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在高中课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地理比较法是通过对具有相同点的物体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率对于地理学科的发展和学生成绩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比较法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属于文科类学科,有很多需要理解并且记忆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混淆,从而影响成绩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养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地理比较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地理比较法重点在于强调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通过区分相似概念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地理比较法要求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站在更高层面,尽量选择高水平案例,案例可以准确描述出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地理比较法在实际课堂的运用过程中,通过图表等多种形式,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地理比较法在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过程中,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使用地理比较法,提高课堂效率
地理比较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应该放在相关知识点的比较上,通过对有着相似之处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找到其中的差异和关联,可以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五章的内容,该章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可以理解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了解大自然中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在学习之后可以运用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规律来解释人类的生产活动。
1.比较概念,明确知识点。地理比较法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对于基本的概念加以区分,概念是后面运用的基础。通过概念的区分,对于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高中地理中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而这些知识点相似度高,差异性小,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进行区分,课下自己阅读课本,很容易将小的差异点忽视掉,从而影响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在使用地理比较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概念是基本所在。
例如,在地理环境三大循环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通过图表对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概念加以区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这三大循环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各个环节。讲解水循环时,指出其环节包括水蒸发进入大气,大气之间存在水汽输送,通过降水回到陆地或者海洋,在陆地或者海洋之间通过下渗和径流进行循环。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例题1】某内陆城市在进行城市道路改造时,使用了一种新型材料进行铺设,这种新型材料号称“可呼吸的地面”,可以代替以往使用的不透水的地面材料。请思考,这种新型材料的铺设改变了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 )。
A.陆地流向海洋水增加
B.地表下渗的水量减少
C.地表下渗的水量增加
D.蒸发进入大气的水量不变
解题思路:此题是结合人类的生产生活对水循环的环节进行考察。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审题,在题目中,已经明确说出了这种新型材料可以透水的特性,结合知识点中所讲的地表下渗环节,即可以选出C选项。
2.用辩证的观点进行比较。每一个自然现象都具有多种性质,因此,在高中地理的讲解过程中要有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地进行比较,不可以偏概全。对于一个知识点要讲清楚它的各种性质,对于各种性质之间的联系要深入挖掘,帮助学生理清整体脉络。在讲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课堂上,学生需要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分别指的是什么,同时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具体地貌特点上的表现又是什么。
【例题2】认真阅读下面的地理现象,能够正确反映本节所学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A.中国的植被从东南到西北内陆有着明显变化
B.秦岭南坡日照强度强于北坡,则南坡的植被生长更为茂盛
C.沙漠地区存活有大量芦苇
D.高原地区由于植被被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现象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考察,属于基础题,但是要求学生对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理解透彻,才可以正确答题。整体性表现在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在D选项中,高原地区植被被破坏,则是破坏了其中一个要素,导致了后面的结果。而其他几个选项则是体现的差异性,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记忆地域分异和分异规律。
3.类别比较,开阔视野。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同类比较法常常会被使用。由于自然环境或者人类活动影响,在全球不同的地区会出现具有相似特点的区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这些相似地点进行比较,理解相似点的形成原因,找出内在联系,同时找出差异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课下进行扩展。
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讲解中,在我国新疆天山出现绿洲地带,昆仑山脉的山麓地带也分布有绿洲。天山位于我国中亚东部地区,但是昆仑山脉是我国西部山系的主干。两座山的海拔和自然风景都有不同,但是却出现了相同的绿洲现象。这就是相似的地貌特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讨形成的原因,绿洲形成的原因是山脉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因冬夏两季均有雪,又名雪山,冰雪融化导致水分条件变化,而昆仑山则是来自于地下水,属于地方分异现象。
4.图表比较,增加直观性。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图表是被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图表具有直观、方便等特点,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易于记忆。
例如,在前面提到的三大循环,整体性、差异性这些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均可以采取图表的形式帮助授课。在循环环节的讲解过程中,可以采用簡单的图片,通过箭头方向展示循环过程。
三、地理比较法在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地理比较法虽然在运用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以注意。
1.加强比较后的总结分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比较的同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解决学生疑惑,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2.授之以渔。教师要将比较法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将这种方法运用于其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学的过程不可以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也要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3.加强与其他方法的结合。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针对性,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将地理比较法与其他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结合。例如,与演示归纳法这种逻辑性较强的方法相结合,进行文科学习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地理比较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它结合了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用比较异同的方法,加深理解,方便记忆。教师执行的难度小,且教学效果理想,进一步提高了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吴 磊)
一、地理比较法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属于文科类学科,有很多需要理解并且记忆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混淆,从而影响成绩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养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地理比较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地理比较法重点在于强调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通过区分相似概念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地理比较法要求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站在更高层面,尽量选择高水平案例,案例可以准确描述出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地理比较法在实际课堂的运用过程中,通过图表等多种形式,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地理比较法在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过程中,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使用地理比较法,提高课堂效率
地理比较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应该放在相关知识点的比较上,通过对有着相似之处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找到其中的差异和关联,可以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五章的内容,该章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可以理解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了解大自然中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在学习之后可以运用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规律来解释人类的生产活动。
1.比较概念,明确知识点。地理比较法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对于基本的概念加以区分,概念是后面运用的基础。通过概念的区分,对于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高中地理中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而这些知识点相似度高,差异性小,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进行区分,课下自己阅读课本,很容易将小的差异点忽视掉,从而影响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在使用地理比较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概念是基本所在。
例如,在地理环境三大循环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通过图表对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概念加以区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这三大循环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各个环节。讲解水循环时,指出其环节包括水蒸发进入大气,大气之间存在水汽输送,通过降水回到陆地或者海洋,在陆地或者海洋之间通过下渗和径流进行循环。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例题1】某内陆城市在进行城市道路改造时,使用了一种新型材料进行铺设,这种新型材料号称“可呼吸的地面”,可以代替以往使用的不透水的地面材料。请思考,这种新型材料的铺设改变了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 )。
A.陆地流向海洋水增加
B.地表下渗的水量减少
C.地表下渗的水量增加
D.蒸发进入大气的水量不变
解题思路:此题是结合人类的生产生活对水循环的环节进行考察。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审题,在题目中,已经明确说出了这种新型材料可以透水的特性,结合知识点中所讲的地表下渗环节,即可以选出C选项。
2.用辩证的观点进行比较。每一个自然现象都具有多种性质,因此,在高中地理的讲解过程中要有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地进行比较,不可以偏概全。对于一个知识点要讲清楚它的各种性质,对于各种性质之间的联系要深入挖掘,帮助学生理清整体脉络。在讲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课堂上,学生需要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分别指的是什么,同时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具体地貌特点上的表现又是什么。
【例题2】认真阅读下面的地理现象,能够正确反映本节所学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A.中国的植被从东南到西北内陆有着明显变化
B.秦岭南坡日照强度强于北坡,则南坡的植被生长更为茂盛
C.沙漠地区存活有大量芦苇
D.高原地区由于植被被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现象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考察,属于基础题,但是要求学生对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理解透彻,才可以正确答题。整体性表现在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在D选项中,高原地区植被被破坏,则是破坏了其中一个要素,导致了后面的结果。而其他几个选项则是体现的差异性,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记忆地域分异和分异规律。
3.类别比较,开阔视野。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同类比较法常常会被使用。由于自然环境或者人类活动影响,在全球不同的地区会出现具有相似特点的区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这些相似地点进行比较,理解相似点的形成原因,找出内在联系,同时找出差异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课下进行扩展。
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讲解中,在我国新疆天山出现绿洲地带,昆仑山脉的山麓地带也分布有绿洲。天山位于我国中亚东部地区,但是昆仑山脉是我国西部山系的主干。两座山的海拔和自然风景都有不同,但是却出现了相同的绿洲现象。这就是相似的地貌特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讨形成的原因,绿洲形成的原因是山脉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因冬夏两季均有雪,又名雪山,冰雪融化导致水分条件变化,而昆仑山则是来自于地下水,属于地方分异现象。
4.图表比较,增加直观性。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图表是被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图表具有直观、方便等特点,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易于记忆。
例如,在前面提到的三大循环,整体性、差异性这些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均可以采取图表的形式帮助授课。在循环环节的讲解过程中,可以采用簡单的图片,通过箭头方向展示循环过程。
三、地理比较法在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地理比较法虽然在运用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以注意。
1.加强比较后的总结分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比较的同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解决学生疑惑,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2.授之以渔。教师要将比较法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将这种方法运用于其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学的过程不可以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也要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3.加强与其他方法的结合。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针对性,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将地理比较法与其他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结合。例如,与演示归纳法这种逻辑性较强的方法相结合,进行文科学习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地理比较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它结合了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用比较异同的方法,加深理解,方便记忆。教师执行的难度小,且教学效果理想,进一步提高了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吴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