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数学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掌握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能够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这一方面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探索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笔者则从三个方面對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生活情境;问题;操作活动
教学目标分为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其中,核心素养属于隐性目标。在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的数学概念、定义、法则等知识外,更需要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并使他们能够运用合理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在学生具备数学核心素养后,便能够从数学的角度解决问题,这也成为学生应具备的本领之一。作为学生发展促进者的教师而言,应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审视数学课堂,并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所教的数学内容,以此使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构建生活情境,提高建模意识
建模意识是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应具备的一项思维能力。鉴于此,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建立联系,并将生活问题引入课堂中,以此构建良好的生活情境。在课堂处于生活这一大环境下,便能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以生活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利用数学原理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建模的重要意义,以此提高其建模意识。
例如: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销售中的盈亏”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建立方程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此提高他们的建模意识,笔者首先结合实际生活,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播放生活中与销售相关的视频短片,并提出相关的生活问题,即:商家在销售过程中采用了哪种经营方法?在这些促销活动中,商家真的就亏了吗?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把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中,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知识,进而使他们对销售中的进价、售价、标价、利润率及打折这些基本量的概念形成进一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出示一个生活问题,让学生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来发现商家的盈亏情况,有助于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提高其建模意识。
二、设置课堂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初中是学生发展抽象思维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不断转化,并采用具体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而抽象思维的形成伴随着知识的自主构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课堂问题,这样能够落实学生为主的教育观,还能够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帮助他们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换,以此发展其抽象思维。
例如:在“单项式”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单项式的概念,以此培养其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笔者首先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出示若干个问题,即:边长为a的正方体表面积为多少;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单价的2.5倍,圆珠笔的单价为多少;全校学生的总数为m,其中女生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八,则男生的人数为多少。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并使他们列出了相对应的代数式。在此之后,笔者鼓励学生观察这些代数式的特征,并帮助他们通过特征的描述概括出单项式的概念,以此使学生体会到抽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通过问题的有效设置,不仅使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还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得以发展。
三、重视操作活动,建立空间观念
操作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此外,通过操作活动的展开能够使学生经历对实物的感知过程,还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实物的直观经验。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操作活动的展开,并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进而使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不断建立空间观念。
例如:在“轴对称”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够使他们准确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笔者首先指导学生展开操作活动。具体的步骤为:取一张质地较硬的纸,将其对折,并运用小刀在纸的中央随意刻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在此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是否得到两个呈轴对称的图案。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中对轴对称图形形成一种感性认识,还能够发展其直观想象能力,感受到对称轴的形成过程,以此有效建立空间观念。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需要教师以知识为主,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以此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以及能力的提升。同时,要想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教学理念,并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其次,在渗透核心素养时,教师应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为切入点,使他们不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意识,并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本质,以此促进其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明烽.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基础与愿景[J].数学教学通讯,2017(35):46-47.
[2]朱礼峰.基于继承与发展视角的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7(29):65-66.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生活情境;问题;操作活动
教学目标分为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其中,核心素养属于隐性目标。在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的数学概念、定义、法则等知识外,更需要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并使他们能够运用合理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在学生具备数学核心素养后,便能够从数学的角度解决问题,这也成为学生应具备的本领之一。作为学生发展促进者的教师而言,应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审视数学课堂,并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所教的数学内容,以此使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构建生活情境,提高建模意识
建模意识是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应具备的一项思维能力。鉴于此,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建立联系,并将生活问题引入课堂中,以此构建良好的生活情境。在课堂处于生活这一大环境下,便能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以生活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利用数学原理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建模的重要意义,以此提高其建模意识。
例如: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销售中的盈亏”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建立方程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此提高他们的建模意识,笔者首先结合实际生活,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播放生活中与销售相关的视频短片,并提出相关的生活问题,即:商家在销售过程中采用了哪种经营方法?在这些促销活动中,商家真的就亏了吗?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把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中,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知识,进而使他们对销售中的进价、售价、标价、利润率及打折这些基本量的概念形成进一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出示一个生活问题,让学生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来发现商家的盈亏情况,有助于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提高其建模意识。
二、设置课堂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初中是学生发展抽象思维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不断转化,并采用具体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而抽象思维的形成伴随着知识的自主构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课堂问题,这样能够落实学生为主的教育观,还能够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帮助他们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换,以此发展其抽象思维。
例如:在“单项式”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单项式的概念,以此培养其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笔者首先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出示若干个问题,即:边长为a的正方体表面积为多少;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单价的2.5倍,圆珠笔的单价为多少;全校学生的总数为m,其中女生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八,则男生的人数为多少。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并使他们列出了相对应的代数式。在此之后,笔者鼓励学生观察这些代数式的特征,并帮助他们通过特征的描述概括出单项式的概念,以此使学生体会到抽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通过问题的有效设置,不仅使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还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得以发展。
三、重视操作活动,建立空间观念
操作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此外,通过操作活动的展开能够使学生经历对实物的感知过程,还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实物的直观经验。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操作活动的展开,并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进而使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不断建立空间观念。
例如:在“轴对称”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够使他们准确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笔者首先指导学生展开操作活动。具体的步骤为:取一张质地较硬的纸,将其对折,并运用小刀在纸的中央随意刻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在此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是否得到两个呈轴对称的图案。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中对轴对称图形形成一种感性认识,还能够发展其直观想象能力,感受到对称轴的形成过程,以此有效建立空间观念。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需要教师以知识为主,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以此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以及能力的提升。同时,要想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教学理念,并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其次,在渗透核心素养时,教师应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为切入点,使他们不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意识,并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本质,以此促进其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明烽.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基础与愿景[J].数学教学通讯,2017(35):46-47.
[2]朱礼峰.基于继承与发展视角的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7(29):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