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我就是个任性的少年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shouk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我的昌邑王生涯,怎么跟你形容呢?两个字——豪放。我喜欢和马夫、掌管膳食的属官一起吃喝玩乐,出手阔绰,给他们的赏赐不设上限。昌邑国郎中令龚遂痛心疾首,跪在地上哭谏,劝我学好。我根本听不进去,捂着耳朵跑开。于是,他挑选一些品学兼优的郎官陪我学习、生活,希望我“近朱者赤”。我却不耐烦,没几天就赶走了这些郎官。
  后来,昌邑王宫发生了一件十分诡异的事:王座上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大摊血污。我大吃一惊,问龚遂原因。龚遂趁机告诫我,“这是不祥之兆,您必须痛切反省自己的过失。”许多年后,我回忆往事,猜测这有可能是龚遂蓄意教育我。
  但我就是一个任性妄为的不良少年啊!因此,“异状”对我的心理冲击没过多久就风平浪静了。听说长安时尚界出了新款——“仄注冠”,被有的人视为奇装异服,我却心向往之,派遣中大夫到长安大量订制,赏赐封国的臣属和奴婢们。宗室应当具备的政治觉悟,我完全不在乎。
  而且明知昭帝患病,我照常骑马游猎。我和昭帝没有共同生活过,说句扎心的话,亲情为零,我为什么要为他患病而悲伤啊?我也不想装。
  霍光不可能不了解我的德行,但昭帝驾崩后,他还是选择我进京继位。或许是他认为我不学无术、胸无大志,便于控制?但在当时,我不会思考其中的缘故。接到召我入京主持昭帝丧事的诏书,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长安是天下第一等富贵繁华的所在,只要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还有什么能束缚我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呢?
  当天中午,我就兴冲冲地启程,半天工夫跑出135里路,随从的坐骑一匹接一匹地累死。经过龚遂提醒,我才打发几十名随从返回昌邑。那时的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开心,痛快淋漓地活出真性情最为重要。只是在我正式登基之前,龚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我。于是在进京路上,我与他连续发生攻防战。
  我想,天下美色当然要任皇帝所欲。途经弘农,我命人抢掠民女,遭到长安使者的谴责。龚遂问我,我矢口否认,但他知道我在抵赖,坚决处罚了抢掠民女的爪牙。
  进入长安,抵达广明东都门,龚遂教我哭丧。按照礼仪,我应该望见国都就大放悲声,我却以“咽喉痛”为由拒绝了。这当然是假的!因为我快到未央宫的东门时,就按龚遂的指导下车,匍匐痛哭。装哭谁不会?但我不想太累,少哭一会儿省省力,不是更好吗?
  我即位后,龚遂也无力管束我了,我感到一种解放的快感,只想大笑三声。然而我错了,失去龚遂的规劝,我将很快从人生巅峰坠落,我的余生乃至今后的2000年都要在责备和嘲笑声中度过。
  做了皇帝,我仍然按在昌邑的习惯生活,经常私下买鸡买猪来吃,我自幼的一大爱好就是“吃”,因此主管膳食的官员是我要好的小伙伴。
  我对昌邑故人有感情,帶领二百多名昌邑随从进官,继续和他们玩耍作乐,玩得比过去更嗨了。我不顾正在举行国丧,召昌邑艺人进宫开演唱会,取出三副神圣的太牢供品,与随从们分食。我还去先帝嫔妃居住的掖庭找刺激……估计长安人背地里讥笑我是暴发户嘴脸,而我已彻底迷失在突如其来的权力狂欢中,对所有负面的声音充耳不闻,只知灯红酒绿、醉生梦死。
  我向掖庭令下诏,对胆敢泄露我在后官行径的人处以腰斩。我以为严刑峻法就能堵住悠悠众口,结果只证明我的狂妄无知。霍光观察我二十多天,发现我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易于操控,于是废了我。
  分别时刻,霍光又给我上了一课。他居然哭着向我告罪,“您的行为自绝于天,臣等懦弱无能,不敢自裁以报您的恩德。臣宁愿辜负大王,也不能辜负国家。希望您自爱自重。臣就此与您永别了。”
  对于鳄鱼的眼泪,我只能“呵呵”。所幸的是,他并没有对我赶尽杀绝,我还在后来被汉宣帝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
  我有些飘飘然,认为汉宣帝对我另眼相看,于是开始和地方官往来。我没有异心,只不过是受贪玩的天性驱使,想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但饱经忧患的汉宣帝少年老成,城府极深。与他相比,身为堂叔的我始终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我曾与太守卒史孙万世闲聊。他问:“您当初被废黜时,为什么没有坚守不出并斩杀大将军霍光?”我随口回答:“错过机会了啊!”孙万世又恭维我,“您不久将升为列侯。”我沾沾自喜地点头,“是的。但咱们不该谈论此事。”这段抠脚汉自娱自乐的谈话被人奏闻宣帝。宣帝抓住这个机会,诏令削去我三千户食邑。我再次成为人们的笑柄。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王侯的豪富程度超乎你们想象。即便死后,陪葬品也是一大堆。不错,我最不缺的就是钱。然而,除了钱,我似乎一无所有。
  1857年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中刊载了一幅海怪图,这是大清百姓眼中的英国海军的形象:鸟嘴,蓬头,浑身披满兽毛,手有三指,脚只有一前一后两个尖趾。它的嘴里还喷出大团水柱,这是海的印记。鸦片战争前后,英国海军的体貌及服饰特征令大清百姓瞠目结舌,视之如海怪。时人认为这种海怪“逢人便食,刀剑不能伤”,在遭到围攻时又会化为血水。
其他文献
魏晋时期,陈郡谢氏能人辈出,谢尚、谢奕、谢安都是名士,但这些“龙兄”背后还有位志大才疏的“鼠弟”——谢万。尽管他的才气、器度都不如几位哥哥,但他擅长自我吹嘘,加上有谢安罩着,仕途走得顺风顺水,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  名士王述是谢万的岳父,三十多岁时还没出名,有人就埋汰他痴傻,后来他得到丞相王导的赏识才逐渐知名。谢万瞧不起王述,曾戴着白头巾去王述家走亲戚,一见面就说:“我老听人家说岳丈傻,今天一看,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那幅水墨丹青画《千里江山图》将曾经的万里江山星现在世人眼前。那一刻的震撼是多少年的反复奔波。它从兵临城下的北宋而来,卷着千年的风尘,只为让今人一睹当年的锦绣江山。   那日,天气晴朗,正适合作画。一张长达1191.5厘米的画卷缓缓铺开,一杆画笔将这气吞万里的山河跃然纸上。山川河流、茅庵草舍、水榭亭台全部收入《千里江山图》之中。   宋王朝至宋徽宗之时,已是风雨飘摇、外患难平
历史有很多种读法,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惊悚”。梁启超读完,搁下一句话:一部二十四史,就是帝王将相的家谱;鲁迅读完,说:每页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才发现字缝里都是“吃人”二字;李宗吾读完,某天豁然开朗:一部二十四史,就是“厚黑”二字而已。  什么是“厚黑”?脸皮厚,心肠黑。李宗吾的研究成果《厚黑学》早在民国初年就发表在成都的报纸上,读者哗然,因此大家叫他“李厚黑”。李宗吾不反驳,反倒自称
1970年,英国的首相爱德华·希思一上台就面临着严峻的局面,经济增长乏力,失业人员日益增多,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对此局面,希思认为主要是因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须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是,为了平息工人运动,他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转而和英国的工会组织进行谈判,提出了一个“三方主义”,即政府、工会方和资方在物价、工资等方面进行协商,制定出全国性协议。按照这种思路,英国政府将继续
答剌麻八剌是忽必烈的嫡孙、真金太子的次子,可惜他天生聋哑,不过忽必烈和真金都对他关怀备至——其他王子都被养在女眷身边,只有他由真金亲自教养;忽必烈还帮他迎娶了娘家势力强盛的弘吉刺·答己。  答己非常争气,接连生下海山、寿山两个儿子。真金还没即位就死了,答剌麻八剌也因病早逝,真金太子妃怜爱两个孙子,亲自挑选汉人名儒李孟做他们的老师。  海山在18岁时就跟随叔祖镇守漠北,立下几桩军功,逐渐培植起声望和
提起民国时期的林长民,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是提起林徽因,大家一定知道,而林长民正是林徽因的父亲。  林长民早年对清朝科举制度心生厌烦,便留学日本,学习政治和经济。回国后,他在福州法政学堂任教,后来专注于民国法制研究。武昌起义后,林长民到临时参议院任秘书长,从此步入政坛。而在担任民国外交事务委员会事务主任时,由林长民点燃的一件事,让他的人生达到了顶峰——这件事就是对历史有着巨大影响的“五四”運动。 
北魏的袁聿修少年得志,九岁就被聘任为州主簿,18岁做了州中正,因性格沉稳、有见识,深为当时尚书所赏识,不久就当了尚书度之郎。然而,就在他以为前途一片大好的时候,公元534年,北魏被分成东魏和西魏。次年,东魏孝静帝任命他为太子中舍人。政权的更迭让袁聿修放弃了做官。公元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高洋当上皇帝后,广纳贤才,就给袁聿修发了一道召回的圣旨,起初,袁聿修不肯回朝再做官了,因为天
在太平天国前期,有一支不为人知的部队,人称太平军童子营。这些童子军都是太平军抓来的——太平军每攻陷一城,所到之处不论富有贫贱,只要家里有孩子的,孩子均被抓走。孩子们刚被掳进军营时大都惊魂未定,号哭着请求放他们回家。太平军就抽打他们,性情稍稍倔强的,会被打得遍体鳞伤。此外,太平军还用华美的服装、好吃的食物来安慰他们,依从的就给衣食,不从的就杀掉。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孩子都会俯首乞怜。长相娟秀的孩子
1314年的深秋时节,梁山泊一望无垠的芦苇迎风摇曳,芦花如雪片般翩飞。一个文士翩然而至,陶醉在芦花的海洋中。忽然,他看见一个渔夫正在欣赏刚编织好的芦花被,于是提出用自己的丝绸被和渔夫交换。渔夫见他风采俊秀,不似常人,便同意了。文士提笔写了一首七律《芦花被》:“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藉为茵……”  《芦花被》迅速在大江南北流传,文士以诗换被一事也被传为佳话。他索性自号“芦花道人”,在钱塘(今杭州)
他们都说,和靖先生不仕不娶,情史一片空白,我差点信了。  我是一株梅树,苦熬千年后,被他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点化出了灵识。倾慕梅花的文人雅士何其多,却从没人能像他这样,如此入骨地写出我的情态。但我自知远没他写的那般袅娜空灵,他似乎是在写别的什么,爱惜到极点,所以落笔如此温柔。  直到他垂垂老矣,将一幅泛黄的画卷徐徐展开在我面前,我才知晓他每次看我时神情恍惚的缘由。画中的女子戴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