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小学语文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思想品德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小学语文
一、给学生创设阅读时间
所谓专门的阅读时间,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因为只有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视书为朋友。也许有朋友会认为,语文课不是很好的阅读时间吗?不错,语文课确实是很好的阅读时间,但语文课更多的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时间,因此它不能排除语文老师手舞足蹈的表演、锦心绣口的展示,更何况语文老师还要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如果我们期望语文老师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自由阅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是笔者思想保守,实在是笔者就是一名语文老师,不仅深知语文老师的心理,而且还深知语文教学检测的现状,因此即使想唱些高调,也是言不由衷。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要有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应该由学校统一调配。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在排课的时候,每周排一节阅读课。而这节阅读课,就是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堂。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从而有功夫去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着重练习写话,要有内容,语句要完整、连贯;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断,内容要真实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高年级着重练习写成篇的作文。教学中,要自觉落实《课标》要求,尤其要强化低年级作文训练的意识,落实低年级说话写话的要求,做到有内容,语句连贯、完整。要重视中年级的片断练习,让学生逐步达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以“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目标,对照要求,教会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是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们要打破从三年级才开始起步的习惯,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机起步,从一年级开始进行作文训练。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小学生入学前,已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词汇和句式,有了一定的口语能力。教师在学生入学后要继续发展学生的口语,在强化口语训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坚持“从说到写”的原则。在起步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强化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要求学生把他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印象深刻的、新鲜有趣的人和事用比较流畅的语言说出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把看和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写话时要采用多种方式,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
语文教材的内容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教师要把塑造学生真善美三种人格作为奋斗目标,依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去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如第五册《中彩那天》,文章里的小作者很希望能把中彩的那辆奔驰汽车占为己有,但他爸爸却把汽车还给了库伯。这体现了他爸爸品格上的“真”。讲课时,我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然后自由发表意见。并说说:你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将向你爸爸说什么?大家异常热烈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总结时,同学们懂得了:爸爸的诚实是最珍贵的,是一辆几十万的奔驰汽车无法比的,因为诚实正直是心灵美的体现。不论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或是无私奉献,崇敬英雄,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还是和蔼谦虚,谈吐文雅,举止端庄等都体现了人格的真善美。教师针对这些内容,要善于引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四、在设问、提问上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设问要特别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意识、兴趣和激情。要设问时,要按照满足差异,拓展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原则。变“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从课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变“这段话的精彩、重点句子在哪里”为“你喜欢的句子有哪些”。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又促使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体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由教师一方移交至学生一方,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教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就先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要求学生阅读时抓住小说的三要素这一重要环节,让学生带着初步的知识去阅读,去思考。然后,就要求他们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一般问题,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老师协助解决。学生在自读,思索后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如:酒店里的人可以分成哪几类?他们是怎样捉弄、奚落孔乙己的?课文写不同阶级的人都嘲讽孔乙己说明了什么?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后,酒客、掌柜的反应如何?学生的提问不仅说明了他们已在很大程度上读懂了作者作品,而且清晰地勾勒了作品的重点,凸现了教与学的连接点。实践证明,在语文课上设置“质疑”“释疑”环节,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一讲一听的关系”,让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使语文课堂进入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
语文课程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广泛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情感与思维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小学语文
一、给学生创设阅读时间
所谓专门的阅读时间,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因为只有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视书为朋友。也许有朋友会认为,语文课不是很好的阅读时间吗?不错,语文课确实是很好的阅读时间,但语文课更多的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时间,因此它不能排除语文老师手舞足蹈的表演、锦心绣口的展示,更何况语文老师还要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如果我们期望语文老师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自由阅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是笔者思想保守,实在是笔者就是一名语文老师,不仅深知语文老师的心理,而且还深知语文教学检测的现状,因此即使想唱些高调,也是言不由衷。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要有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应该由学校统一调配。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在排课的时候,每周排一节阅读课。而这节阅读课,就是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堂。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从而有功夫去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着重练习写话,要有内容,语句要完整、连贯;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断,内容要真实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高年级着重练习写成篇的作文。教学中,要自觉落实《课标》要求,尤其要强化低年级作文训练的意识,落实低年级说话写话的要求,做到有内容,语句连贯、完整。要重视中年级的片断练习,让学生逐步达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以“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目标,对照要求,教会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是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们要打破从三年级才开始起步的习惯,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机起步,从一年级开始进行作文训练。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小学生入学前,已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词汇和句式,有了一定的口语能力。教师在学生入学后要继续发展学生的口语,在强化口语训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坚持“从说到写”的原则。在起步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强化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要求学生把他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印象深刻的、新鲜有趣的人和事用比较流畅的语言说出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把看和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写话时要采用多种方式,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
语文教材的内容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教师要把塑造学生真善美三种人格作为奋斗目标,依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去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如第五册《中彩那天》,文章里的小作者很希望能把中彩的那辆奔驰汽车占为己有,但他爸爸却把汽车还给了库伯。这体现了他爸爸品格上的“真”。讲课时,我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然后自由发表意见。并说说:你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将向你爸爸说什么?大家异常热烈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总结时,同学们懂得了:爸爸的诚实是最珍贵的,是一辆几十万的奔驰汽车无法比的,因为诚实正直是心灵美的体现。不论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或是无私奉献,崇敬英雄,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还是和蔼谦虚,谈吐文雅,举止端庄等都体现了人格的真善美。教师针对这些内容,要善于引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四、在设问、提问上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设问要特别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意识、兴趣和激情。要设问时,要按照满足差异,拓展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原则。变“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从课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变“这段话的精彩、重点句子在哪里”为“你喜欢的句子有哪些”。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又促使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体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由教师一方移交至学生一方,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教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就先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要求学生阅读时抓住小说的三要素这一重要环节,让学生带着初步的知识去阅读,去思考。然后,就要求他们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一般问题,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老师协助解决。学生在自读,思索后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如:酒店里的人可以分成哪几类?他们是怎样捉弄、奚落孔乙己的?课文写不同阶级的人都嘲讽孔乙己说明了什么?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后,酒客、掌柜的反应如何?学生的提问不仅说明了他们已在很大程度上读懂了作者作品,而且清晰地勾勒了作品的重点,凸现了教与学的连接点。实践证明,在语文课上设置“质疑”“释疑”环节,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一讲一听的关系”,让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使语文课堂进入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
语文课程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广泛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情感与思维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