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山如画画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ha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照褚秉超的话说,“修整一座山这事我早就想干了。”
  我要走出去
  从外貌上看,常住在野外的褚秉超黑乎乎的,有些显老。但他却说,“我三十而立的年纪还没到,还能躁一会。”在30岁之前,褚秉超确实够“躁”,他是个内心极不安分的人。
  小时候的褚秉超曾被认为患有自闭症。他不爱说话,也不喜欢玩具,每天最开心的就是哥哥放学回家给他带了粉笔,随后便独自在院子里写写画画。“到处画画家人没意见吗?”“他们都去欣赏我画的画去了,哪里还记得教训我。”他颇有些得意。
  褚秉超学习成绩不太好,只能去职业学校学美术。“不看成绩,交了学费就能读。”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是他第一次接受专业的美术训练,因为绘画成绩不错,他以艺术生的身份参加高考,最后考进了湖北美术学院的雕塑系。“真是幸运!”说起往事,褚秉超用这四个字做了总结。
  2010年,褚秉超怀揣着一腔对于艺术创作的热情毕业了,他没有回到家乡,而是去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聚集地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漂”——没有资金,只有梦想。艺术创作需要资金支持,褚秉超只能先进入雕塑工厂从事放大泥稿的工作。两年后,有了一点积蓄,他便义无反顾地辞职开了一家工作室。工作室开起来后,他每天都在纸上画着小稿,构思设计。可新的困境又笼罩着褚秉超,“自己的创作基本处于‘书呆子’的状态,思维变成了一种套路,但这个套路和自己根本没有关系,那些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是过去式。”褚秉超下定决心,“我要走出去。”
  占山为“王”
  走出去的褚秉超选择了七府村。七府村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七府”在当地人口音中为“七树”。相传历史上这里曾被外族侵占烧毁,重建后每人便植树七棵,因此而得名。
  褚秉超从家乡平凉市出发,一路向北,终于在七府村发现了一座没人管的山,当地人称它为“塌山”。这是一座塌方滑坡的山。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植被。这让褚秉超有些兴奋,决定要修整这座山。不过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解,包括直接受益的七府村村民,他们纷纷怀疑褚秉超的目的和经济利益。
  但褚秉超并不在意,他有自己的执着。这份执着除了来源于“我要走出去”的决心,还与“南门十字同善巷”有关。这是“一条在地图上再也找不到的巷子。”说这句话时,他语气落寞。这条巷子曾是褚秉超的家,他在这里出生、成长,度过了最快乐的岁月。满院子的涂鸦、后院的花圃,全是他的杰作。不过谁能抵挡城市化的进程呢?褚秉超一家从此搬进了他口中的“水泥格子”中生活。这样的改变让褚秉超感到十分不适,“从花园到花盆,我离自然越来越远了。”
  很快,褚秉超构思出第一期工程,最终历时150天,修整山体5 500余立方米,按照个人审美和对自然的理解,对这座山体进行了重新的整治与修饬。第一期工程有着重重困难,他需要根据山体绘制草图,需要雇会使用挖土机的工人挖路,需要没日没夜地凿山……不仅体力、脑力超负荷运转,自己积攒的积蓄也在短时间内消耗一空。不过,唯一让他感到些许欣慰的,是山上一只因修山植树而逐渐胖起来的兔子。“我们总会远远地看上一眼,又各自忙碌。”
  而意外总是接二连三地发生。一次,工人在驾驶挖掘机挖路时,没按照程序将处理的块状泥土弄碎,导致两个篮球大小的土块顺着山体一路滚到村里人家,砸了两个大坑,所幸没伤着人。不一会,村里来了一大群人,拿着粗重的铁链要锁车,在一旁记录的摄影师跟司机一溜烟儿全跑了。
  原以为这件突如其来的事故会让这个计划中止,却意外地让褚秉超有机会向村民阐述自己正在做的事。很快他所做的事传开,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提供了7 000株树苗让这个年轻艺术家栽种,还动员七府村的农户一起植树。这离他理想中的“乌托山”更近了。
  第一期终于在汗水与期待中告一段落,褚秉超为他的“乌托山”起名为“七府環屏”。褚秉超在第一期的工程中修出山的大致轮廓,植树固土。问及将展开的、难度系数更大的第二期,他说他要对这座山体进行防塌方处理、修廊亭、引入水利系统。言语中是毫不动摇的决心,就像他所说的:“意志决定行为,这件事必须得做下去。”
  我要成佛
  其实,执着的褚秉超在修山前还干了一件大事——修佛。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加以反对,但褚秉超仍旧不以为意,“没有执着过,怎么能放下执着呢?”
  其实早在2005年,他坐在往返家乡的长途汽车上,就开始注意到路边山体的石窟。石窟中有很多没人管理任由风化的佛像,这些形象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自2014年年初开始,褚秉超在一年时间里走访了甘肃及周边的四五个省,寻找并修复了50尊佛像。
  大学期间,褚秉超学的是雕塑专业,因此学习了文物修复的知识,也有机会实际参与到文物修复的工作中。为了尽可能不破坏佛像,他伪装成学生到博物馆获取专业资料;所用材料都取自石窟周围的沙子、红胶泥,加入棉花反复捶打,最后用泥塑刀压实并与被修复的形体粘紧。随着时间的流逝,修复的地方也会逐渐风化。
  “我并不清楚佛到底长什么样子,我按照自己的体态容貌和对佛的理解修复那些佛像,我修佛是为了成佛。”褚秉超把这个项目命名为“我佛”。不过这件事却引起了争议。有法师说这样的行为不妥,会短寿;也有法师认为“心即是佛”,不必在乎佛的相貌。
  褚秉超以艺术家的身份修复这些佛像,其实是在干博物馆和文广部门的工作。他并非正式文物修复人员,被监管保护的石窟佛像是不准动的,有时候他便偷着修复,有的中途被叫停。有一个村子的村民甚至把他当成了“入侵者”。“因为在我去的前几天,村里有一个佛龛里面的佛头被人打掉偷走了。据说一周之内就破案了,佛头也追回来了,但佛龛里面已经没有佛像了,村民并不知晓。有的村民就把我误认成了偷佛像的。”最后他只能去寻找一些偏远的没人管的石窟。根据长期的实地勘察,褚秉超也总结出了一套寻找石窟的方法。那些石窟大多是沿河开凿的,那里山体比较坚固,古人选择在这里建造石窟有效地避免了风蚀和渗水的影响。
  褚秉超每天太阳上山就动身修复佛像,太阳下山就休息,居无定所,条件非常艰苦。“我住过农户家的仓库,住过帐篷,在比较偏远荒凉的地方,能有一个荒废的窑洞歇脚过夜算是不错的。喝的是在河边舀的水,吃的是自己带的一些干粮。在野外还得防着狼呀、蛇呀、蝎子的出没。”2014年年底,天气很冷,当项目进行到一半时,褚秉超感觉自己的身体有些吃不消,正好受邀参加群展,便中止了修佛。
  不过,“七府環屏”成了“我佛”的延续,褚秉超仍旧奋斗在造梦的途中。“我在工地上”,这是采访中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把修山的现场称为工地,因为艺术不是梦中造云,而是身体力行,是一凿一凿挖出来的。这就是褚秉超,一直在执着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其他文献
我叫小灰,一只很普通的猫,已经在彩虹尽头生活了16年。在这里,我想讲的是28年前,我生活的那个家,那间因为我和我的朋友们而开始改变的家。1988年,我和我的朋友一直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芭芭拉一所房子附近流浪,直到房子搬来了新的主人,他目睹了我的朋友被车撞死,我被撞伤的过程。幸运的是,他冲了出来,把我送到了医院,并且收养了我。一开始,我并不快乐,因为自由惯了,于是他又去收养所为我找了一个伙伴、两个伙伴、
让漆器回归当下生活,茶,或许是最好的切入点。爱茶之人,对传统工艺多也喜爱。以漆做茶具,可选木胎、瓷胎、紫砂胎,还可做脱胎,给人轻巧、温暖之感。  29岁的陈剑兵从事漆器制作却已有13个年头,漆艺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在陈剑兵看来,漆与其他用于艺术创作的材料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有更强的可塑性、附着性和不可预知性。这些都是大漆令陈剑兵着迷的地方。  但大众对漆知之甚少。于是,陈剑兵一直在寻找传
孟加拉漫画家兼图形设计师Manik N Ratan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插画,在画里他的卡通人物与现实生活互相联系。在这些只有黑色和白色的素描里,可爱的小怪兽被人提着尾巴倒立,或是抓着气球飞上天际,与现实世界形成特别的互动,简单又温暖的创意让人忍俊不禁。  www.maniknratan.tumblr.com
在亚洲的版图上,韩国的面积并不大。但韩国文化的影响力却波及整个亚洲,甚至欧美洲国家和地区。一面是无可阻挡的“韩流”,一面是不得不感叹的强势“文化输出”。  还记得当年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这把火,一路熊熊燃烧了整个亚洲,由此衍生出动漫、小说、玩偶、歌曲、食品、出版、游戏、观光……这一系列联动引发的经济效益,以及影响波及的国家和地区都无法计算。而这,只是韩国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从规范到振兴  当
没错,这是一个杯子,用一块罕见的五彩缠丝玛瑙雕刻而成。杯体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前部则雕刻为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而在兽嘴处镶金,被誉为画龙点睛,这也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便能从这儿流出。玛瑙杯的头上长出一对呈螺旋状的羚羊角,弯曲着与杯身相连。杯口沿下,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  缠丝玛瑙十分罕见、珍贵,是极其稀有的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
爱情是项手工活  唐 唐    小当小姐喜欢看篮球比赛,不喜欢足球,理由是前者可以动手,后者“手”球是犯规,认识现任丈夫王念是三年前她在机场时摔了一跤,当时很多男人都远观手不动,这时王念走过来了,扶她站起来,扶她去叫的士,缘分就是从这一“扶”开始。他们后来就恋爱结婚。小当总结说,爱情对女人而言,绝对是项“手工活”,一针一线,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可以“碰”出爱的火花。  行动的男人,更自信,更强有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大部分人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人们消费财富,也开始消费美学品位与传统精神。而被国人狂热追逐的“奢侈品”正是因为拥有卓越的手造技艺与工坊精神而成其不凡。弘益手造认为,作为失落的传统,我们需要从中国制造的大潮中,重新审思“中国手造”的价值。于是弘益手造发起了“华夏手造一百”计划,拟用三年时间,在中国两岸三地寻找100位陶瓷、竹器、家具、丝绸、灯具、雕刻、剪纸、版画等艺术领域的手造艺术家,
茶,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美好馈赠。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彰显灿烂的东方文明。中国尚有上千年的喝茶历史。古人喝茶目的是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细细品味,那悠长的茶香在唇齿间一点一滴饮出醉心的甘露琼浆。而今,人们对于茶叶的认识也在时代的更迭中转变。新时代下的茶人,通过喝茶,认识自己,找到内在的和平与平静,创造出鲜活的生命。  超越知识 泡活一杯茶  聆听,茶人、茶道课程教学老师  “闻一口就会流口水
虽然以球鞋作为创作主题的作品屡见不鲜,但由巴黎艺术家Christophe Guinet塑造的“鞋子”着实令我们眼前一亮。Christophe 把耐克的球鞋变为了花盆,再种上植物,于是从鞋子里生长出独特的植物景观。不过Christophe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继续深入挖掘,竟然直接把鞋子变成植物本身。在鞋身上覆盖花瓣、种子、泥土甚至是树皮木材,令鞋子与生长的植物融为一体。经过一双巧手与不可思议的创意,这
喜扇的文人多好艺术,爱为扇配备精美的饰物,于是有了扇坠、扇袋、扇箱等文化衍生物。尤其是小巧的扇坠垂在扇头下方,更添一道流韵之美。  宋人朱翌在《生查子·咏折叠扇》中说:“莫解玉连环,怕作飞花坠。”说扇坠与扇子的关系如同夫妇一般,要形影不离才好。扇坠一般用玉、石、珊瑚、玛瑙、象牙等雕成,长不过寸许(约3cm),重不过四钱(约20g)。  扇坠的拴法颇有讲究。明代是将扇坠拴于大骨之上,被称为正统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