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习得:象似性在英语谚语句法结构中的体现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ffeed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象似性与任意性之争反映出象似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句法层面的角度出发,讨论了象似性在英语谚语句法结构中的表现,主要为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对称象似性、非对称象似性等方面。探讨英语谚语中的象似性能够提供一个研究谚语的新视角,丰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象似性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句法层面,而应该从各个不同的层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 英语谚语 象似性 任意性
  一、引言
  近年来,在外语教研中,象似性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不同,象似性认为,在语言形式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的相似对应的现象。但是象似性原则并不是与任意性原则对立的,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描述了语言的基本特征,两者共存于语言符号特征的统一体中:任意性主要体现在单个符号之中,反映了符号内部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象似性主要表现在符号组合之间,体现了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两者不仅不对立,还呈现互为补充的关系[1]。象似性研究语言形式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语言的形式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理据的。象似性解释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认为语言结构反映经验结构。句法结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Haiman(1985a)的书名就叫《自然句法》)。这里所说的“经验”按照Langacker(1987)的观点,一般指人对客观世界的知觉和认识,或人的头脑反映客观世界而形成的各种概念和概念结构。因此,通俗点讲,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不仅仅是一般的体现概念结构[2]。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中的精华部分,其句法结构上也具有很高的象似性。但是之前国内外对英语谚语的研究多是从传统语言学角度出发,研究焦点多局限在英语谚语本身,比如英语谚语的结构形式、翻译、意义、文化背景等,而忽略了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其与人们认知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的角度分析英语谚语,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谚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更充分地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
  二、英语谚语句法结构中象似性的表现形式
  皮尔斯将符号分为这样三种类型:象似符(icon),引得符(index),代码符(symbol)。张喆(2004)在对照了诸学者的观点后,将象似符分为三种:影象符,拟象符,喻象符。那么,其相应的象似性则为:影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喻象象似性。Haiman认为,人类自然语言里的象似符主要是影象和图样,尤其是后者。这里的图样就是我们理解的拟象符。他将拟象象似性分为三种类型:同构(isomorphism)、自同构(automorphism)和动因(motivation)。动因指的是拟象符的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和所指物的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相同。其实也就是沈家煊先生所总结的关系象似性(关系象似指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应),也就是M.K.Hiraga所说的结构象似(structural diagram)。结构象似性包括线性象似性(即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对称象似性、非对称象似性和范畴象似性等方面[3]。
  1.顺序象似性(Order Iconicity)
  顺序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或形式的顺序反映了客观事物或者人们的认知顺序。例如恺撒的名言:I came,I saw,I conquered.它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时间上的顺序,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顺序和常规逻辑顺序。只有先来到,才能看到,先看到才能征服,不可能颠倒秩序,否则就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和人们的认知规律。类似的谚语还有:No pains,no gains;Easy come,easy go;Once a thief,always a thief;Grasp all,lose all.虽然这是几个并列结构的句子,但是前后语序不能对换,因为它们都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自然先后顺序,是一种时间顺序上的象似性。
  2.数量象似性(Quantity Iconicity)
  数量象似性是指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的概念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语符数量越多,它承载的信息量就越大,所能表达的意义就越丰富。也就是说,要传达更多信息或者强调某一信息,就要增加语符的数量,所以语言中常常会出现重复现象,比如He tried again and again,就比单纯的He tried again所表达的动作量更大。英语谚语中也有这类表述,如:Never trouble troubles,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A healthy mind is in a healthy body;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Business is business.这些谚语中词语的重复使用能够加深人们的印象,也让人更容易记住。
  3.距离象似性(Distance Iconicity)
  距离象似性是指概念间的距离与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概念上相近的语符在句法位置上也会接近。反之,如果两个语符之间的距离被缩短拉近,那么它们概念上的距离也会随之拉近,语言上距离的变化反映出概念上距离的变化。这种现状在英语谚语中经常出现,比如,First come,first served.这句完整的结构应该是If you come first,you will be served first.精简成First come,first served之后,结构变得更加紧凑,主句和从句之间的距离被拉近,那么主句和从句间的联系也被拉近,这样就起到了强调作用。又如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原本的顺序应该是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这句话中,定语从句被后置,这样就缩短了all与glitter在句法上的距离,从而在概念上强调了all与glitter,强调并不是所有的金子都发光。类似谚语还有:A true friend,a great treasure;Easy come,easy go;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都是通过变化两个语符间的距离而改变两者在概念上的距离,从而起到强调等作用。   4.对称象似性(Symmetry Iconicity)
  对称象似性是指概念结构的对称性与语言表达形式上对称性的对应关系。英语谚语中也有不少表达上对称平衡的句子。通过这种对称可以使句子在意义上更生动,在结构上更美观。如See no evil,hear no evil,speak no evil;Pains to get,care to keep,fear to lose;Come light,go light;Wine in,truth out.这些对称的结构都反映出人的思维的对称性结构。
  5.非对称象似性(Asymmetry Iconicity)
  与对称性相对,英语谚语中也有许多结构上不对称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一般都是把人们认知意识上觉得重要的部分放在句子的突出位置,达到强调的目的,从而使得句子成分中的突出和人们概念上的突出相映照,这就是非对称象似性。它是一种反应认知上图像和背景差别的非对称性。例如:Old friends and old wine are the best.这句中best是最显眼最引人注目的,它可以被看做图像,而Old friends和old wine可以被看做背景,这样就凸显了best这个概念。另外,还可以通过倒装等句式实现突出强调的目的,也反映出非对称象似性。如:In to a shut mouth flies a fly not;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From saying comes having;Into every life a little rain must fall.
  三、结语
  英语谚语句法结构中的象似性反映了人们语言与思维的相对应关系。应该指出的是,以上列举的几种象似性,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语言中,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在同一语言形式上,它们有时会共同作用,表现出一种合力,拟象性鲜明;但有的时候,则表现出一种反作用力,出现互相竞争的态势,拟象性就不怎么突出[4]。象似性普遍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句法层面的象似性仅仅是其一部分,对象似性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而应从语音学等其他角度对汉英单纯词音义上的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模态象似性进行探究,更好地揭示语言的本质特征和认识语言进化与人类文明进化的关系。语言的象似性、语言内部和语言间的普遍规则控制性等语言的共同属性,使得各民族语言具有可学性、可教性、可译性与可记性。可以说,语言的象似性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化[5]。这些,均值得我们在教学与研究中思考。
  参考文献:
  [1]顾嘉祖,王静.语言既是任意的又是非任意的——试论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互补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2]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3][4]张喆.试论语言象似性类型[J].外国语言文学,2004(4).
  [5]侯广旭.汉英象似性研究的不足与出路[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2).
其他文献
摘 要: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韩寒至今为止最后一本长篇小说。作为80作家的代表,韩寒曾经以嬉笑怒骂的速朽式杂文和游击战式的流浪小说来践行他的文学之路。如果说,他曾经或许引领了某种潮流,也终究在年过而立之后变得不那么底气十足。韩寒遇到了理想主义的中年危机,而《1988》就是这种中年危机的产物,是他试图与自我,与世界和解的独白。  关键词: 韩寒 1988 理想主义 80后  用理想主义
摘要 电影作为一种光影综合艺术,诞生已逾百年。《龙争虎斗》中的李小龙使观者悟出:虚心的学习,不断的尝试,君临天下的风度是悟道的关键。  关键词 电影艺术 悟道 截拳道 学习    一个聪颖的人,应该选一部好电影,在120分钟里体悟一些人生之道。  “悟”,不是长久的研读和思考,而是用电影这种短瞬的东西醍醐灌顶地猛然想起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叫做“道”。  禅宗的接班人六祖惠能是一个大字不识
摘 要: 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其中第二大素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集中体现核心素养的高考作文,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高考作文题蕴含着命题者的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可以说,思维性是作文题“隐性”的任务,需要考生深入思考和挖掘,唯有如此,才能深刻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写出有较高思维水平的考场作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思考能力 作文
摘 要: 本文以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阐述课程地图教学理念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学院因循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办学定位,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形成以“课程地图”为导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套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路径清晰、教学各环节协同联动、多维度评鉴效果达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学、教、管联动一体的协同育人教学管理模式。该理
摘 要: 余华的《第七天》展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文学的审美体验。作品之中充斥着令人惊悚的骷髅形象,死亡的气息也弥漫着整部小说,作者运用一个死去的亡灵视角,讽刺和揭示了世俗中种种丑陋,同时构建出了一个名叫“死无葬生之地”的理想世界。通过对丑陋形象的描绘与罪恶行为的控诉,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寻,对温善的人性的呼唤,从中体现出了余华的理想向度。  关键词: 《第七天》 死亡 罪恶 理想  余华对《第七天
摘 要: 基于微信平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很大转变,生活节奏加快。高校思政教育中应融入微信,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本文以微信平台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微信平台教学优势进行阐述,并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微信平台 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引言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渐衍生出非常多的微软件,成为生
摘 要: 本文以刘震云小说《故乡相处流传》中的戏仿现象为研究中心,探索新历史小说中戏仿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小说中实现历史戏仿运用的书写策略,探究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及展现的历史祛魅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 戏仿 祛魅 刘震云 历史叙事  一  戏仿(Parody)来自于希腊语的Parodia,又译做滑稽模仿、仿拟、戏拟等。汪民安将其定义为“一种通过对原作的游戏式调侃式的模仿从而构造新文本的符号实践
摘 要: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专业服务,具备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校园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实际出发,介绍了南师大图书馆结合自身优势特点,在第四届读书节期间开展的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并阐述了心得体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阅读推广 实践做法 心得体会  阅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①。”据我国2014年4月份公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摘 要: 纳兰容若是清初词人的典型代表,京华三绝之一。惊艳文坛之余,他以独特而缠绵的人生遭际广为人知,为多样而独特的词风提供充足素材。康熙出巡,他随驾伴侍,遍步大江南北。无论是江南美景,还是塞外风光,具全之于《饮水词》中。独特的深度和广度是他词作典型的特点。  关键词: 纳兰容若 边塞词 清初词人  纳兰容若曾被誉为“国初第一词手”,特有的词风惊艳文坛、独特的人生遭际和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让人
摘 要: 随着新西兰汉语教学的发展,课堂问题行为逐渐出现并产生消极影响,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非常重要。新西兰汉语课堂问题行为可分为六类,每类教师的应对策略如下:抵触反抗型:了解学习者感受,运用“不迷失策略”制定师生可以接受的规则;退缩放弃型:可以培养学习者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烦躁不安型:做情绪引导者和情绪管理示范人;文化态度型:可以设置专题讨论课和文化对比课,适当满足学习者的猎奇心理;厌学厌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