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有了广泛开展,这对广大的农村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城乡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教师专业结构的差异、农村学校科研氛围的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笔者长期在农村基层一线学校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难题:
一是真实问题难发现。校本教研强调研究真实问题,即学校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具体问题。没有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校本教研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校本教研。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农村中小学校一些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反思能力有待提升,很难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与外界沟通甚少。虽说网络被广泛使用,但由于资金短缺、投入偏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许多农村中小学上网条件较差,或不具备网络条件;再就是一些学校领导思想不开放,因担心教师“不务正业”,硬性规定上班时间不准教师上网,教师与新理念、新认识相距甚远,当然无法引发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所在。二是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人员编制不足,教师的工作量与城区学校教师相比都偏高,教学任务繁重。以我区为例,我区是一个拥有120多万人口的大区,有小学111所(不含教学点)、初中36所、普通高中6所、职业高中2所。在这些学校中,除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城区的4所小学、5所初中教师编制相对充足外,其余中小学校教师编制都比较紧缺。据我们调查,在26个小学教学点中,有11个教学点教师人数不足8人,教师多学科兼课现象成为一种常态,再加上其他班务、校务工作,农村教师真可以说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根本没时间去思考、发现问题。
二是全员参与难实现。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全员参与并不断提高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才能够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然而,在现实的农村校本教研活动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究其原因,除了教师的意识、习惯不到位外,更重要的是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在组织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活动的计划性差,在正式活动前,不进行周密的布置安排,也不给教师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以至于出现研讨课不知上的什么课、主题研讨活动不知主题是什么等现象。校本教研就很难做到全员参与,更别说教师间的互动了,大多数教师在教研的互动阶段都是无话可说的。再加上互动研讨时民主气氛不浓,要么是校长、分管副校长讲话大家听,要么就是主讲人一讲到底。此外,由于农村学校教师大多跨学科兼课,教研活动也以文科组、理科组、技能科组进行,在活动规模、具体时间安排上也存在着参与人数过多、时间过短等不合理现象,老师参与教研活动就好像是完成一项任务。
三是激励措施难兑现。像其他的学校工作一样,校本教研也需要管理激励,以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但现实中,许多农村学校受到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有些校长本身科研能力不强,更别说带领全体教师进行教研活动了。有些学校为了鼓励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制定了许多奖励措施,可到了学期结束时,又由于经费问题难于兑现,这也影响了部分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上述难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农村中小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果。如何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呢?我们在工作中尝试着采取了以下四种应对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调研会诊——发现问题机制
我们将我区的农村学校按区域位置分成四个教学协作片,每学期在开学后第一个月内,由协作片牵头,组织片内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调研团队,对区域内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现场调研。除每次把调研情况与学校当场交流外,更重要的是在调研结束后,调研组成员集中精力对调研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各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片内学科带头人定期到问题相关学校进行指导。同时各学校将调研发现的问题作为主问题,利用平时的教研活动时间,发动教师围绕主问题来反思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进。各学校在开学初还收集整理教师发现的问题,最终确定本校一个学期或学年校本教研要研究的问题。
调研会诊的实质是用问题来引发教师的思维活动,其目的是引领教师从“不疑”转向“有疑”。调研会诊的主问题激活了教师的思维,让教师们从“熟视无睹”变为“熟视有睹”,从“只顾拉车”变为也要“抬头看路”。实践证明,这种机制有利于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提高反思能力,受到他们的欢迎。
随机确定——人人参与机制
针对“全员参与难落实”的问题,我们在教研活动的具体组织上放弃了原来的事前指定主讲人的做法。在每一次教研活动前一周左右,将具体活动主题、程序及要求等向参与教师讲明白、讲周全,给教师足够的时间围绕主题、要求作准备,用抽签方式确定本次校本教研的主讲人。这样,每位教师在每次活动中都承担着任务,更好地发挥了任务的驱动作用,从而保证了互动交流的实效。
在实行这种机制时,我们还注意了两点:一是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二是强调校长、分管副校长及其他校级领导,要以校本教研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活动,民主、平等地与教师沟通交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确保参与教师有话“能”说,提高同伴互助的效果。
开设论坛——激励推进机制
除了物质激励外,精神激励更能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做法是定期开设论坛讲座,让一线的教师展示自己的校本教研成果和风采。通过总结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展示、推广他们的科研成果,扩大成功者的先驱效应,对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特殊的奖励,如在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授予“科研标兵”荣誉称号,等等。通过骨干教师的现身说法等途径,让其他教师不甘示弱,感到校本科研既可望又可及,产生跃跃欲试的紧迫感,从而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优化整合——联合帮扶机制
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农村中小学受师资条件、校本资源等限制,仅凭一校的力量很难正常开展校本教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优化整合为策略,采用联合帮扶的方式,以“相邻为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宗旨,组建了帮扶式教研联合体。
帮扶式教研联合体,其着眼点在于充分发挥区域内优势学校的作用,实现以强带弱的目的。例如,我区的四个教学协作片,以协作片内学校的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校的薄弱学科,协作片内的学校由于距离较近,教师之间的互动相对比较容易,片域内学校能有效实行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我区的渠南协作片内的车桥初级中学,依据高效课堂的要求,在实验了两年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六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协作片内的其他成员校纷纷进行移植,共用该校编写的“六步导学案”,做到教学成果共享,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六步导学案”进行补充和完善。这种整合资源、联合帮扶的方式,使每所学校都能正常开展基本的校本教研活动,落实了“相邻为伴、资源共享”的宗旨。
在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中,有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作为教师培训机构,我们还将深入到基层一线学校,沿着学习、调研、思考、实践、总结的路子继续走下去,为共同提高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水平,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职业教育中心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
笔者长期在农村基层一线学校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难题:
一是真实问题难发现。校本教研强调研究真实问题,即学校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具体问题。没有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校本教研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校本教研。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农村中小学校一些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反思能力有待提升,很难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与外界沟通甚少。虽说网络被广泛使用,但由于资金短缺、投入偏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许多农村中小学上网条件较差,或不具备网络条件;再就是一些学校领导思想不开放,因担心教师“不务正业”,硬性规定上班时间不准教师上网,教师与新理念、新认识相距甚远,当然无法引发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所在。二是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人员编制不足,教师的工作量与城区学校教师相比都偏高,教学任务繁重。以我区为例,我区是一个拥有120多万人口的大区,有小学111所(不含教学点)、初中36所、普通高中6所、职业高中2所。在这些学校中,除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城区的4所小学、5所初中教师编制相对充足外,其余中小学校教师编制都比较紧缺。据我们调查,在26个小学教学点中,有11个教学点教师人数不足8人,教师多学科兼课现象成为一种常态,再加上其他班务、校务工作,农村教师真可以说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根本没时间去思考、发现问题。
二是全员参与难实现。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全员参与并不断提高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才能够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然而,在现实的农村校本教研活动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究其原因,除了教师的意识、习惯不到位外,更重要的是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在组织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活动的计划性差,在正式活动前,不进行周密的布置安排,也不给教师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以至于出现研讨课不知上的什么课、主题研讨活动不知主题是什么等现象。校本教研就很难做到全员参与,更别说教师间的互动了,大多数教师在教研的互动阶段都是无话可说的。再加上互动研讨时民主气氛不浓,要么是校长、分管副校长讲话大家听,要么就是主讲人一讲到底。此外,由于农村学校教师大多跨学科兼课,教研活动也以文科组、理科组、技能科组进行,在活动规模、具体时间安排上也存在着参与人数过多、时间过短等不合理现象,老师参与教研活动就好像是完成一项任务。
三是激励措施难兑现。像其他的学校工作一样,校本教研也需要管理激励,以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但现实中,许多农村学校受到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有些校长本身科研能力不强,更别说带领全体教师进行教研活动了。有些学校为了鼓励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制定了许多奖励措施,可到了学期结束时,又由于经费问题难于兑现,这也影响了部分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上述难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农村中小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果。如何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呢?我们在工作中尝试着采取了以下四种应对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调研会诊——发现问题机制
我们将我区的农村学校按区域位置分成四个教学协作片,每学期在开学后第一个月内,由协作片牵头,组织片内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调研团队,对区域内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现场调研。除每次把调研情况与学校当场交流外,更重要的是在调研结束后,调研组成员集中精力对调研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各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片内学科带头人定期到问题相关学校进行指导。同时各学校将调研发现的问题作为主问题,利用平时的教研活动时间,发动教师围绕主问题来反思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进。各学校在开学初还收集整理教师发现的问题,最终确定本校一个学期或学年校本教研要研究的问题。
调研会诊的实质是用问题来引发教师的思维活动,其目的是引领教师从“不疑”转向“有疑”。调研会诊的主问题激活了教师的思维,让教师们从“熟视无睹”变为“熟视有睹”,从“只顾拉车”变为也要“抬头看路”。实践证明,这种机制有利于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提高反思能力,受到他们的欢迎。
随机确定——人人参与机制
针对“全员参与难落实”的问题,我们在教研活动的具体组织上放弃了原来的事前指定主讲人的做法。在每一次教研活动前一周左右,将具体活动主题、程序及要求等向参与教师讲明白、讲周全,给教师足够的时间围绕主题、要求作准备,用抽签方式确定本次校本教研的主讲人。这样,每位教师在每次活动中都承担着任务,更好地发挥了任务的驱动作用,从而保证了互动交流的实效。
在实行这种机制时,我们还注意了两点:一是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二是强调校长、分管副校长及其他校级领导,要以校本教研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活动,民主、平等地与教师沟通交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确保参与教师有话“能”说,提高同伴互助的效果。
开设论坛——激励推进机制
除了物质激励外,精神激励更能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做法是定期开设论坛讲座,让一线的教师展示自己的校本教研成果和风采。通过总结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展示、推广他们的科研成果,扩大成功者的先驱效应,对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特殊的奖励,如在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授予“科研标兵”荣誉称号,等等。通过骨干教师的现身说法等途径,让其他教师不甘示弱,感到校本科研既可望又可及,产生跃跃欲试的紧迫感,从而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优化整合——联合帮扶机制
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农村中小学受师资条件、校本资源等限制,仅凭一校的力量很难正常开展校本教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优化整合为策略,采用联合帮扶的方式,以“相邻为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宗旨,组建了帮扶式教研联合体。
帮扶式教研联合体,其着眼点在于充分发挥区域内优势学校的作用,实现以强带弱的目的。例如,我区的四个教学协作片,以协作片内学校的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校的薄弱学科,协作片内的学校由于距离较近,教师之间的互动相对比较容易,片域内学校能有效实行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我区的渠南协作片内的车桥初级中学,依据高效课堂的要求,在实验了两年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六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协作片内的其他成员校纷纷进行移植,共用该校编写的“六步导学案”,做到教学成果共享,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六步导学案”进行补充和完善。这种整合资源、联合帮扶的方式,使每所学校都能正常开展基本的校本教研活动,落实了“相邻为伴、资源共享”的宗旨。
在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中,有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作为教师培训机构,我们还将深入到基层一线学校,沿着学习、调研、思考、实践、总结的路子继续走下去,为共同提高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水平,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职业教育中心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