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学习是与浅层学习相对而言的一种学习。浅层学习是机械的、接受式的、以记忆和复制为特征的学习。而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深度学习倡导“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四个较高级的认知层次,它不仅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知识整合和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还强调学生高阶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因此,深度学习是一种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学习,是与目前提倡的核心素养紧密相关的一种学习方式。
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深度学习,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深度解读文本,挖掘文本内涵
文本作为承载意义、情感和价值的语篇整体,其核心意义是表达一定的思想。文本理解由低到高可分三个层次,一是表层理解,而是深层理解,三是评判性理解。这三个层次中,表层理解是基础,深层理解是关键,评判性理解是升华。其中深层理解是对文本内核的一种挖掘、体悟和重构。这一切都须有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读者往往在文本解构中体会到文本的核心思想或弦外之意。而评判性理解则需要读者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作者的判断,做出合乎情理的推断和提升。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阅读课堂实现文本阅读效率的最大化,领悟文章的思想?笔者认为需要从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
1.读者角度。教师需要从读者角度先了解阅读文本表达的基本意义,对文本有个大概了解,并对文本中的作者、作者背景、写作背景、文化体现等进行深入挖掘,并通过进一步阅读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
2.学生角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思维等特点,按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进行预测,找到学生阅读文本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阅读策略。
3.教师角度。教师对阅读文本进行教学目标的解读,找出教学思路和教学重点,预设好即将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做好铺垫。
这样的深度文本解读有利于教师全方位地把握文章的内涵思想,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二、深度设疑追问,激活学生思维
激活思维的主要方式是科学地设疑。科学地设疑能够启迪学生,引领学生,促进学生深度思维。设疑是所有课型都必不可少的部分,对阅读课而言尤其如此。设疑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符号的表层理解,而是注重学生对作者写作内涵的深究,要更多地关注文章的深层意思,隐含之意;要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透视,挖掘出隐含其中的、通过文字表面折射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源于对文章深层内涵的挖掘与思考,而不是来源于对文字符号的字面翻译;设疑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
在教授九年級第五模块Unit2“ The Science Museum in London ”时,笔者一开始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Look at the title. What information can we get from the passage?
老师让学生看着题目,自由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然后进一步问以下问题:
What can we do in the museum?What can we see in it?
How interesting is it?Can you say some rules about visiting it?
这样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把话题带入真实情境中,让学生有开口说的欲望。
在学生阅读环节,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In what ways is the museum special?
What should people do in other museums?
What attracts you most?
其中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主要问伦敦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的不同,这是本文的最大可读性,这样的问题说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体现。第三个问题是完全开放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主要考查学生自己对文本阅读后的看法。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思维和现有的文本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分析与解释。
同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追问很有必要。追问一般在学生回答的含糊处、矛盾处、意外处进行,追问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精准、更加深刻、更加敏捷。
这一课在学生回答In what ways is the museum special?问题时,教师进行了两次追问:
T:In what ways is the museum special?
S:The museum is not quiet. People can make noise.
T:Do you think it is good or not good?Why?
S:It’s good. Because people can do experiments here and they can have more fun than the other museums.
教师又问:Do you think elder people also like such a museum?
学生说:I think so. Because elder people also like to try new things. 这样的追问对话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一问一答进行,易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三、深度聚焦核心语言,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英语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语言能力决定了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阅读课上在倡导深度阅读的同时需要对一些核心语言项目进行聚焦。当然聚焦语言不是纯粹指聚焦语言知识点,不是注重language points 的灌输与记忆,而是要在关注重点词汇的意义、搭配和用法之外,更要关注作者如何“以辞达意”,要探究语言以及语言形式对语言意义传递所产生的影响。教学中,要以文本赏析的形式进行文本解读和语言欣赏,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进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
在“The Science Museum in London ”中,学习 “指代词”的用法,指代词(it,them,there,this,that…)的正确使用是阅读和写作时的一种方法,对学生遣词造句,增加句子流畅性很有益处。在讲授这一语言现象时笔者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教师出示句子(均从本课课文中选出来)
A. People talk about what they can see and do there… (Line 7,Para 1)
B. …it’s a great way to learn about science… (Line 9,Para 1)
C.…you can buy postcards of them in the museum shops.(Line 5,Para 5)
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规律。教师问学生:there,it,them 分别指什么?学生通过上下文研读后作了正确的回答。然后老师问:为什么用这些指代词?学生开始静静思考,得出“为了避免重复”,然后老师进行简洁的归纳。
为了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一策略,老师设计了以下篇章练习:
我在英国的朋友给我寄来一张大英博物馆的明信片,并附了一段话,大家看是否可以把有的词换成指代词而变得精炼一些。
The most popular museum in London is the British Museum. When I visit the British Museum, I go to the Reading Room because the Reading Room is my favourite room. I can read all kinds of books in the Reading Room.
于是学生开始思考,将该换的都做了替换。但在visit后用 it还是 there上学生有了争议,教师及时地用Can we put it back?很机智地让学生明白了there指in the museum,而it 就指museum。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的同时,更关注语言形式对表达意义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学会鉴别,学会使用。聚焦语言的教学过程是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重要中间阶段,是语言理解、内化、吸收必不可少的intake阶段。这个阶段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与思维培养的成败。
四、深度概括讨论,发散学生思维
概括和讨论是基于学生深度阅读的基础上的一种深层次思辨活动,是属于阅读后活动。概括能力是基于学生对阅读文章理解基础上对文章的提炼,它需要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意思和精髓,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更能锻炼学生的深层思考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而讨论则是对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的进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多层次进行概括训练。概括能力的培养可以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年段特点,或概括一个段落、一方观点,或概括整篇文章、多方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做出科学的设计。其中概括有助于学生的聚焦核心思想的能力。
在教授七年级Module 5 Unit2 “You can buy everything on the Internet ”一课时,总共有四段,可以让学生概括每段文章的大意,当一个人觉得有困难时,就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而当学生概括得不到位时,教师需要学生再次进行深度阅读,提炼出文章的精髓。
2.設置发散性讨论题。发散性讨论题是指书上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全班或小组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集大家智慧的,或者阐述不同观点的。
例如:初三(下) “Who is sitting in my seat” 一课叙述的是Lin离开家将乘火车到北京,结果发现有人坐在他的座位上不肯离去的故事。课文中没有交代Lin为什么去北京,阅读后,可以设置What did Lin go to Beijing for?的发散题让学生想象。在课文最后,那位占了他位置的年轻人走了,教师又设置了下面的讨论题让学生发散想象:Suppose you were Lin,what would you do with the young man?
这样的深度概括和讨论,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训练,他们的思维进一步放飞。
3.开展辩论。英语辩论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辩论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学生需仔细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并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作出快速的反应,同时学生也要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一定的推理能力。学生通过辩论,可以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进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阅读课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载体。我们只有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核心,让学生深层阅读,深层思考,通过科学设疑、聚焦核心语言、深度概括和讨论,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蒋娇姣.信息化背景下初中生英语学科深度学习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2015.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计算机教与学,2005.
[4]周夏萍.例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
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深度学习,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深度解读文本,挖掘文本内涵
文本作为承载意义、情感和价值的语篇整体,其核心意义是表达一定的思想。文本理解由低到高可分三个层次,一是表层理解,而是深层理解,三是评判性理解。这三个层次中,表层理解是基础,深层理解是关键,评判性理解是升华。其中深层理解是对文本内核的一种挖掘、体悟和重构。这一切都须有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读者往往在文本解构中体会到文本的核心思想或弦外之意。而评判性理解则需要读者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作者的判断,做出合乎情理的推断和提升。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阅读课堂实现文本阅读效率的最大化,领悟文章的思想?笔者认为需要从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
1.读者角度。教师需要从读者角度先了解阅读文本表达的基本意义,对文本有个大概了解,并对文本中的作者、作者背景、写作背景、文化体现等进行深入挖掘,并通过进一步阅读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
2.学生角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思维等特点,按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进行预测,找到学生阅读文本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阅读策略。
3.教师角度。教师对阅读文本进行教学目标的解读,找出教学思路和教学重点,预设好即将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做好铺垫。
这样的深度文本解读有利于教师全方位地把握文章的内涵思想,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二、深度设疑追问,激活学生思维
激活思维的主要方式是科学地设疑。科学地设疑能够启迪学生,引领学生,促进学生深度思维。设疑是所有课型都必不可少的部分,对阅读课而言尤其如此。设疑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符号的表层理解,而是注重学生对作者写作内涵的深究,要更多地关注文章的深层意思,隐含之意;要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透视,挖掘出隐含其中的、通过文字表面折射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源于对文章深层内涵的挖掘与思考,而不是来源于对文字符号的字面翻译;设疑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
在教授九年級第五模块Unit2“ The Science Museum in London ”时,笔者一开始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Look at the title. What information can we get from the passage?
老师让学生看着题目,自由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然后进一步问以下问题:
What can we do in the museum?What can we see in it?
How interesting is it?Can you say some rules about visiting it?
这样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把话题带入真实情境中,让学生有开口说的欲望。
在学生阅读环节,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In what ways is the museum special?
What should people do in other museums?
What attracts you most?
其中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主要问伦敦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的不同,这是本文的最大可读性,这样的问题说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体现。第三个问题是完全开放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主要考查学生自己对文本阅读后的看法。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思维和现有的文本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分析与解释。
同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追问很有必要。追问一般在学生回答的含糊处、矛盾处、意外处进行,追问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精准、更加深刻、更加敏捷。
这一课在学生回答In what ways is the museum special?问题时,教师进行了两次追问:
T:In what ways is the museum special?
S:The museum is not quiet. People can make noise.
T:Do you think it is good or not good?Why?
S:It’s good. Because people can do experiments here and they can have more fun than the other museums.
教师又问:Do you think elder people also like such a museum?
学生说:I think so. Because elder people also like to try new things. 这样的追问对话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一问一答进行,易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三、深度聚焦核心语言,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英语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语言能力决定了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阅读课上在倡导深度阅读的同时需要对一些核心语言项目进行聚焦。当然聚焦语言不是纯粹指聚焦语言知识点,不是注重language points 的灌输与记忆,而是要在关注重点词汇的意义、搭配和用法之外,更要关注作者如何“以辞达意”,要探究语言以及语言形式对语言意义传递所产生的影响。教学中,要以文本赏析的形式进行文本解读和语言欣赏,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进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
在“The Science Museum in London ”中,学习 “指代词”的用法,指代词(it,them,there,this,that…)的正确使用是阅读和写作时的一种方法,对学生遣词造句,增加句子流畅性很有益处。在讲授这一语言现象时笔者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教师出示句子(均从本课课文中选出来)
A. People talk about what they can see and do there… (Line 7,Para 1)
B. …it’s a great way to learn about science… (Line 9,Para 1)
C.…you can buy postcards of them in the museum shops.(Line 5,Para 5)
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规律。教师问学生:there,it,them 分别指什么?学生通过上下文研读后作了正确的回答。然后老师问:为什么用这些指代词?学生开始静静思考,得出“为了避免重复”,然后老师进行简洁的归纳。
为了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一策略,老师设计了以下篇章练习:
我在英国的朋友给我寄来一张大英博物馆的明信片,并附了一段话,大家看是否可以把有的词换成指代词而变得精炼一些。
The most popular museum in London is the British Museum. When I visit the British Museum, I go to the Reading Room because the Reading Room is my favourite room. I can read all kinds of books in the Reading Room.
于是学生开始思考,将该换的都做了替换。但在visit后用 it还是 there上学生有了争议,教师及时地用Can we put it back?很机智地让学生明白了there指in the museum,而it 就指museum。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的同时,更关注语言形式对表达意义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学会鉴别,学会使用。聚焦语言的教学过程是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重要中间阶段,是语言理解、内化、吸收必不可少的intake阶段。这个阶段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与思维培养的成败。
四、深度概括讨论,发散学生思维
概括和讨论是基于学生深度阅读的基础上的一种深层次思辨活动,是属于阅读后活动。概括能力是基于学生对阅读文章理解基础上对文章的提炼,它需要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意思和精髓,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更能锻炼学生的深层思考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而讨论则是对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的进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多层次进行概括训练。概括能力的培养可以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年段特点,或概括一个段落、一方观点,或概括整篇文章、多方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做出科学的设计。其中概括有助于学生的聚焦核心思想的能力。
在教授七年级Module 5 Unit2 “You can buy everything on the Internet ”一课时,总共有四段,可以让学生概括每段文章的大意,当一个人觉得有困难时,就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而当学生概括得不到位时,教师需要学生再次进行深度阅读,提炼出文章的精髓。
2.設置发散性讨论题。发散性讨论题是指书上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全班或小组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集大家智慧的,或者阐述不同观点的。
例如:初三(下) “Who is sitting in my seat” 一课叙述的是Lin离开家将乘火车到北京,结果发现有人坐在他的座位上不肯离去的故事。课文中没有交代Lin为什么去北京,阅读后,可以设置What did Lin go to Beijing for?的发散题让学生想象。在课文最后,那位占了他位置的年轻人走了,教师又设置了下面的讨论题让学生发散想象:Suppose you were Lin,what would you do with the young man?
这样的深度概括和讨论,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训练,他们的思维进一步放飞。
3.开展辩论。英语辩论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辩论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学生需仔细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并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作出快速的反应,同时学生也要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一定的推理能力。学生通过辩论,可以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进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阅读课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载体。我们只有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核心,让学生深层阅读,深层思考,通过科学设疑、聚焦核心语言、深度概括和讨论,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蒋娇姣.信息化背景下初中生英语学科深度学习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2015.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计算机教与学,2005.
[4]周夏萍.例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