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 要: 基于微信平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很大转变,生活节奏加快。高校思政教育中应融入微信,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本文以微信平台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微信平台教学优势进行阐述,并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微信平台 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引言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渐衍生出非常多的微软件,成为生
其他文献
2019年10月29日至11月17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杂志社承办的“TOP20·2019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于杭州浙江美术馆展出。 本届“新锐展”的作品题材涵盖内容有人类纪、家庭、科技、整形、留守儿童、自我认知与生存困境等众多公共话题,20位(组)创作者试图从个人视角解读当代生活境遇,向我们身处的时代提问并期待形成共鸣。他们的作品背后,
摘要 电影《南京!南京!》在叙事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上显现出某种怀疑,形成了一种叙事焦虑。这种焦虑在电影的叙事空间、视点、情节、人物等多个层面凸显,在各种阐释观点和价值标准的矛盾中,电影成为丧失了深度风格,包含诸多解构意义和阐释价值的文本碎片。 关键词 《南京!南京!》 叙事空间 视点 情节 人物 电影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是叙述者把信息传播给接受者的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叙述者为了自己的目
摘 要: 课题组以案例为核心,以强化教育教学理论为先导,通过微格教学、公开课、参加学校培训等路径推进,梳理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课程群教学内容,完成语文教学案例搜集分析,初步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案例教学资源缺乏、课程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等问题,学生备说讲评写能力普遍提高。研究扩大了案例教学在学院、学校及涪陵区中小学的影响。案例分享渠道单一、案例类型不够多样、案例积累不足等问题使案例教学任重而道远。 关键
[摘要]电影只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用来对人性进行思考和研究的一种工具或方式。其作品刻画人物两难的道德困境,关注个体困惑的精神世界,无不渗透悲观主义及道德焦虑。在其《蓝》、《白》、《红》作品中,在“自由、平等、博爱”主题下,浸透的却是置疑、否定、嘲讽,在虚幻演绎中,一切均是乌托邦! [关键词]基耶斯洛夫斯基 道德焦虑派 《蓝》 《白》 《红》 基耶斯洛夫斯基童年离家,少年丧父,中年丧母,从小
2020年伊始,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秦博,2020)在电视台及网络平台播出,相比同样聚焦社会人情的系列作品《人间世》(第一季,周全,2016;第二季,秦博、范士广、谢抒豪,2019)对医患关系的集中关注和生死一线的人性展现,《人生第一次》的人物、拍摄场景、故事内容更为丰富,在故事叙述中有更积极的价值导向。《出生》《上学》《成长》《当兵》《上班》《结婚》《進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告
摘 要: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韩寒至今为止最后一本长篇小说。作为80作家的代表,韩寒曾经以嬉笑怒骂的速朽式杂文和游击战式的流浪小说来践行他的文学之路。如果说,他曾经或许引领了某种潮流,也终究在年过而立之后变得不那么底气十足。韩寒遇到了理想主义的中年危机,而《1988》就是这种中年危机的产物,是他试图与自我,与世界和解的独白。 关键词: 韩寒 1988 理想主义 80后 用理想主义
摘要 电影作为一种光影综合艺术,诞生已逾百年。《龙争虎斗》中的李小龙使观者悟出:虚心的学习,不断的尝试,君临天下的风度是悟道的关键。 关键词 电影艺术 悟道 截拳道 学习 一个聪颖的人,应该选一部好电影,在120分钟里体悟一些人生之道。 “悟”,不是长久的研读和思考,而是用电影这种短瞬的东西醍醐灌顶地猛然想起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叫做“道”。 禅宗的接班人六祖惠能是一个大字不识
摘 要: 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其中第二大素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集中体现核心素养的高考作文,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高考作文题蕴含着命题者的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可以说,思维性是作文题“隐性”的任务,需要考生深入思考和挖掘,唯有如此,才能深刻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写出有较高思维水平的考场作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思考能力 作文
摘 要: 本文以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阐述课程地图教学理念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学院因循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办学定位,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形成以“课程地图”为导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套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路径清晰、教学各环节协同联动、多维度评鉴效果达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学、教、管联动一体的协同育人教学管理模式。该理
摘 要: 余华的《第七天》展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文学的审美体验。作品之中充斥着令人惊悚的骷髅形象,死亡的气息也弥漫着整部小说,作者运用一个死去的亡灵视角,讽刺和揭示了世俗中种种丑陋,同时构建出了一个名叫“死无葬生之地”的理想世界。通过对丑陋形象的描绘与罪恶行为的控诉,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寻,对温善的人性的呼唤,从中体现出了余华的理想向度。 关键词: 《第七天》 死亡 罪恶 理想 余华对《第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