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课题:本论文受山东科技大学2013年群星计划: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qx2013256)的资助。
摘 要:运用格式塔理论对《西风颂》在中国的不同译本进行评析,解说在诗歌翻译中格式塔理论的运用将有助于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扩大译者的翻译视角,有助于译者从整体上把握译文,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意义转换。
关键词:《西风颂》;格式塔;诗歌翻译;整体性
作者简介:王文霞,女,山西吕梁人,1991年生,硕士,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英语笔译;杨洪娟,女,山东海阳人,1976年生,硕士,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第二语言习得及英语语言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2
引言:
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是英国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历史上的文学大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传世之作——《致云雀》、《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等。其中《西风颂》中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更是家喻户晓。《西风颂》在中国的译本相当之多,对各位翻译大家译作的赏析也大多是从诗歌的形式、音韵节奏、象征手法等小方面入手的。本文则是从格式塔理论的角度,主要就作品的整体性来赏析两篇名家译本。
一、格式塔理论与翻译
格式塔理论( Gestalt Theory)于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最初是因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而兴起的心理学。它是由德国的麦克斯·韦尔特·海梅尔( Max Wert Heimer)提出,由他的助手沃尔夫冈·克勒(Wolfgang Khler)和库尔特·科夫卡( Kurt Koffka)逐步完善,之后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
与其他人一样,译者也是生活在感官的世界里,而大脑的意识感知正是通过感官实现的。译者通过运用已经熟知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原文本中的字、词、句、段、篇章等,然后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并对全文有一个宏观把握。接着,再根据自己大脑中已经成型的具有语言感知和意向理解的整体思维,重新构建并整合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译入语,最后切换形成译文。格式塔的最重要的原则之——整体性,给我们研究译者在此过程中的大脑思维活动提供了新的依据。
格式塔的另一重要原则——闭合性,则对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作出强调。译者在阅读原文本时是通过审美和认知的方式,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模式,它同时具有艺术意向和语言意义,紧接着会根据译入语的特点将这个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形成译文。在此过程中,译者对原文本的整体语言意义和审美的把握决定了译文的局部的翻译特色,从而形成了各具风格的译作。
二、《西风颂》的创作背景及其意义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次年因宣扬无神论而被学校开除。但诗人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并沒有因此而磨灭。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阶级奋起反抗封建专制,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但是革命的道路充满着坎坷。1819年,惨绝人寰的彼得卢大屠杀就发生在曼彻斯特,只是当局为了镇压工人阶级的游行示威。法国也在拿破仑帝国解体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在意大利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面对着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雪莱在一场暴风雨的自然景观的触发下,创作了激昂慷慨的抒情短诗《西风颂》。
这篇诗歌的创作与当时的革命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因而其风格富于抒情色彩。同时,特殊的创作意义也赋予了诗歌的字、词、句以不同对比象征,极具文学价值。这种写作手法尤其值得我们在翻译的过程引起注意。格式塔理论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便是整体大于部分,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而部分依从于整体。这一理论运用在翻译中,便是强调译者不能将翻译视线仅仅局限于字、词、句的翻译,而更应将字、词、句甚至语段与语境同整部作品相结合,把局部语言的意义放在整部作品的大框架背景下进行理解与重组,以便更符合作品。本文正是从格式塔理论的角度对这篇经典的中文译本进行赏析。
三、格式塔理论在《西风颂》译文中的应用
翻译的思维从认知开始,在理解一种语言的基础上,将其用另一种语言再表达出来。这个阶段,就是从“概念”到“信息”的模式的完成阶段,即:从有组织的概念系统到有组织的词语信息系统。翻译的表达主要是字与词、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关系。字词是语言最小的、能够独立思维的单位。众所周知,字词也只有在特定的具体的语言大环境下,才能体现并发挥其特定的、独有的意义。
下面笔者将截取国内较为著名的《西风颂》的两本译作——查良铮和王佐良译本,运用格式塔理论具体例子具体赏析。
例1.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
查良铮译本:
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到了巫师,纷纷逃避:
……
王佐良译本:
啊,狂野的西风,你把秋气猛吹,
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
犹如法师赶走了群鬼, ……
这是整篇诗歌的第一小节的第一句。对比这两个译本,王的翻译注意到了格式塔理论中的整体的概念,领略到原文作者所描述的情景,在将英语转换成中文时,便用到了“猛吹”这样鲜明直接的词语,让读者的脑海中直接就浮现出来摧枯拉朽般的景象,一个“猛”字,使得诗歌前后连贯,既承接了上文的“狂野”二字,又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下文雪莱想要给读者传达的意境——“把落叶一扫而空”。相比之下,查的译本“秋之生命的呼吸”给读者的反馈就不那么强烈了。第二行的“无形”这一特点与上文的“狂暴”以及下文的整体内容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因此,就整体性而言,王的翻译显然更加顺畅。
例2.
Thou who didst waken from his summer dreams
The blue Mediterranean, where he lay,
Lull’d by the coil of his crystalline streams,
Beside a pumice isle in Baiae’s bay,
……
查良錚译本:
是你,你将蓝色的地中海唤醒,
而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
被澄澈水流的回旋催眠入梦,
就在巴亚海湾的一个浮石岛边,
……
王佐良译本:
你惊扰了地中海的夏日梦,
它在清澈的碧水里静躺,
听着波浪的催眠曲,睡意正浓,
朦胧里它看见南国港外石岛旁,
……
这是诗歌的第三小节。从总体上来讲,查和王的译本都忠实于原文,但仍有些许差异。对第一句中“waken”的翻译上,查把它翻译成“唤醒”,结合下一句中的“昏睡”,把民众之前在封建统治下“沉睡不醒”的思想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雪莱表达的是革命正在扫除腐朽的思想,人民追求自由的风尚在整个地中海盛行。而查的译文在上下行文的表达上非常顺畅流利,也使读者容易接受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而王的译文“你惊扰了地中海的夏日梦”辞藻华丽,但描写出来的、浮现在读者脑海中的“日光浴”的情景却不是雪莱想要传达给读者的。王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切换译文时,没有进行良好的整合。两相对比,查的翻译想必是在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景的同时,联系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原则,使译文更言简意赅,生动灵活,既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又考虑到读者的语言的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讲,王的翻译更胜一筹。
四、结语
结合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做翻译时,译者更需把文本中的语段、语句甚至词汇都放在整个文本的大框架下。正如格式塔理论所言,整体大于部分。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而部分依从于整体。文本的整体固然是由一个个字词、一个个语句、一个个段落组成的,但在翻译这些部分的字词、语句、段落的时候,我们应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整体,把握统一,进而对文本进行巧妙的有意义的转换。同样,在翻译的批评与鉴赏中亦是如此。因此将格式塔原理与翻译结合起来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李敏蓉.格式塔原理在翻译中的运用[J].科教论丛,2008年20期.
[3]雪莱著.王佐良译.英国诗文选译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4]雪莱著.查良铮译.雪莱抒情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摘 要:运用格式塔理论对《西风颂》在中国的不同译本进行评析,解说在诗歌翻译中格式塔理论的运用将有助于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扩大译者的翻译视角,有助于译者从整体上把握译文,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意义转换。
关键词:《西风颂》;格式塔;诗歌翻译;整体性
作者简介:王文霞,女,山西吕梁人,1991年生,硕士,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英语笔译;杨洪娟,女,山东海阳人,1976年生,硕士,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第二语言习得及英语语言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2
引言:
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是英国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历史上的文学大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传世之作——《致云雀》、《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等。其中《西风颂》中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更是家喻户晓。《西风颂》在中国的译本相当之多,对各位翻译大家译作的赏析也大多是从诗歌的形式、音韵节奏、象征手法等小方面入手的。本文则是从格式塔理论的角度,主要就作品的整体性来赏析两篇名家译本。
一、格式塔理论与翻译
格式塔理论( Gestalt Theory)于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最初是因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而兴起的心理学。它是由德国的麦克斯·韦尔特·海梅尔( Max Wert Heimer)提出,由他的助手沃尔夫冈·克勒(Wolfgang Khler)和库尔特·科夫卡( Kurt Koffka)逐步完善,之后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
与其他人一样,译者也是生活在感官的世界里,而大脑的意识感知正是通过感官实现的。译者通过运用已经熟知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原文本中的字、词、句、段、篇章等,然后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并对全文有一个宏观把握。接着,再根据自己大脑中已经成型的具有语言感知和意向理解的整体思维,重新构建并整合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译入语,最后切换形成译文。格式塔的最重要的原则之——整体性,给我们研究译者在此过程中的大脑思维活动提供了新的依据。
格式塔的另一重要原则——闭合性,则对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作出强调。译者在阅读原文本时是通过审美和认知的方式,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模式,它同时具有艺术意向和语言意义,紧接着会根据译入语的特点将这个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形成译文。在此过程中,译者对原文本的整体语言意义和审美的把握决定了译文的局部的翻译特色,从而形成了各具风格的译作。
二、《西风颂》的创作背景及其意义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次年因宣扬无神论而被学校开除。但诗人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并沒有因此而磨灭。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阶级奋起反抗封建专制,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但是革命的道路充满着坎坷。1819年,惨绝人寰的彼得卢大屠杀就发生在曼彻斯特,只是当局为了镇压工人阶级的游行示威。法国也在拿破仑帝国解体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在意大利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面对着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雪莱在一场暴风雨的自然景观的触发下,创作了激昂慷慨的抒情短诗《西风颂》。
这篇诗歌的创作与当时的革命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因而其风格富于抒情色彩。同时,特殊的创作意义也赋予了诗歌的字、词、句以不同对比象征,极具文学价值。这种写作手法尤其值得我们在翻译的过程引起注意。格式塔理论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便是整体大于部分,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而部分依从于整体。这一理论运用在翻译中,便是强调译者不能将翻译视线仅仅局限于字、词、句的翻译,而更应将字、词、句甚至语段与语境同整部作品相结合,把局部语言的意义放在整部作品的大框架背景下进行理解与重组,以便更符合作品。本文正是从格式塔理论的角度对这篇经典的中文译本进行赏析。
三、格式塔理论在《西风颂》译文中的应用
翻译的思维从认知开始,在理解一种语言的基础上,将其用另一种语言再表达出来。这个阶段,就是从“概念”到“信息”的模式的完成阶段,即:从有组织的概念系统到有组织的词语信息系统。翻译的表达主要是字与词、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关系。字词是语言最小的、能够独立思维的单位。众所周知,字词也只有在特定的具体的语言大环境下,才能体现并发挥其特定的、独有的意义。
下面笔者将截取国内较为著名的《西风颂》的两本译作——查良铮和王佐良译本,运用格式塔理论具体例子具体赏析。
例1.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
查良铮译本:
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到了巫师,纷纷逃避:
……
王佐良译本:
啊,狂野的西风,你把秋气猛吹,
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
犹如法师赶走了群鬼, ……
这是整篇诗歌的第一小节的第一句。对比这两个译本,王的翻译注意到了格式塔理论中的整体的概念,领略到原文作者所描述的情景,在将英语转换成中文时,便用到了“猛吹”这样鲜明直接的词语,让读者的脑海中直接就浮现出来摧枯拉朽般的景象,一个“猛”字,使得诗歌前后连贯,既承接了上文的“狂野”二字,又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下文雪莱想要给读者传达的意境——“把落叶一扫而空”。相比之下,查的译本“秋之生命的呼吸”给读者的反馈就不那么强烈了。第二行的“无形”这一特点与上文的“狂暴”以及下文的整体内容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因此,就整体性而言,王的翻译显然更加顺畅。
例2.
Thou who didst waken from his summer dreams
The blue Mediterranean, where he lay,
Lull’d by the coil of his crystalline streams,
Beside a pumice isle in Baiae’s bay,
……
查良錚译本:
是你,你将蓝色的地中海唤醒,
而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
被澄澈水流的回旋催眠入梦,
就在巴亚海湾的一个浮石岛边,
……
王佐良译本:
你惊扰了地中海的夏日梦,
它在清澈的碧水里静躺,
听着波浪的催眠曲,睡意正浓,
朦胧里它看见南国港外石岛旁,
……
这是诗歌的第三小节。从总体上来讲,查和王的译本都忠实于原文,但仍有些许差异。对第一句中“waken”的翻译上,查把它翻译成“唤醒”,结合下一句中的“昏睡”,把民众之前在封建统治下“沉睡不醒”的思想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雪莱表达的是革命正在扫除腐朽的思想,人民追求自由的风尚在整个地中海盛行。而查的译文在上下行文的表达上非常顺畅流利,也使读者容易接受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而王的译文“你惊扰了地中海的夏日梦”辞藻华丽,但描写出来的、浮现在读者脑海中的“日光浴”的情景却不是雪莱想要传达给读者的。王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切换译文时,没有进行良好的整合。两相对比,查的翻译想必是在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景的同时,联系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原则,使译文更言简意赅,生动灵活,既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又考虑到读者的语言的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讲,王的翻译更胜一筹。
四、结语
结合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做翻译时,译者更需把文本中的语段、语句甚至词汇都放在整个文本的大框架下。正如格式塔理论所言,整体大于部分。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而部分依从于整体。文本的整体固然是由一个个字词、一个个语句、一个个段落组成的,但在翻译这些部分的字词、语句、段落的时候,我们应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整体,把握统一,进而对文本进行巧妙的有意义的转换。同样,在翻译的批评与鉴赏中亦是如此。因此将格式塔原理与翻译结合起来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李敏蓉.格式塔原理在翻译中的运用[J].科教论丛,2008年20期.
[3]雪莱著.王佐良译.英国诗文选译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4]雪莱著.查良铮译.雪莱抒情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