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专语文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中专语文新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以及调查研究等方法,审视课改,总结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方法;兴趣
一、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或部分交给学生的一种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合作性教学形式。许多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克服了大班额给讨论互动造成的障碍。通过这种讨论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互动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生生、人机的三向交互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中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作为一名中专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真实的语文能力。那么,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中专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找方法,有效果。”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的习惯。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地讲授“冲”掉了学生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权利。“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就少了自己的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课外作業挤掉,要么放任自流。中专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摒弃传统的语文教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课内外阅读,逐步养成勤于阅读,善于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特别是中专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很大,常常是拿到什么感兴趣的书就读,而不问其是否“有益”。如果不加以指导,学生不仅收获不大,浪费时间,甚至可能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要提倡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以提高阅读效率。共商课外阅读书目,拓展阅读空间,采取老师推荐与学生互相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围绕课内语文教本及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必读书目,制定相关阅读书目,使盲目的阅读有序化。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我们也适当推荐课内少有或没有的内容,丰富学生科技知识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思人类文化精神。其次,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学生去聆听身边一切“声音”,从中获得有益的语文知识,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最后,让“口语交际”课“活”起来。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口语课”历来不被中学语文老师重视。这种现象若不及时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研活动、经济领域、人际交往中等,需要探讨、争辩,需要彼此的理解、尊重、支持,这些都需要精确的语言来表达,和良好的口才是分不开的。
四、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
由于年龄,身份不同,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多少都会保持一点距离。学生与老师在思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所想的、所要的老师并不一定很清楚,特别是一些内向的、胆小的,他们既不敢接近老师,也很少与同学交流。老师如不主动找他们交谈,一个学期甚至读完高中都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这在我们学校极为普遍。教学中,如果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是很难提高课堂效率的。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不仅能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更有利于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很有价值的。
五、有效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应成为教材资源的开发者和教材的研究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新课程改革也给老师们开发利用教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老师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增、删等开发利用。因此,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六、注重过程,变教为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上,往往倾注心力的是一堂课中学生应掌握几个生字、理解几个新词、了解多少文本意义等。当然,这些所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文本配套教参上现成的,无需教师思考与钻研,教师所要做的工作过多的是把一个个既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目标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个性的突现、情感的激荡、生命的显现等等,几乎都排斥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之外。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演变为对文本的一种复制——对字、词、句、篇、章的注解而已。
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师生双边活动变成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多边活动。然而有的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让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喜欢哪个就说哪个,教师则蜕变为课堂教学中的巡视者、旁观者。过去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答案的唯一性,而现在则更多提倡阅读的多元化。
七、倡导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合作伙伴,是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体现在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调节、自主合作的层面上。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
八、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总之,为了更好的实践新课标,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确立新理念,教好新课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方法;兴趣
一、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或部分交给学生的一种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合作性教学形式。许多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克服了大班额给讨论互动造成的障碍。通过这种讨论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互动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生生、人机的三向交互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中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作为一名中专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真实的语文能力。那么,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中专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找方法,有效果。”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的习惯。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地讲授“冲”掉了学生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权利。“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就少了自己的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课外作業挤掉,要么放任自流。中专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摒弃传统的语文教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课内外阅读,逐步养成勤于阅读,善于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特别是中专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很大,常常是拿到什么感兴趣的书就读,而不问其是否“有益”。如果不加以指导,学生不仅收获不大,浪费时间,甚至可能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要提倡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以提高阅读效率。共商课外阅读书目,拓展阅读空间,采取老师推荐与学生互相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围绕课内语文教本及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必读书目,制定相关阅读书目,使盲目的阅读有序化。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我们也适当推荐课内少有或没有的内容,丰富学生科技知识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思人类文化精神。其次,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学生去聆听身边一切“声音”,从中获得有益的语文知识,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最后,让“口语交际”课“活”起来。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口语课”历来不被中学语文老师重视。这种现象若不及时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研活动、经济领域、人际交往中等,需要探讨、争辩,需要彼此的理解、尊重、支持,这些都需要精确的语言来表达,和良好的口才是分不开的。
四、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
由于年龄,身份不同,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多少都会保持一点距离。学生与老师在思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所想的、所要的老师并不一定很清楚,特别是一些内向的、胆小的,他们既不敢接近老师,也很少与同学交流。老师如不主动找他们交谈,一个学期甚至读完高中都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这在我们学校极为普遍。教学中,如果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是很难提高课堂效率的。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不仅能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更有利于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很有价值的。
五、有效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应成为教材资源的开发者和教材的研究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新课程改革也给老师们开发利用教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老师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增、删等开发利用。因此,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六、注重过程,变教为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上,往往倾注心力的是一堂课中学生应掌握几个生字、理解几个新词、了解多少文本意义等。当然,这些所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文本配套教参上现成的,无需教师思考与钻研,教师所要做的工作过多的是把一个个既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目标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个性的突现、情感的激荡、生命的显现等等,几乎都排斥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之外。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演变为对文本的一种复制——对字、词、句、篇、章的注解而已。
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师生双边活动变成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多边活动。然而有的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让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喜欢哪个就说哪个,教师则蜕变为课堂教学中的巡视者、旁观者。过去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答案的唯一性,而现在则更多提倡阅读的多元化。
七、倡导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合作伙伴,是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体现在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调节、自主合作的层面上。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
八、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总之,为了更好的实践新课标,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确立新理念,教好新课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