如喷发的火山冲破了地壳。巧珍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向加林这座心仪已久的爱情城堡发起攻势,送自留地的甜瓜是进攻前的投石问路。加林没有拒绝,让她看到了爱情的曙光。加林进县城卖蒸馍,简直就是天赐良机,她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爱的火焰,心潮澎湃地策划了大马河石桥偶遇。
  蓄谋已久的行动终于成功了!巧珍心中埋藏多年的感情也终于爆发,以排山倒海之势淹没了心中的理性。当听到加林表扬她:“巧珍,你真能行!”她高兴得满脸光彩,激动得泪如泉涌。大马河石桥连接着乡村与城市,是农民进城或市民下乡的必经之桥,巧珍和加林在这座桥上也不知穿梭过多少次,但这一次却有着特殊的人生意味,成为巧珍爱情旅途的廊桥。走过这座桥,她的心扉彻底敞开了,迫不及待地向加林诉说着炽热的爱恋。夕阳西下,霞光满天,巧珍与加林的青涩爱情从黄昏开始。但是,爱恋的种子早已在巧珍的心中埋下。在富丽的夏日的大地里,这颗爱的种子开始发芽,并破土而出。爱情来得太突然,加林毫无思想准备,恐慌与新奇在心中相互交织。朦胧的月光下,他静静地望着对面的巧珍,惊异地发现巧珍比他过去的印象更漂亮,巧珍身上散发的温馨气息也让他莫名沉醉。也许,都是月光的诱惑,那样的夜色太美,才会在刹那之间,让他们忘却了所有愁苦。回到家后,懊悔的情绪涌上了加林的心头。巧珍若知道加林的懊悔,估计又会伤心一番。不管怎样,巧珍心中被压抑的暗恋终于得见天日,一种无以言说的畅快让她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

忘情的热恋:乡村里盛开着现代性之花


  在《人生》里,巧珍是传统乡村里自由恋爱的先行者。大马河畔一吻定情后,巧珍开启了热恋新途。热恋的火焰照亮了巧珍的内心世界,卑微与骄傲一同浮现。在大马河川道,巧珍人称“盖满川”,是高家村的“头梢子”。然而,面对加林时,她有着深深的自卑。这种自卑心理让她徜徉于倔强与温顺之间。她的倔强体现在对世俗偏见的置之不理,她的温顺则体现在对加林的言听计从。加林让巧珍刷牙,巧珍就开始刷牙。在那个落后的小山村里,现代文明的春风还没有吹进来,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被传统所束缚,巧珍刷牙被认为是“西洋景”,竟然成为头条新闻,上了乡村娱乐八卦的“热搜”。父亲刘立本受不了乡里乡亲的流言风语,把巧珍骂了一顿,向来温顺的巧珍为了捍卫爱情,公然反抗父亲,埋怨父亲为何不送她上学,把她一辈子都毁了。巧珍虽然缺乏文化,但是有新思想,并用实际行动践行她的思想,成为高家村第一个自由恋爱的乡村女子。巧珍刷牙可谓《人生》的神来之笔,意韵深远,既凸显了巧珍对加林的痴心爱恋,又是对农村陈旧陋习的挑战。
  爱情的魔力持续重塑着巧珍。刷牙风波平息后,巧珍为了爱情,又开始换发型、易服装。她把两根粗黑的辫子拆开,换成县城姑娘们时兴的发式。在衣服选择上,她先是穿新的米黄的确良短袖衫和深蓝色的的确良裤子,因为县城的姑娘都这么穿,后来发现加林总躲着她,误以为是着装使然,又换回了草绿色裤子和勞动布上衣。巧珍用行动诠释着“女为悦己者容”。大马河畔,杜梨树影婆娑,加林躺在树下,巧珍轻轻地给他唱古老的歌谣。婉转的歌声和着夏夜的凉风,演奏着悦耳的小夜曲,也成为加林的催眠曲。他沉沉地睡去了,忘却了人世间一切烦恼,那躁动不安的心潮慢慢地变成风平浪静的湖水。
  巧珍那令人心醉的爱情,犹如一股暖流,漫过了加林精神上的冻土地带,让心灰意冷的他重新焕发了对生活的热情。加林渐渐地正常对待劳动,不再折磨肉体以消除精神上的苦闷,也不再穿破衣烂衫假扮农民。难以抗拒的命运安排,逢着巧珍甜蜜的爱情,逐渐让加林在身份认同层面,不那么排斥农民,而是真真切切地做一个农民。他学会了赶牛犁地、锄地分苗,开始吃旱烟、说粗话、与妇女们说笑,还养兔子,搞副业,俨然像个过光景的庄稼人。不得不感叹爱情的魔力,它不仅能改变人的心理状态,还能改变人的生命处境,更能改变人的身份认同。在巧珍的柔情蜜意里,加林重新回到土地的怀抱。然而,良辰易逝,甜美的爱情也总抵不过世俗的功利。加林二叔高玉智的突然转业,扰乱了巧珍的生命历程,甚至间接地断送了巧珍的爱情。巧珍再一次体悟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命不由己。

惶恐的思恋:夏日梨树下幽会危机四伏


  《人生》的叙事风格可谓九曲十八弯。巧珍与加林的爱情看似美好,实则危机四伏,因为横亘在二人之间的文化鸿沟难以逾越。巧珍的爱情危机萌生于村井“卫生革命”风波,蔓延于加林进城拉粪受辱,引燃于高玉智转业到地方任劳动局长,爆发于黄亚萍的横刀夺爱。   村井“卫生革命”风波为巧珍的爱情悲剧埋下伏笔。气候干旱的黄土高原,井水是村里人的生命之源。传统的村民缺乏现代文明的公共意识。接受过“县城”文明洗礼的加林,看到肮脏不堪的井水,实在无心担水,加之因村里人风言风语地议论导致巧珍挨打,心里更不畅快。骨子里傲气的加林,决定不再忍让,选择主动出击。他借进城买漂白粉之机,在众目睽睽之下,骑车带着巧珍去逛县城。这对于巧珍而言,是一个大胆的挑战,对于加林而言,则无疑是一种挑衅,他要报复高明楼对他的压迫和刘立本对他的鄙视,也要革新落后闭塞的乡村陋习。但是,他的村井“卫生革命”被村民误会为“撒药”,直到高明楼出面才得以平息。村井“卫生革命”引发的风波让加林逃离农村的理想复活。蕙质兰心的巧珍看出了加林的心思,主动鼓励加林出去工作,但是,她的内心是矛盾、惶恐的:既想让加林走出农村,又怕加林一去不复返。
  加林进城拉粪受辱加速了巧珍的爱情危机。种麦子的季节到了,加林和巧珍跟随德顺老汉进城拉粪。去的路上,德顺老汉回忆了他年轻时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优秀的文学文本,任何一个情节设计都富含深意。德顺老汉的凄美爱情故事,一方面表达了德顺老汉的痴情,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加林与巧珍的爱情结局。进城后,加林掏粪时与同来县城掏粪的先锋队村民打了一架,又与同学张克南的妈妈起了冲突,这让加林倍感耻辱,泪水在眼眶打转。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性格刚毅的加林如何受得了如此屈辱呢?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进城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比城里普通人更尊贵。二叔的来信,让加林内心逃离农村的火焰再次燃起,而巧珍的爱情之焰则愈加黯淡。
  加林二叔转业到地方任劳动局长引燃了巧珍的爱情危机。加林二叔是军人出身,为官清正,为了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断然拒绝为加林安排工作的请求。但是,副局长马占胜见风使舵,使用偷梁换柱之计,把加林安排到了县委通讯组。加林的生活在一瞬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从一个农民一下变成了国家干部,社会地位与身份认同180度逆转,真有一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感觉。这对加林来说,可谓喜从天降,但是对巧珍而言,却犹如晴天霹雳。河湾岔路口临别时,巧珍紧咬嘴唇,泪水如瀑,央求地对加林说:“加林哥,你常想着我……你就和我一个人好……”加林是一个心怀理想的农村青年,还无法达到超脱世俗功名的圣人之境,现实的苦难与屈辱让他急于逃离农村。所以,在情感与功名的角逐中,他选择了功名,抹去眼角的泪水后,决然地转身离开了,留给巧珍的是渐行渐远的背影。
  黄亚萍的横刀夺爱彻底击碎了巧珍的爱情美梦。事业上的时来运转,使得加林在爱情上也迎来了丰收。昔日同窗黄亚萍抛弃男友,疯狂地向加林示爱,不仅海誓山盟,而且许诺似锦前程。面对都市女郎黄亚萍的诱惑,加林的内心动摇了,却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毕竟不是十恶不赦之人。巧珍多次进城看望加林,话不投机的尴尬让巧珍预感到结局的不祥。然而,大马河石桥分别时,加林送给巧珍一条红色头巾,并亲自拢在巧珍头上,巧珍又流下了幸福的泪水。福兮祸之所伏。当巧珍再次进城时,等待她的是大马河石桥上分手的噩耗。伤心欲绝的巧珍再次用眼泪宣泄命运的不公,泪水一串接着一串掉进桥下的河水里,流过桥洞,淹没在此起彼伏的浪花儿中。大马河石桥是巧珍爱情的起点,也是她爱情的转折点,亦成为她爱情的终点。

绝望的苦恋:梦碎石桥然初心依旧


  《人生》关于巧珍青春之旅结局的设计余味无穷,令读者难以释怀,总有续写《人生》的冲动。秋日里,阳光下的青山绿水,一片光明,天空蓝得像被大马河清水洗过一样,没有一丝白云。风景虽好,但此刻巧珍无心欣赏。曾经的恋人为何变成熟悉的陌生人?巧珍只想和加林花前月下,管它地久天长,只要曾经拥有。然而,爱情就像人生一样,难以重来。这些道理巧珍都懂,可是真正面对时,让她如何放得下。自懂得人世间有爱情这回事,巧珍就魂牵梦绕地思念加林,几度春秋,如幻似梦。如今梦醒了,她站在三生石旁,三生石上刻着加林的名字,却找不到加林的身影。原来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而她,终究是心疼加林的,无论他在或者不在身边。
  心中有爱,人就会坚强。失恋的巧珍并未成疯成魔,她把曾经的热恋依依不舍地收藏起来,锁入柔软的心房,同时,把痛苦播撒在大马河川道的土地里。宽阔的土地静默无言,容纳人世间一切悲欢离合。巧珍也如大马河川道的土地一样:容纳了加林对爱情的背叛,她阻止父亲气急败坏的咒骂,接受马栓雪中送炭的求婚,要求按照旧式风俗举办婚礼。没文化是巧珍最深的痛,她喜欢有文化的人,渴望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却以旧式婚礼告别了青春岁月。巧珍的骨子里渗透着反叛,但残酷的现实让她的反叛以失败而告终。作为一个没文化的乡村女子,能勇敢地冲破旧俗藩篱,自由地追求爱情,默默地承受人生的不幸,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娶亲的队伍热闹非凡,盖头下的巧珍闭目无言,想哭却流不出眼泪,一动一静,更加反衬了巧珍凄苦落寞的心境。出村的时候,她忍不住撩开盖头回望加林的院子,并看见了那棵杜梨树,杜梨树下多少个甜蜜的仲夏之夜,像电影镜头一样在脑海中反复回放。“梨”与“离”谐音,路遥也许从一开始就暗示了巧珍的爱情结局。
  《人生》中塑造的巧珍這一形象,让广大读者又爱又怜。读者对痴情女巧珍爱之愈深,对负心汉加林也就恨之愈切。巧珍就是大马河畔的洛神。她的心灵是纯净的,纯净的一如黄土高原上湛蓝的天幕。在那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平凡之人的命运往往与世浮沉,并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面对世俗的铜墙铁壁,巧珍把心中所有的苦楚都酿成了醉人的泪水。在《人生》中,巧珍共流了16次眼泪:加林上学出村、加林进城卖馍、向加林叙说爱恋、刷牙被父亲骂、加林对她躲避、看加林受苦、与加林公开恋情、加林戏言不要她、听德顺老汉回忆灵转、河湾岔口送别加林、大马河石桥上与加林相会、大马河石桥上与加林分手、分手后回家疗伤、出嫁时闺房思念加林、出村时回望恋爱故地、劝阻大姐奚落加林。巧珍的流泪史就是她的悲剧爱情史。巧珍哭泣时候的眼睛最惹人怜爱,就像是静谧夜空中朦胧的星星,悄悄地流露着缠绵悱恻的情思,感人至深。
  路遥曾言:“文学艺术正是沟通人类心灵的桥梁。”阅读《人生》,一方面让读者领略了城乡交叉地带人民生活的深刻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也让读者体验了巧珍悲剧人生带来的巨大心灵颤动。路遥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词说:
  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巧珍美好的心灵体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民世代相传的美德。然而,巧珍的青春之旅却是美好中蕴含悲情。巧珍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特殊时代的悲剧,刻着明显的社会印痕。路遥是怀着对故乡姊妹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读者至纯的真诚,塑造了巧珍这位大马河畔的洛神。
  ?(作者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2017年6月20日,由中國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首个海外文物修缮项目“中国北洋水师英国墓地修缮项目”在英国纽卡斯尔市的圣约翰墓园正式开工。为何中国北洋水师会有人埋葬在英国?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曲折故事。记录北洋水师官兵前往英国接收军舰的《西行日记》及《楼船日记》(均收入《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2016年版)的出版,揭开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内幕。第一次赴英接舰:中国海军首次走向世界  光绪六年(1880)
郭沫若的长诗《凤凰涅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预言。真正的诗人能够感知时代脉搏的跳动,狂放不羁的诗语往往便是新时代降临的预言。壹  近代以降,东方的老大帝国日渐沉沦;面对列强凌辱,不甘屈服的文人纷纷以文学的方式写出自己心中的中华民族的未来。晚清以来,很多写出自己心中的中华民族未来的文学创作,写的都是中国梦。在中国梦的书写中,帝国新生,再度强大,甚或屹立于世界之巅,但是,绝大多数中国梦的书写只是
读陈鹤先生的文章《(启功讲学录)订误》(《博览群书》2010年第一期),受益良多。其中一段讲:“舒学”代指“王重民、王尧”,似觉不妥。此事在敦煌学界早已解决。今将我以前写的一篇小稿重新刊出,以明原由。此文最早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敦煌吐鲁番学通讯》上,后收入2005年出版的《人海栖迟》。  “舒学”是个代号,但它牵涉到学术界几位先辈与前辈。而且,已经引起了一些小误会。笔者与“舒学”始终有缘,愿
唐诗中写友情者可谓汗牛充栋,美不胜收,而意义涵盖最广者似当推王勃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难发现,这句的“出处”是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同样的意思,曹诗表达略显散乱重沓,而王诗借助唐代已成熟的格律,将曹诗的意思压缩在十字之中,更为显豁,且朗朗上口。再者,曹诗是写给弟弟的,表达的是血缘亲情;而王诗是送给同为宦游的朋友杜少府,用的则是《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有优秀的作品。从存世文献来看,能够确定属于两汉时期少数民族书面文学的作品共有31篇,分别为《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拥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上邪》《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养亲诗》《祭祀诗》《好古乐道诗》《咏谯君黄诗》《伤三贞诗》《巴人歌陈纪山》《巴人为吴资歌》《讽巴郡太守
2012年12月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轻车简从”、“厉行勤俭节约”等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又据2013年1月28日新华社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做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接下来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之风和奢侈之风为核心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倡导节俭、反对浪费也是重要内容
卢仝的《月蚀诗》,是唐诗中一篇奇作,记述的是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八月十五的那次月食的整个过程。其中说:“新天子即位五年,岁次庚寅,八月十五夜”,刚开始月亮升起来,“烂银盘从海底出,冰光交贯寒曈曨。”但不久月食发生,“摧环破璧眼看尽,当天一搭如煤炱。磨踪灭迹须臾间,便似万古不可开”。天地一片黑暗。這时候,群星大放光明,“星如撒沙出,争头事光大”;室内的灯光从窗缝里透出来,显得耀眼,“今夜吐焰长如
如何讲好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故事,一直是近年来文艺学界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21世纪以来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球性凸显,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现代化目标诉求中出现了文化复兴的迹象,表现为一方面向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回归,呈现为貌似“回返”的姿态;一方面立足信息文明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属意于文艺新业态,呈现出向前的展望姿态。随之相适应,文艺理论研究也是话语驳杂、各种研究范式轮流登场。伴随对
朱一玄先生(1912—2011)是中国小说史料学大师,他数十年如一日,锐意穷搜,辛勤笔耕,在一个相当贫瘠的基地上筑起一座中国小说史料的“长城”。壹  朱一玄先生是带着辛亥革命的余温呱呱落地的。在近一百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横跨了五个时代,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开放,朱先生在人生旅途中行走着,成长着,也成熟着,在他身后留下的一道道踪迹,有深有浅,汇聚起来,竟是一部大书。  我们当学生时,先后听
1937年之前,桂林是一座美丽而宁静的小城,清澈、灵秀的漓江缓缓流淌,穿城而过;一座座奇异峭拔的石山默默守护在漓江之畔,静听风声水语。1938年10月,这种宁静被打破了。随着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大批难民避难桂林,大批文化名人也撤退到桂林。小城桂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喧嚣与热闹。战争是灾难,但如果不是战火的催逼,不会有那么多著名的文化人在1938年到1944年间会聚到桂林,会聚到漓江之畔,他们与桂林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