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用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制度,并在一段时期内极大刺激部分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学分制在实际应用遇到的教育资源的浪费逐步显现,部分高校开始从制度上弱化学分制。本文尝试通过对学分制对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产生的的具体影响进行简要描述,以证明全面推行学分制的必要性。
关键词:学分制;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用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制度,并在一段时期内极大刺激部分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客观促进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看出,学分制因其开放性和竞争性,促进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了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转变,确实培养出了一批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优秀高校学生。
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可以看出,一方面,学分制因其弹性学制、课程可自由选择、灵活调整等因素受到了广大高校在校生的欢迎,另一方面,学分制由于对高校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完善充足水平要求较高,以及开放性的课程选择方式放松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筛选和学习能力的要求,使部分自律意识较差的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部分高校开始从制度上弱化学分制,强化学年制。在此,笔者通过对学分制如何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简要描述,以证明全面推行学分制的必要性。
一是学分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具有积极影响。与学年制管理制度相比,学分制促使学生对待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由于我国高考制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考定终身”的现象,部分学生在选择高考时被强行进行了文理分科,在进入大学后选择的也未必是自己兴趣所在专业,而转专业或转校甚至重新参加高考的经济成本过高,使得此类学生在某些领域的特长或者天赋被覆盖或者泯灭。学分制的出现成为了挽回部分优秀素质学生的有效机制。此类学生既可以认真学习本专业课程,也可以通过学分制选择其它专业甚至跨领域的课程,充分发掘自身学习潜能,激发起学习积极性,对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反之促进学生形成良性学习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学分制打破学生升级、以及完成学业的固定年限,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巩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人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在学校中学习的时期已经成为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前的最重要的人生阶段,而学业完成的年限成为部分家庭条件较好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受到个人身体素质、家庭变故等各种因素影响的学生,由于需要大量时间平衡学习与生活的节奏与压力,无法按时按质完成学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学分制因其学分积累方式的灵活,既可以使在遭遇各类影响学习事件的学生继续保持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促使其平衡好学习和生活后保持较好的学习动力,又可以让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提升专业素养,巩固已学知识。对于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则不会拘泥于学年制中固定的课堂时间,可以在课堂以外的时间提前学习、超前学习,甚至比固定的学年计划提早毕业,既节约学习经费,又提升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度,并尽早投入到社会劳动生产中,形成了有利于个人、学校以及社会共赢的局面。
三是学分制强化和完善学生自我意识培养,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由于学分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选择何种课程、哪位教师、何时听课全部由学生自行决定,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何种方式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强化了学生自主意识和时间管理能力,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成长和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学生通过对课程和教师的选择,以及学生间对课程及教师进行相互交流评价,提高了对高校师资力量的要求,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同业竞争的出现,师资力量的提升又反作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学业完成后作为独立意识的社会人更好的适应整体社会环境。
四是学分制设置课程更加灵活丰富,可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利于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过去的简单劳动分工也逐漸发展为要求劳动者知识面宽、具备跨界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工作,因此,对于综合素质较高、同时掌握多门类知识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大。学分制具备的灵活的科目设置主要体现在针对学生所在的专业领域,既可以设置相关科目,也可以设置专业领域前沿科目,比传统的计划式人才培养流程更加具备市场适应性。只要高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就可以开设各类丰富的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适应社会的知识和技能,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工程类专业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工程材料方面的学科,对学生讲解各类材料的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使让学生深刻感受所学专业的上游或下游学科发展程度,对所在专业形成整体的、客观的认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术和科研方面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最终打造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分工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由于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而学分制所引导学生的进入更高层次的竞争,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技能、人格健全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虽然在当前形势下,确实有部分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竞赛当中,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暂时处于劣势,导致无法全面、完整、系统的应用学分制,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些困难都将是暂时性的,而全面推行学分制是未来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梦洋,《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比较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2、 姜华珺,《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比较分析》,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6
3、 丁岚峰; 刘伯臣; 包玉清; 傅兴国; 徐建成《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
4、 李青霞,《对欧洲职业教育学分转移的认识》,教育与职业,2009:06
关键词:学分制;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用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制度,并在一段时期内极大刺激部分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客观促进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看出,学分制因其开放性和竞争性,促进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了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转变,确实培养出了一批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优秀高校学生。
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可以看出,一方面,学分制因其弹性学制、课程可自由选择、灵活调整等因素受到了广大高校在校生的欢迎,另一方面,学分制由于对高校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完善充足水平要求较高,以及开放性的课程选择方式放松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筛选和学习能力的要求,使部分自律意识较差的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部分高校开始从制度上弱化学分制,强化学年制。在此,笔者通过对学分制如何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简要描述,以证明全面推行学分制的必要性。
一是学分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具有积极影响。与学年制管理制度相比,学分制促使学生对待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由于我国高考制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考定终身”的现象,部分学生在选择高考时被强行进行了文理分科,在进入大学后选择的也未必是自己兴趣所在专业,而转专业或转校甚至重新参加高考的经济成本过高,使得此类学生在某些领域的特长或者天赋被覆盖或者泯灭。学分制的出现成为了挽回部分优秀素质学生的有效机制。此类学生既可以认真学习本专业课程,也可以通过学分制选择其它专业甚至跨领域的课程,充分发掘自身学习潜能,激发起学习积极性,对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反之促进学生形成良性学习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学分制打破学生升级、以及完成学业的固定年限,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巩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人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在学校中学习的时期已经成为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前的最重要的人生阶段,而学业完成的年限成为部分家庭条件较好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受到个人身体素质、家庭变故等各种因素影响的学生,由于需要大量时间平衡学习与生活的节奏与压力,无法按时按质完成学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学分制因其学分积累方式的灵活,既可以使在遭遇各类影响学习事件的学生继续保持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促使其平衡好学习和生活后保持较好的学习动力,又可以让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提升专业素养,巩固已学知识。对于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则不会拘泥于学年制中固定的课堂时间,可以在课堂以外的时间提前学习、超前学习,甚至比固定的学年计划提早毕业,既节约学习经费,又提升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度,并尽早投入到社会劳动生产中,形成了有利于个人、学校以及社会共赢的局面。
三是学分制强化和完善学生自我意识培养,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由于学分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选择何种课程、哪位教师、何时听课全部由学生自行决定,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何种方式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强化了学生自主意识和时间管理能力,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成长和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学生通过对课程和教师的选择,以及学生间对课程及教师进行相互交流评价,提高了对高校师资力量的要求,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同业竞争的出现,师资力量的提升又反作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学业完成后作为独立意识的社会人更好的适应整体社会环境。
四是学分制设置课程更加灵活丰富,可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利于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过去的简单劳动分工也逐漸发展为要求劳动者知识面宽、具备跨界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工作,因此,对于综合素质较高、同时掌握多门类知识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大。学分制具备的灵活的科目设置主要体现在针对学生所在的专业领域,既可以设置相关科目,也可以设置专业领域前沿科目,比传统的计划式人才培养流程更加具备市场适应性。只要高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就可以开设各类丰富的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适应社会的知识和技能,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工程类专业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工程材料方面的学科,对学生讲解各类材料的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使让学生深刻感受所学专业的上游或下游学科发展程度,对所在专业形成整体的、客观的认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术和科研方面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最终打造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分工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由于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而学分制所引导学生的进入更高层次的竞争,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技能、人格健全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虽然在当前形势下,确实有部分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竞赛当中,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暂时处于劣势,导致无法全面、完整、系统的应用学分制,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些困难都将是暂时性的,而全面推行学分制是未来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梦洋,《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比较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2、 姜华珺,《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比较分析》,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6
3、 丁岚峰; 刘伯臣; 包玉清; 傅兴国; 徐建成《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
4、 李青霞,《对欧洲职业教育学分转移的认识》,教育与职业,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