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才“反复”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huawu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需不需要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对语文素养有着怎样的作用和价值?怎样的语文知识才是必需的?语文知识究竟该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传授?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基本规律有哪些?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知识有着怎样的联系?语文知识如何才能有效地转化为语文能力?
  课程改革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热火朝天般的推进之后,这些曾经被打入冷宫、流放千里的有关“语文知识”的课程论问题,再次引起了诸多有识之士、有志之士的眷注和反思。我们发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无效和低效,在很大程度上跟“语文知识”这个令语文界深感纠结的问题紧密相关。
  于是,“语文知识”犹如咸鱼翻身,又一次颤颤巍巍地登上了课程改革的大雅之堂。
  彭才华老师的《凡卡》一课,正是在这样一个课改背景下,凭着自身某种敏锐的语文意识、谨严的教学勇气,对阅读课的“语识”(即“语文知识”,相对于“语感”)问题所进行的一番艰苦探索。
  一、反复:语文知识的发现与提取
  《凡卡》一课,从语文知识的角度加以检视,让我们印象最深的当属“反复”这一事关言语表达知识的提取和落实。
  “反复”,既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偶尔也会作为一种谋篇布局的特殊笔法加以使用。当“反复”作为一种修辞格时,它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时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特殊语文现象。“反复”的语用意图,或在于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或在于厘清行文脉络、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凡卡》一文,“反复”是作为一种修辞格出现在契诃夫笔下的。那么,教师教学时该如何将这一语文知识纳入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加以有效落实呢?
  1.在矛盾中发现语识
  在理清《凡卡》全文的脉络之后,教学转入了对“反复”这一语文现象的聚焦。在凡卡的信中,反复出现“求爷爷带他回乡下”的词语和句子,其中,“亲爱的爷爷”出现了四次、“带我离开这儿”出现了三次。在这里,教师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叫“反复”,这样写是为了加强语势、抒发凡卡强烈的悲苦之情、祈求之愿。而是采用了类似“欲扬先抑、抑后再扬”的比较方式,通过补充契诃夫自己的创作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于无疑处激活学生对此语文现象的疑问和困惑。一句话,“反复”这一语识是在教师创设的矛盾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的。显然,由问题情境引发的语文知识是真实的,因而也是建构的、和学生的认知体验融合在一起的。其实,知识皆始于问题。从这一角度看,《凡卡》的教学显然是按着知识真实的生产过程来设计的。那么,这样的设计就有方法论的启示了。
  2.在体验中感悟语识
  其实,要解读、掌握“反复”这一语文知识,关键在于学生对凡卡的悲惨生活和强烈的祈求心愿有一个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理解。语文知识,只有融入了学生对文本、对文本所刻画的人物命运的真切体认,才能被活生生的、而非机械死板的掌握。所以,当“反复”作为一种语文矛盾被揭示之后,教学就此宕开一笔,刚刚聚焦的“反复”现象被暂时悬置起来,师生的目光转而投向“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对于凡卡的生活,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紧锣密鼓、敲骨吸髓般的细读体验,这就为贴肉贴心般的感悟“反复”这一语识积蓄了充足的情感能量。这一环节的实施,既从源头上为学生建构“反复”这一语识指明了方向,也从根本上拒绝了以理性分析、简单灌输来落实语文知识的方式。唯有体验,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生命的某个要素,从而深深地扎根于个体的精神土壤中,这是知识活化的不二法门。
  3.在回旋中巩固语识
  到了揭示矛盾阶段,语言的反复、表达的反复已经瓜熟蒂落般成为凡卡的生命之辞,也成为学生的情动之辞。在学生通过切己体察、移情体验、回旋美读等方式深切地感悟和体认到凡卡的悲惨命运之后,那一声声“亲爱的爷爷,带我离开这儿”的恳求、祈求、苦苦哀求,已经化作了每位学生巨大的同情和悲悯之辞。貌似啰唆的反复,才是最真、最强、最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生命话语!教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凡卡的反复之辞,大雪无痕般地运用反复、回旋的课堂技巧和艺术,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反复”这一修辞格的语言表达力量。教学看似没有刻意安排“巩固”这一环节,但是,谁又能质疑这样一种回旋的教学安排对于“反复”这一语识所起到的复习和巩固的作用呢?
  二、融合:语文知识的领会与运用
  《凡卡》一课,对于“反复”这一语文知识的发现和提取是苦心孤诣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上,我们从来不缺少所谓的“语文知识”,我们真正所缺的,恰恰是以何种方式、何种策略、何种类化的模式传授语文知识,这种传授是基于真实情境的、主体建构的、融于生命的,是能有效促成“语识”向“语感”转化的。老实说,回到从前的那种理性化、系统化、机械操练化的方式只能是死路一条。在“反复”这一语识的传授上,彭老师可谓匠心独运、蹊径独辟。
  1.语识与形象感悟相融合
  知识本身是在剔除了生活的种种纷繁复杂、有血有肉的细节之后的抽象概括,但是,知识的产生却始于感性、始于细节、始于生活的纷纭多姿。同时,知识也只有融入了生活的种种现象、细节和变幻莫测的真实情境后才能最终被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在《凡卡》的教学中,“反复”这一语识的传授是和凡卡这一人物形象的感悟合二为一的。一遍遍的“带我离开这儿”,话语的背后是凡卡的凄凉境况、悲惨命运,更是凡卡于凄惨遭际中怀抱着一点希望的苦苦挣扎。这里,“反复”地反复呈现,是与凡卡这一人物形象的种种细节融合在一起的,是现象本身的一体两面。对于这一点,彭老师不但有着清醒的意识,而且做得相当到位。
  2.语识与情感体验相融合
  据我看来,“反复”与其说是一种语文现象、修辞现象,毋宁说更是一种情感现象、思想现象。正如彭老师在课的总结点化中所讲的那样:“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才反复。”是的,当人物的内心世界悲苦到无法排遣又不得不排遣的时候,种种所谓的抒情方法、技巧、艺术就会随了情感自身的逻辑应运而生,在这里,真正反复的并非一串相同的词语、句子,而是一再伤害、一再折磨、一再煎熬着凡卡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引发矛盾”与“揭示矛盾”这两个环节之间,教师要插入“体味生活”这个与“反复”语识的掌握并无直接关系的教学环节,而且,此环节在整堂课的章法处理上显然是一处“详写”,教师的课堂生成可谓浓墨重彩、泼墨如云,至该环节的收煞处,学生对凡卡所过的“连狗都不如的生活”确实有了某种切肤之痛。一句话,蕴含着高浓度情感的“语文知识”只有用情感的方式才能被学生切实的理解并掌握。
  3.语识与审美建构相融合
  语文知识的掌握,说白了不外乎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基于理性、通过理性、最终以理性结果加以存储的方式;一种是基于感性、通过感性、最终以感性色彩加以领悟的方式。我们说,前一种是“科学的”,后一种是“审美的”。《凡卡》一课,对于“反复”这一语识的落实,显然走了审美的路子。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刻意回避了对“反复”这一修辞格的概念性解释,甚至连“反复”这一术语也是通过“反复听到”“反反复复听到”这样一种教学情境话语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学生的理解视野,回避直白、回避告诉、回避简单灌输,正是“审美化教学”所秉持的课堂规则。其次,“反复”这一语识的教学,被精致地融入某种一唱三叹、回旋复沓的课堂节奏中,这种课堂节奏有着音乐一般的气质、诗一般的神韵,这种节奏本身就是某种教学元素的一再反复。在同一语言的反复诵读中、在同一情感的反复渲染中、在同一生活的反复体验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反复”、掌握了“反复”,语文知识与课堂的审美建构在此取得了一种艰苦但不失优雅的融合。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310002)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祖国大地沧桑巨变。在这个秋收的季节,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抚今追昔,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回顾和总结学校体育70年的历史进程与宝贵经验。《体育教学》杂志第10期特别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通过评述、访谈的形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体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教研员、
这学期,我有幸当上了语文小组长,成为老师的得力小助手。我手下有三名组员,他们大都十分听话,对我是唯命是从,唯独那个小博,老爱和我唱反调。  小博生得白白净净的,细眉小眼,看起来很斯文,可和他熟悉了就会发现,这斯文中隐约含了几分狡诈。他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玻璃片后面那双乌溜溜的小眼睛总是半眯着,定定地看着远处,好像在筹划着什么不为人知的阴谋!  一次,我发现他的语文《同步探究》上有个词语写错了,
4月24日,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中国品牌日”的请示》,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但中国在世界的知名品牌却寥若晨星。例如,在2016年Interbrand全球最佳品牌100强的排行榜中,中国品牌只有华为和联想2家企业上榜,占榜单的2%。而世界第一經济大国美国有52家企上榜,占榜单的
摘 要:本文以“打基础、保基本,减负担、提质量,留空间、促发展”的修订思路为主线,阐述了《北京市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过程性考核方案(2018年修订)》修订的政策依据、目标导向和主要变化,详细解读了北京市新的考核方案。  关键词:北京中考体育;过程性考核;方案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6-0004-04  《北京市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过程性
摘 要:体育课上每一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包括他们对某一运动项目的爱好程度、对某一运动技能的原有掌握基础。一线的体育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使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和进步呢?运动技能任务单的应用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它有效地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尽快掌握动作要领,帮助在这个项目上有特长的学生锦上添花,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  关键词:任务单;个性差异;教师主导
学了4年舞蹈的女儿突然对我们宣布:“我不想再学跳舞了。”闻听此言,全家人都向女儿投去了惊疑的目光。“嗯,是的。”女儿一脸认真地说,“我已经决定了,我想学习画画。”奶奶早已变了脸色,着急地嚷嚷:“依依,你可不能这么任性呀,学4年了哪能说放弃就放弃?”“是呀,都坚持几年了,放弃了多可惜。”爷爷跟着劝道。老公自然也不肯让女儿半途而废,心平气和地跟女儿讲着道理。  可无论他们怎么劝说,女儿就是不为所动,气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在公开教学中没有安排合作学习就是败笔。另一种声音却认为,当下中小学体育课堂上开展的合作学习多流于形式、浮于浅表:有的教师把学生分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完成一些练习就当成合作性学习,似乎这样就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这样的课堂上,合作变成了短暂的“合做”,教师不理解,学生难接受。笔者认为要开展好合作性学习,教师首先要清楚合作的本源,重视学生
搬家的伤感  问:月末,我们要搬新家了。这本是件高兴事,可孩子知道后一连几天闷闷不乐。我觉得有些不对劲,就和他谈了谈。没想到,他哭着说:“妈妈,我不想搬家,不想离开我的小伙伴们。”我没想到搬家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请问,我该怎么帮助他?  阳叶  答:父母帮助孩子的最佳策略就是倾听孩子对搬家的看法。如果孩子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惧怕和伤感,感觉上就会好很多。  在收拾家里东西时,父母不要未经孩
【教学设想】  人教版四年級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故事单元,也是人教版十二册语文教材中唯一一个童话单元。到了四年级,虽然学生阅读童话已经有了相应的储备,但有些阅读还只停留在故事情节的表面。《巨人的花园》是这个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也是王尔德创作的经典作品。作者唯美的文字、浓烈的幻想以及故事中淡淡的哀伤是如此打动人心。上完《巨人的花园》后,再引入巴金先生翻译的《自私的巨人》(童话原文)和学生一起共读,比较
我和妻子离婚时,儿子胆小、反应迟钝,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好多人见了都叹气。后来,我用特殊的教育方法激励儿子。几年后,儿子不仅走出了父母离婚的阴影,变得勇敢自信,成绩也排在班里前三名,而且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还获得了奥数比赛二等奖……  磨难是为了让你成为优等“特种兵”  三年前,我和妻子的关系越来越僵,两个人一搭话就像点燃了炮仗。每当我们互相大声指责对方时,儿子小俊都惊恐地往后退,然后跑到卧室,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