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y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语文教师认为环境教育是地理、生物等学科的事,语文学科很难渗透。其实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很有必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育是切实可行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语文教学中那些"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的佳作,作者的观点、思想感情往往并不鲜明显露,而是尽可能的隐含起来,让作者去体味、去思索、去挖掘,所以环境教育,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由辞以通其道"。在语文教学中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激活学生的想象,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形象地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呢?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分析课本,挖掘环保素材
  
  小学语文课本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确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不过,教材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蛇与庄嫁》、《太阳》、《只有一个地球》、《桂林山水》、《草原》、《林海》、《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些文章具有显性,明眼人一看就可以信手拈来,直接将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挂上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教育,根本没有画蛇添足之嫌。在教《蛇与庄嫁》一文时,教师用类比法直接导入:古时候,普鲁士一个国王看到自己十分爱吃的即将成熟的樱桃被麻雀啄食,勃然大怒,于是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捕杀麻雀,这下麻雀可遭受了灭顶之灾。后来麻雀倒是消灭得差不多了,可是樱桃却被害虫吞食一空。这个故事表明了"樱桃--麻雀--害虫"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蛇--田鼠--庄稼"是异曲同工的,告诉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维护生态平衡,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加倍惩罚。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过去"见蛇不打三分罪"的谚语,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已失去了其正确性,我们要自觉地参与到保户珍稀动物、维护生态平衡行列之中去。
  在进行"珍惜水资源、爱护江河海洋"的环境教育时,先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体的总量约为13.6亿立方公里,其中97%为海水,淡水的总量还不到3%,而且有一部分是分布在南极,北极的冰帽和冰川中,江河湖泊中及地下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则只占淡水的20%左右.而直接能取用的河、湖淡水只占全部淡水的0.5%,可见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而且易于取得的淡水是十分有限的.但是人为造成的用水资源紧缺如浪费用水,水污染严重等,严重威胁着用水资源,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循环用水,防止水体污染.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与水资源有密切联系的文章.可得用这类课文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如教学《海滨小城》、《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时,可通过让学生了解大海的美丽景色和海洋资源的丰富,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重要组成部分。凡是位于沿海地带的国家地区都得到海洋带来的许多好处。懂得了要保护大海。的美丽和海底丰富的资源,就必须做好海洋的环境保护。不乱丢"三废",防止海洋江河污染。又如教学《五彩池》一课,可通过让学生了解五彩池池水的清澈美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可爱,同时认识到由于淡水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和浪费污染,使得地球上本来就不多的淡水资源日益减少,因此懂得了珍惜用水资源,节约用水,循环用水,防止水污染的必要性,养成不随便浪费用水的良好习惯。
  而有些教材蕴含在课文中的环保内容像埋在地下的宝藏有待于挖掘。但教师只要动脑分析,移花接木,同样能使教材间接地为环保教育服务。比如众所周知的《景阳冈》是从古典名著《水浒传》中节选出来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似乎与环保教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只要处理得当,同样是一篇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在处理完这篇教材后,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据电视台报道,某山区兄弟俩打死了一只金钱豹,结果双双被捕入狱。其父为其鸣不平,上诉说:"历史上武松打虎成了英雄,而我的儿子打死豹子,反倒成了'阶下囚'。这事太不公平了。"我们要求学生展开"公平与不公平"的计论,后来统一了意见:此一时,彼一时,古时候武松打虎为民除害当然是英雄壮举,而现在国家三令五申要求保户珍稀动物,而兄弟俩视法律为儿戏,理当绳之以法,这是罪有应得,其父亲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个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出现的大是大非问题,通过这篇古典小说的一学一议,就迎刃而解了。
  此外有些古诗,也可以古为今用,为环保教育服务。此外有些古诗,也可以古为今用,为环保教育服务。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苏轼诗时,有个曾上过庐山的同学把原诗改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污染太严重"。这一改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可想而知,附近工厂排出的大量废气、浓烟笼罩庐山,使人难识庐山真面目,难道不在情理之中吗?可见小作者见解独到,并非夸张。
  
  二、利用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教材中虽然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含着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但是我们如果不能在教学中把握好时机,巧妙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而是一味地单调地念"环保经",即使有关环保的教材内容再好也是枉然。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水乳交融,互相渗透,防止"两张皮"、"拉郎配",生搬硬套地贴标签,把一堂好端端的语文课本上成拙劣的环保教育的思想品德课。
  课堂上我们要注意语文课的特点,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渗透。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抓住六个字不放,即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抓住了这六个字就是抓准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突出特色。因为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美不胜收,所以陈毅元帅浏览之后发出了"宁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感慨,可见桂森山水甲天下是名不虚传。利用《桂林山水》的插图制作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树影。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插图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满满的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使其产生保护大自然的愿望。除了桂林山水之外,地球上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翰的森林,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他们会由衷地感叹:人类居住的地球是多么美好--蓝天、白云、绿水、鸟语、花香,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人类追求提供了精神方面的条件。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事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我们在教《林海》一文时,始终抓住"温柔"一词,渗透环保教育。在学生明白"温柔"一词的意思之后,我们抓住这个词产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进行理解,随之抓住这个词的用途追问:"它多用来形容谁的?"学生回答:"多形容女性的。"我们布置学生找出书中把林海形容成女性的句子。学生马上用笔画上记号:"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再布置学生反复吟诵,领悟"青衫、白裙、绣花鞋"与"温柔"有什么关系。通过思索,学生认为,林海这身朴实无华的打扮不正是一个雅而不俗、美而不妖的亭亭玉立的少女形象吗?老舍笔下这样的少女难道不是更显得温柔、妩媚吗?接着教师停顿片刻,话题一转:假如有位游客,不慎丢下烟蒂,在这秀色可餐的林海中,酿成一场火灾,这温柔少女岂不化为灰烬,还会亭亭玉立吗?学生静静地听,默默地想着。教师接着讲了前些年,大兴安岭确实发生过一场大火,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在党的领导下,当地人民大力封山育林,植树种草,几年之后,这被毁的林海必然会重现往日的风采,还人们一个老舍笔下温柔少女的美貌形象。慷慨激昂的讲话只短短两分钟,但"温柔"二了却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多么想插上翅膀,超越时空,去一睹老舍笔下林海的壮丽景色,也希望长大了为大兴安岭的兴国安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可以借助图片、音像等直观影象帮助学生理解词语,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
  在古诗教学中体验环境教育,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笔下优美的自然景观,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激起学生爱绿护绿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户环境的责任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如李白笔下的"水",多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维笔下的"水"多清新秀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作者的笔下,这此"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秀彻,那样的可爱。在这里,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一个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地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间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总之,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作为教师要分析和运用好教材,对能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的教材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对不能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的教材也不能牵强附会,节外生枝。正确的态度是从实际出发,因课制宜,认真吃透和把握教材,善于在语言环境中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巧妙的渗透,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这样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任务,又进行了生动形象的环保教育,做到一箭双雕。
其他文献
绩效管理是通过管理者和个人经过沟通制定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改进, 以促进员工业绩持续提高并最终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管理过程。实践证明,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绩效管理。因为,绩效管理是一种提高组织员工的绩效和开发团队、个体的潜能,使组织不断获得成功的管理思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整合的管理方法。通过绩效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他们工作的满意 感;绩效管理有
期刊
摘要: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信息化将使现代战争形态和经济动员样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要想更加具体的把握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实质,就需要我们对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特点进行准确的把握与认识。本文介绍了信息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的特点。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国民经济动员;特点    伊拉克战争表明,信息已成为影响战争结局的关键性因素,快速地获取和运用信息是信息化作战的客观要求。信息化条件下,军队保
期刊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几年来我国行政事业重点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会计集中核算是政府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开设银行帐号,集中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是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一项新的会计核算制度。实践证明,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保证了财政预算的执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期刊
摘要:近代以来,由于城市发展背景的转变以及城市受各种不同内外因素的影响,作为新兴通商口岸的城市烟台与作为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的济南不约而同走上了早期现代化的道路,但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近代;城市;道路    早期现代化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主旋律,但城市通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却是多元的,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背景的转变以及受内外各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新兴通商口岸的
期刊
摘要: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的深层结构,从建国初到现在我国社会的利益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界定利益结构变迁的因素有很多,基于利益结构基本要素的视角,仅从利益单元、人们的利益观念、人们追求利益的行为的性质、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以及利益阶层的分化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等角度作探讨,将我国经历的利益结构模式划定为三个阶段,即一元化利益模式阶段、多元化利益模式阶段和分层化利益模式阶段。  关键词:利益结构;变迁;基本要
期刊
研究和探讨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分析农民的生存状况,分析城乡差距等制约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使广大农民受益,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率先发展。    一、影响利津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城乡收入差居扩大,农民增收难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大障碍。如图表所示,利津县农民人均收入从1997年的20
期刊
摘要:罗马法是古罗马奴隶制社会的法律规范总称,它产生于千年之前,是古罗马文明的重要体现。罗马法在其存续的过程中,不仅为罗马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更以其独特的理论优势和价值体系影响了后世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并被资本主义社会吸取和借鉴。可以说,各国后世的法律制度,尤其是民法制度,都能在罗马法中找到根据和渊源。本文拟大致阐述罗马法的产生,发展,并就其对后世的影响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罗马法;市场经济
期刊
摘要:节约型军需建设,是与我国、我军正在推行的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后勤"相适应的,是推进军需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粗放型向精确型转变的必然要求,而怎样建设节约型军需则是摆在军需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以此为背景,重点探讨了航空兵场站建设节约型军需的途径。  关键词:节约;军需;途径    作为航空兵部队作战、训练的后勤、装备保障"基地",航空兵场站始终是空军后勤各专业建设和保障的
期刊
摘要:中国沿海的对外通道被日军封锁后,急切的希望有新的对外交通来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在1938年通车的滇缅公路正是这一时代下的产物,肩负起了援华物资内运的重任。但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的南进,占领缅甸,并于1942年5月侵入国门,滇缅公路被切断。同时,为了继续保持与外界的联系,"驼峰"航线开通。就这样这两条一空一陆的交通运输线维系着中国与外界的联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抗战"生命线",支持着中国
期刊
摘要:1890年美国哈佛大血法学院的两位法学家路易斯·布兰蒂斯(Louis D. Brandeis)和萨莫尔·华伦(Samuel D. Warren)在当年的《哈佛法学评论》(Harvard Law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隐私权》,这篇文章标志着隐私权的正式提出。我国学者通常认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