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解决”是指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核心内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步骤来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环节
“问题解决”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一样,其教学实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般可以通过分组协作、探究实践、总结评价、强化迁移等教学环节来实施。
1 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环节。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自己提出问题。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情境中的矛盾,从而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
2 分组协作,确定研究计划
问题解决教学实施中,应尽可能采用分组协作学习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讨论中发生认知冲突,使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让小组成员间利用优势互补,更快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分组时,教师可根据一定的分组策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行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应选出一位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比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进行问题分析、讨论、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途径,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初步方案,明确分工,确定各成员的任务。
3 探究学习,解决问题
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各小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收集信息,进行探究学习,研究、改进和完善问题解决方案,按问题解决方案中的步骤,逐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必须事先进行信息资源的筛选,指导学生如何有针对性、快速地查找到相关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时做好记录,真实反映每个成员的感受和体验。
4 交流、总结、评价、反思
各小组派代表向全体学生展示和汇报本小组的问题解决方案,对本小组的方案进行自评。教师组织同学进行评价,对问题解决方案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建议;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使学习内容系统化,让学生系统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悬念,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原则
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平等和谐原则
现代教学观认为,课堂内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师生间宽松、‘民主、平等、互动、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发表见解,特别是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才能达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的目的。
2 过程性原则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是简单说结论、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评价、分析和归纳。
3 创新性原则
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在普遍性问题中发现特殊性原理,或由典型的个案类推寻找普遍的规律。在这里,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是一些典型的、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能让学生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激发与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四、“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主要途径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1 通过现有作品的演示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现有的作品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后续教学活动中一种很好的手段。例如,学习演示文稿制作内容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中,绘制了一些电脑绘画作品,首先一幅一幅地展示绘画作品,然后提出如何将自己的绘画作品集更好地展示给评委呢?利用这一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学习演示文稿的基本编辑、插入图片声音、美化幻灯片、设置动画效果等新知来逐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也是问题的源泉。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问题来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学习和生活作为载体,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生活中,使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熟悉的情境能使他们尽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产生大量的认知冲突,从而“发现”问题。在学习数据库应用时,就可以使用学生体质检查数据统计来创设问题情境。
3 通过“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中,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惟一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为我们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开放性问题往往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讨论和推断正确答案和最优解法时,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践表明,“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任务驱动”,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被动地学习,也不同于“提问教学”模式的被动研究和回答问题,它最大的优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但“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在使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时,应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注意“问题”的情境真实性和有意义,并具有可操作性、实效性,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以免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影响学习效果,甚至浪费学习时间。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核心内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步骤来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环节
“问题解决”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一样,其教学实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般可以通过分组协作、探究实践、总结评价、强化迁移等教学环节来实施。
1 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环节。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自己提出问题。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情境中的矛盾,从而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
2 分组协作,确定研究计划
问题解决教学实施中,应尽可能采用分组协作学习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讨论中发生认知冲突,使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让小组成员间利用优势互补,更快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分组时,教师可根据一定的分组策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行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应选出一位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比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进行问题分析、讨论、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途径,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初步方案,明确分工,确定各成员的任务。
3 探究学习,解决问题
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各小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收集信息,进行探究学习,研究、改进和完善问题解决方案,按问题解决方案中的步骤,逐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必须事先进行信息资源的筛选,指导学生如何有针对性、快速地查找到相关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时做好记录,真实反映每个成员的感受和体验。
4 交流、总结、评价、反思
各小组派代表向全体学生展示和汇报本小组的问题解决方案,对本小组的方案进行自评。教师组织同学进行评价,对问题解决方案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建议;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使学习内容系统化,让学生系统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悬念,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原则
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平等和谐原则
现代教学观认为,课堂内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师生间宽松、‘民主、平等、互动、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发表见解,特别是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才能达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的目的。
2 过程性原则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是简单说结论、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评价、分析和归纳。
3 创新性原则
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在普遍性问题中发现特殊性原理,或由典型的个案类推寻找普遍的规律。在这里,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是一些典型的、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能让学生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激发与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四、“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主要途径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1 通过现有作品的演示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现有的作品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后续教学活动中一种很好的手段。例如,学习演示文稿制作内容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中,绘制了一些电脑绘画作品,首先一幅一幅地展示绘画作品,然后提出如何将自己的绘画作品集更好地展示给评委呢?利用这一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学习演示文稿的基本编辑、插入图片声音、美化幻灯片、设置动画效果等新知来逐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也是问题的源泉。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问题来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学习和生活作为载体,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生活中,使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熟悉的情境能使他们尽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产生大量的认知冲突,从而“发现”问题。在学习数据库应用时,就可以使用学生体质检查数据统计来创设问题情境。
3 通过“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中,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惟一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为我们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开放性问题往往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讨论和推断正确答案和最优解法时,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践表明,“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任务驱动”,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被动地学习,也不同于“提问教学”模式的被动研究和回答问题,它最大的优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但“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在使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时,应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注意“问题”的情境真实性和有意义,并具有可操作性、实效性,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以免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影响学习效果,甚至浪费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