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人很不幸:三岁时因误诊导致脊椎弯曲,弯曲的脊椎发育不良,造成她成年后身高不足1.3米。这种样子走在大街上,路人的目光总是有点怪怪的,有些还带着明显的歧视。以后女人结了婚,丈夫是个本分人,夫妻俩还有了个儿子,儿子长得很健康,也算听话。虽然他们生活算不上富裕,但一家人过得挺和睦,平凡人图的不就是这个吗?
可是到前年,女人因操劳过度,突发脑血栓中风。人还没缓过劲儿,紧接着她又被查出癌症,查出来的时候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肺部,晚期了。这时女人也觉得自己命苦,世界上那么多人都能过得好,怎么什么倒霉事儿全让自个儿摊上了呢?
2005年春节,全家一块儿看央视的春节晚会,那个叫《千手观音》的舞蹈也让女人震了一下。她自己就是残疾人,深深懂得残障生活的苦衷,可是舞台上那群聋哑孩子竟能展现出那么青春洋溢的风貌。于是她很认真地告诉家人:“我也要给这个世界留点什么。”可是像她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残疾女人,金钱、才华或者非凡的技能都不具备,她又能留点什么给这个世界呢?
女人考虑来考虑去,终于告诉丈夫:如果自己有一天不在了,那么就捐献出眼角膜。一个癌症晚期病人说这种话,即便自己不在乎,做丈夫的也很忌讳,说你讲点什么不好非讲这个。可是一向温顺的女人在这件事上相当固执,不仅嘴里说,而且开始咨询。丈夫起初不当真,还劝女人打消这种念头;以后他不得不当真了,也表示了支持,但心态却很复杂,想想妻子都癌症晚期了,还和她拧什么劲呢?于是夫妻俩一起去说服家里的亲戚,还去办理捐献眼角膜的各种事宜,说着办着,做丈夫的渐渐地真正明白了女人的心。过了那么多年的柴米日子,这时的丈夫对妻子除了爱、除了亲情,还多了几分尊敬。
2006年1月1日下午,女人的病情突然恶化,她拉住守护在身边的丈夫,喃喃道:“好好照顾孩子,通知医生,我要走了。”在医生用呼吸机抢救她的一个多小时里,女人已经发不出声音,但仍然用手坚定地指着病床边放着的那份捐献眼角膜的委托书。委托书的手续早就办理齐备了,丈夫特意用一个塑料袋包好,搁在她随时能看见的地方。丈夫哭了,但很用力地冲女人点了点头。
翌日,丈夫目送着身穿手术服的眼科专家走进停放妻子遗体的房间,他的身体微微颤抖起来。那时手术室外的走廊上有不少闻讯赶来的媒体记者,都希望丈夫能说点什么惊人之语,可这个老实本分的男人只是想起什么似的轻轻说:“以前她听说一个好的眼角膜能够帮助四名患者,她走了,不晓得她的眼角膜能帮几个人。”
又过了一天,女人的一片眼角膜顺利移植到一位和她同样平凡的72岁的农村老妇眼里。这天女人的儿子特意来到医院,18岁的小伙子神情有点忧伤,但更多的是好奇和紧张。手术快开始的时候,一位医生走过来握了握孩子的手说:“妈妈美丽的眼睛将永远注视着你。”这位叫姚晓明的医生专程从深圳赶来,2005年9月18日刚刚亲手将自己病故母亲捐献的眼角膜移植给了患者,他懂得一个儿子此刻的心情。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眼角膜缺口多达200万只,每年自愿捐献眼角膜的人非常有限,而这个平凡的女人是中国第一个捐献眼角膜的残疾人。
女人的名字叫陈伟红。
编辑 / 刘雅琴
(E-mail:liuyaabc@163.com)
可是到前年,女人因操劳过度,突发脑血栓中风。人还没缓过劲儿,紧接着她又被查出癌症,查出来的时候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肺部,晚期了。这时女人也觉得自己命苦,世界上那么多人都能过得好,怎么什么倒霉事儿全让自个儿摊上了呢?
2005年春节,全家一块儿看央视的春节晚会,那个叫《千手观音》的舞蹈也让女人震了一下。她自己就是残疾人,深深懂得残障生活的苦衷,可是舞台上那群聋哑孩子竟能展现出那么青春洋溢的风貌。于是她很认真地告诉家人:“我也要给这个世界留点什么。”可是像她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残疾女人,金钱、才华或者非凡的技能都不具备,她又能留点什么给这个世界呢?
女人考虑来考虑去,终于告诉丈夫:如果自己有一天不在了,那么就捐献出眼角膜。一个癌症晚期病人说这种话,即便自己不在乎,做丈夫的也很忌讳,说你讲点什么不好非讲这个。可是一向温顺的女人在这件事上相当固执,不仅嘴里说,而且开始咨询。丈夫起初不当真,还劝女人打消这种念头;以后他不得不当真了,也表示了支持,但心态却很复杂,想想妻子都癌症晚期了,还和她拧什么劲呢?于是夫妻俩一起去说服家里的亲戚,还去办理捐献眼角膜的各种事宜,说着办着,做丈夫的渐渐地真正明白了女人的心。过了那么多年的柴米日子,这时的丈夫对妻子除了爱、除了亲情,还多了几分尊敬。
2006年1月1日下午,女人的病情突然恶化,她拉住守护在身边的丈夫,喃喃道:“好好照顾孩子,通知医生,我要走了。”在医生用呼吸机抢救她的一个多小时里,女人已经发不出声音,但仍然用手坚定地指着病床边放着的那份捐献眼角膜的委托书。委托书的手续早就办理齐备了,丈夫特意用一个塑料袋包好,搁在她随时能看见的地方。丈夫哭了,但很用力地冲女人点了点头。
翌日,丈夫目送着身穿手术服的眼科专家走进停放妻子遗体的房间,他的身体微微颤抖起来。那时手术室外的走廊上有不少闻讯赶来的媒体记者,都希望丈夫能说点什么惊人之语,可这个老实本分的男人只是想起什么似的轻轻说:“以前她听说一个好的眼角膜能够帮助四名患者,她走了,不晓得她的眼角膜能帮几个人。”
又过了一天,女人的一片眼角膜顺利移植到一位和她同样平凡的72岁的农村老妇眼里。这天女人的儿子特意来到医院,18岁的小伙子神情有点忧伤,但更多的是好奇和紧张。手术快开始的时候,一位医生走过来握了握孩子的手说:“妈妈美丽的眼睛将永远注视着你。”这位叫姚晓明的医生专程从深圳赶来,2005年9月18日刚刚亲手将自己病故母亲捐献的眼角膜移植给了患者,他懂得一个儿子此刻的心情。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眼角膜缺口多达200万只,每年自愿捐献眼角膜的人非常有限,而这个平凡的女人是中国第一个捐献眼角膜的残疾人。
女人的名字叫陈伟红。
编辑 / 刘雅琴
(E-mail:liuyaab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