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00多年来,少林寺因武术造诣之高而著名,因禅武合一的精神哲学而著名,更因一句“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高深莫测而著名。但这里的“著名”多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实。现在少林寺依然著名,不同的是更多人开始了解,或者深入理解1500年积淀的少林文化。因为古寺不再藏深山,而是主动地融入商业化的浪潮,大声告诉世人我是谁?
一个品牌,或一种文化,自己不传播,或传播模糊的信息,让出对品牌文化的话语权,而任他人说道,如同政府让出军队的领导权一样是十分危险的。最大限度地掌握话语权,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品牌清晰度和品牌美誉度。
如何掌控话语权?换句话说,如何讲好故事?故事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至关重要。
培根所说:科学的力量在于人们对他的了解。品牌文化的力量更是如此。少林寺不仅仅是—个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文化资产。他的意义正是在于人们对他的了解。
少林寺最早建于495年,从一开始少林寺就已经懂得如何与受传者有效沟通:那时勒拿摩提,菩提流支,菩提达摩等名僧先后来到少林寺传授禅宗,为了更有益于传播,少林寺强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从教义上让普通老百姓能够接受;接着又提出了除坐禅之外的更简便的四种修行办法,时刻考虑到普通百姓的接受能力。由于人们通过少林寺的得到的是一个统一的,极少个人理解偏差的少林文化诠释,少林寺的形象屹立江湖,声名大振,以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
历经1500年的少林寺一直在给人们讲他的故事,1500年,故事变得愈加深厚!故事的内容在延续,听众的生活方式在转变,科技在发展,讲故事的方式也就随之开始了现代化的变革。
今天的少林寺开始巧妙嫁接现代商业营销广泛性和有效性的优点,牢牢掌握话语权,向大众传播一个真实的少林,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理解少林。
一部《少林寺》,开启故事新说
20世纪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人们纷纷在纸媒、电波、电视媒体中猎奇,而少林寺则与许多的寺院一样选择了沉静在深山中。直到30多年前,一部电影《少林寺》让这座藏于深山的千年古刹再次名扬天下。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战威猛、博大精深,饮誉天下,“拳以寺名,寺以拳显”。但大众多只在各类武侠小说里领略并不完全真实的少林武术。
1982年,电影《少林寺》拍摄完成并在全球热映,除了一代武打明星李连杰由此被大家熟知,很多人也通过这部影片知道了中国功夫的发源地少林寺。
香港电影界把《少林寺》放在春节上映,报纸每天都登载各影院售票情况,票房一直高居第一。台湾甚至有人专程赶到香港观看此片。还有人一次买好几张《少林寺》的电影票,把票作为春节的红包送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礼物。美国也放映了这部影片。香港各报对该片好评如潮,特别赞赏此片不用替身、不用特技、不用钢丝,让大家领略到了少林寺的真功夫。此片也同时在国外引起轰动,一时间人人争看《少林寺》。
声色电影广阔的传播范围,让少林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去少林寺拜师习武!”成为那个时代不少年轻人的英雄梦想,不知有多少懵懂少年看了不下几十遍《少林寺》后,打起铺盖卷上少林寺拜师学武。更多的人更愿意选择花上不长的时间到少林寺去旅游,亲见一下传说中的少林武术,亲身体会一下其中的武文化氛围。根据统计,1974年至1978年,少林寺游客总量仅为20万人左右,而到了1983年至1985年,这个数字猛增到300万人。登封,河南郑州的一个县级市,在少林寺的影响下确立了旅游立市的战略方向,以往的经济支柱——煤炭,已经让位给了新兴的旅游业。
少林寺第一次的商业化尝试,虽然是被动的,但无可否认,这次尝试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电影是一种大众的文化传播方式,用声音和画面组合呈现出一个完整、形象的故事,几乎不需要知识储备,极易被大众所接受;另外,由于影片具有的逼真性,使受众极其容易形成情感共鸣,最终理解故事传达的内涵,成为这个内涵忠实的守护者。通过电影讲故事,是实现故事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最大化的不二选择,使用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来传达品牌理念的著名案例有很多,也都产生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如关于蒂凡尼的影片《蒂凡尼早餐》、关于Prada的影片《穿prada的女魔头》。商标的风波引出的少林新路
《少林寺》一片让这座千年古刹感受到了商业化的巨大力量,少林寺也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商业化到主动商业化的蜕变过程。
由于少林名气太大,不少人把少林、少林寺当作了泛用名词,各种借少林之名进行的商业活动层出不穷。1993年,已经担任住持6年的释永信突然得到消息:某食品厂在电视台播出了少林火腿肠的广告。在该广告中,不仅出现了少林寺匾额,而且还有以电影《少林寺》主题曲配的广告词“少林、少林,少林火腿肠”。广告播出后,立刻引起公愤。众所周知,少林寺僧人始终持戒食素,这种做法对少林寺的影响太恶劣了。
此外,以少林为名的武术学校或者武术表演团体,在各地兴起,有统计表明,当时国内有54个“少林“商标在使用,行业涉及汽车、家具、五金、食品、医药等,居然还有少林酒和少林烟,而境外抢注“少林“或“少林寺“商标的国家多达70个,平均每个国家抢注11项。
在这个商业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一个品牌或一个文化符号若不牢牢把握话语权,并独占对自我的解释权,则极容易被其他品牌或文化的说辞所模糊,这些伪品牌大面积、高速度、高频度的传播是对原有品牌的一种毁灭式打击。面对商业利益带来的冲击,少林寺选择了开门护法。
为了终止对“少林寺”文化品牌的侵占,1998年7月,少林寺采取了相当主动的姿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一场世界性的抗争。这个伟大的创举就是投资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有了公司这个法人身份,少林寺可以依法开展对少林和少林寺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于是少林寺开始着手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进行“亡羊补牢”式的“少林”、“少林寺”商标注册,2004年11月,少林寺商标还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2000年10月起,少林寺向欧盟、美国、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少林”商标注册申请。2002年,德国柏林法院民事法庭作出终审判决:禁止欧洲某演出公司冒充“少林寺”、“少林武僧”做广告误导观众。在澳大利亚,少林寺也抢回了6个类别的“少林”商标在先申请权。商标保卫战初步告捷。
2003年3月,台湾地区一家电影公司与少林寺联系后,就在电视片中使用少林知识产权一事达成了协议。随后,该公司向少林寺实业发展公司支付38万余元的无形资产管理费,这是公司成立后的第一笔收入。“后来,我们缴纳了2万多元的税款,这也是建国后少林寺缴纳的第一笔税款。”
白此少林寺已主动的姿态开启了一条独特的商业化之路。
首先应该称道的是在少林寺走上商业化道路前,给自己明晰的定位,和有战略的插位。中国的千年古刹数不胜数,但既是佛教胜地又是武术殿堂的,却独此少林一家。相对于香火鼎盛的宗教,名扬全球的少林武术才是少林寺的核心品牌资产。所以在商业道路上少林寺选择了“武术”作为面对大众的核心说辞。“功夫之星”大赛、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来访、海外武术爱好者朝圣、“少林寺武林争霸赛”都是以武术的
一个品牌,或一种文化,自己不传播,或传播模糊的信息,让出对品牌文化的话语权,而任他人说道,如同政府让出军队的领导权一样是十分危险的。最大限度地掌握话语权,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品牌清晰度和品牌美誉度。
如何掌控话语权?换句话说,如何讲好故事?故事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至关重要。
培根所说:科学的力量在于人们对他的了解。品牌文化的力量更是如此。少林寺不仅仅是—个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文化资产。他的意义正是在于人们对他的了解。
少林寺最早建于495年,从一开始少林寺就已经懂得如何与受传者有效沟通:那时勒拿摩提,菩提流支,菩提达摩等名僧先后来到少林寺传授禅宗,为了更有益于传播,少林寺强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从教义上让普通老百姓能够接受;接着又提出了除坐禅之外的更简便的四种修行办法,时刻考虑到普通百姓的接受能力。由于人们通过少林寺的得到的是一个统一的,极少个人理解偏差的少林文化诠释,少林寺的形象屹立江湖,声名大振,以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
历经1500年的少林寺一直在给人们讲他的故事,1500年,故事变得愈加深厚!故事的内容在延续,听众的生活方式在转变,科技在发展,讲故事的方式也就随之开始了现代化的变革。
今天的少林寺开始巧妙嫁接现代商业营销广泛性和有效性的优点,牢牢掌握话语权,向大众传播一个真实的少林,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理解少林。
一部《少林寺》,开启故事新说
20世纪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人们纷纷在纸媒、电波、电视媒体中猎奇,而少林寺则与许多的寺院一样选择了沉静在深山中。直到30多年前,一部电影《少林寺》让这座藏于深山的千年古刹再次名扬天下。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战威猛、博大精深,饮誉天下,“拳以寺名,寺以拳显”。但大众多只在各类武侠小说里领略并不完全真实的少林武术。
1982年,电影《少林寺》拍摄完成并在全球热映,除了一代武打明星李连杰由此被大家熟知,很多人也通过这部影片知道了中国功夫的发源地少林寺。
香港电影界把《少林寺》放在春节上映,报纸每天都登载各影院售票情况,票房一直高居第一。台湾甚至有人专程赶到香港观看此片。还有人一次买好几张《少林寺》的电影票,把票作为春节的红包送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礼物。美国也放映了这部影片。香港各报对该片好评如潮,特别赞赏此片不用替身、不用特技、不用钢丝,让大家领略到了少林寺的真功夫。此片也同时在国外引起轰动,一时间人人争看《少林寺》。
声色电影广阔的传播范围,让少林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去少林寺拜师习武!”成为那个时代不少年轻人的英雄梦想,不知有多少懵懂少年看了不下几十遍《少林寺》后,打起铺盖卷上少林寺拜师学武。更多的人更愿意选择花上不长的时间到少林寺去旅游,亲见一下传说中的少林武术,亲身体会一下其中的武文化氛围。根据统计,1974年至1978年,少林寺游客总量仅为20万人左右,而到了1983年至1985年,这个数字猛增到300万人。登封,河南郑州的一个县级市,在少林寺的影响下确立了旅游立市的战略方向,以往的经济支柱——煤炭,已经让位给了新兴的旅游业。
少林寺第一次的商业化尝试,虽然是被动的,但无可否认,这次尝试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电影是一种大众的文化传播方式,用声音和画面组合呈现出一个完整、形象的故事,几乎不需要知识储备,极易被大众所接受;另外,由于影片具有的逼真性,使受众极其容易形成情感共鸣,最终理解故事传达的内涵,成为这个内涵忠实的守护者。通过电影讲故事,是实现故事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最大化的不二选择,使用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来传达品牌理念的著名案例有很多,也都产生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如关于蒂凡尼的影片《蒂凡尼早餐》、关于Prada的影片《穿prada的女魔头》。商标的风波引出的少林新路
《少林寺》一片让这座千年古刹感受到了商业化的巨大力量,少林寺也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商业化到主动商业化的蜕变过程。
由于少林名气太大,不少人把少林、少林寺当作了泛用名词,各种借少林之名进行的商业活动层出不穷。1993年,已经担任住持6年的释永信突然得到消息:某食品厂在电视台播出了少林火腿肠的广告。在该广告中,不仅出现了少林寺匾额,而且还有以电影《少林寺》主题曲配的广告词“少林、少林,少林火腿肠”。广告播出后,立刻引起公愤。众所周知,少林寺僧人始终持戒食素,这种做法对少林寺的影响太恶劣了。
此外,以少林为名的武术学校或者武术表演团体,在各地兴起,有统计表明,当时国内有54个“少林“商标在使用,行业涉及汽车、家具、五金、食品、医药等,居然还有少林酒和少林烟,而境外抢注“少林“或“少林寺“商标的国家多达70个,平均每个国家抢注11项。
在这个商业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一个品牌或一个文化符号若不牢牢把握话语权,并独占对自我的解释权,则极容易被其他品牌或文化的说辞所模糊,这些伪品牌大面积、高速度、高频度的传播是对原有品牌的一种毁灭式打击。面对商业利益带来的冲击,少林寺选择了开门护法。
为了终止对“少林寺”文化品牌的侵占,1998年7月,少林寺采取了相当主动的姿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一场世界性的抗争。这个伟大的创举就是投资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有了公司这个法人身份,少林寺可以依法开展对少林和少林寺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于是少林寺开始着手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进行“亡羊补牢”式的“少林”、“少林寺”商标注册,2004年11月,少林寺商标还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2000年10月起,少林寺向欧盟、美国、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少林”商标注册申请。2002年,德国柏林法院民事法庭作出终审判决:禁止欧洲某演出公司冒充“少林寺”、“少林武僧”做广告误导观众。在澳大利亚,少林寺也抢回了6个类别的“少林”商标在先申请权。商标保卫战初步告捷。
2003年3月,台湾地区一家电影公司与少林寺联系后,就在电视片中使用少林知识产权一事达成了协议。随后,该公司向少林寺实业发展公司支付38万余元的无形资产管理费,这是公司成立后的第一笔收入。“后来,我们缴纳了2万多元的税款,这也是建国后少林寺缴纳的第一笔税款。”
白此少林寺已主动的姿态开启了一条独特的商业化之路。
首先应该称道的是在少林寺走上商业化道路前,给自己明晰的定位,和有战略的插位。中国的千年古刹数不胜数,但既是佛教胜地又是武术殿堂的,却独此少林一家。相对于香火鼎盛的宗教,名扬全球的少林武术才是少林寺的核心品牌资产。所以在商业道路上少林寺选择了“武术”作为面对大众的核心说辞。“功夫之星”大赛、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来访、海外武术爱好者朝圣、“少林寺武林争霸赛”都是以武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