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升本院校在实现办学层次提升后,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学校的发展定位。新升本院校的科学定位必须坚持“教学型、地方性、多样化”三个特点,积极参与高等教育竞争,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人才库”、“动力源”、“技术库”和“思想库”。
关键词:新升本;定位;高等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15-02
专科院校升本以后,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学校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学校升本以后,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外部环境来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高等教育全面提高质量的要求,使高等教育的竞争愈加激烈。据测算,2008年至2009年,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达到2.5亿人,达到顶峰,到2020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将下降到0.8亿人,跌入谷底,[1]我国高等教育格局将进入一个重新洗牌的阶段,可以肯定的是,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声誉不好的高校将有被淘汰的危险。从内部来说,升本之前长期形成的内部治理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方向甚至惯性的思维方式,是否能够适应高等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需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升本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实现转型过渡,并谋求持续长远的发展,必须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理论前见:即学校的发展定位是什么?在思考新升本学校定位时,应认真把握学校的发展基础和历史积淀,认真审视学校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应对竞争和挑战的策略,突出新升本院校的“教学型、地方性、多样化”三个特点,做好学校的发展定位。
一要突出“教学型”。新升本院校在办学类型上首先应定位为“教学型”。相对于“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类型的高等院校来说,“教学型”似乎定位偏低,但事实上,这是依据新升本院校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所作出的科学合理、客观公允的判断。升本之前,新升本院校往往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优良的“三風”(教风、学风、校风)。升本以后,应该继续把教学作为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继续坚持狠抓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不动摇,继续加强“三风”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然,“教学型”的定位并非意味着不要科研,对新升本院校来说,甚至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对新升本院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师来说,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基本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要求,但升本以后,重视科研、积极投身到科研中去应该成为新形势下的新升本院校教师的一项新要求。一方面,这是因为随着生源层次由专科向本科的逐渐过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该更上一层楼。作为传播知识、创新知识的主体,如果教师不能紧跟相关学科的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如何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应该更加重视科研,科研过程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有效的训练过程,培养人才层次越高、创新型就越强,对科研的依赖性就越大。
二要突出“地方性”。地方性对于高校来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高校的产生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二是高校的管理权归于地方政府,高校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渠道。从根本任务和管理权归属来看,新升本院校无疑属于地方高校,在目前我国现存的2200余所高校中,管理权属归教育部和其他部委的高校不到100所,其余高校均归地方政府管理或是民办体制。[2]可以说,从地方高校本身的数量和培养人才数量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说,地方高校已经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促进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升本院校一般都属于地方学院,是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但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通过知识传授方式的转变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因此,引领文化被认为是大学的第四大职能。无论是三大职能还是四大职能,新升本院校作为地方院校,承担着本地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引领文化等重大任务。一是因为新升本院校的管理权隶属地方政府,二是因为新升本院校各项大学职能的实现都必须有具体的实施对象。因此,新升本院校在定位时应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科学研究,引领地方文化构建,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人才库”、“动力源”、“技术库”和“思想库”。新升本院校要发挥“人才库”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支撑。新升本院校要持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教学业务骨干和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学术团队等;同时,按照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对人才市场的响应度。新升本院校要发挥“动力源”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新升本院校要围绕地方产业升级或企业技术进步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的研发,比如新产品的设计,现有装备技术的改进升级、推广服务等;要依托校内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以地方产业发展重点为对象,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和核心技术的联合研发,切实发挥科研对地方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作用,为地方行业科技攻关提供科研支持。新升本院校要发挥“技术库”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新升本院校要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会聚、人才会聚的优势,瞄准地方产业集聚发展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核心技术难题,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工作。要把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加快成果转化上,着力培育和催生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校企产业联合创新,协同开展联合攻关,为地方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区技术攻关提供适应性科研成果;要加强科研的智力和信息资源应用工作,鼓励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决策咨询、科学普及等社会服务工作。新升本院校要发挥“思想库”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保障。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是高校引领文化职能的具体体现。对新升本院校来说,引领地方文化建设,首先要立足现实,倡导地方文化,努力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要把大学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地方文化中的先进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地方文化高端品牌。另一方面,要努力寻找高校与地方文化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人才、思想汇集的优势,为地方政府和社会提供政策决策参考,努力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三要突出“多样化”。新升本院校的定位还要根据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综合考量学校历史积淀与现实情况,开拓思路,进行多样性办学。多样性办学具体体现为办学主体的多样化、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的多样化、学科设置的多样化三个方面。首先,要实现办学主体的多样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学。学校升本以后,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要借助学校社会声誉提高的契机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千方百计吸纳社会资金,探索公办民助、国有民办等多种办学形式,改革学校投资体制和环境,积极探索高校董事会等多种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支持的主导作用,同时,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的办学经验,筹备建立教育基金会,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以期逐步形成政府财政、接受教育者和社会三方共同担当的教育投入机制,确保教育经费逐步增加。同时,要巧借他山之石,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国外高校优质的办学资源,快速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其次,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应该多种多样。首先,新升本院校要“因校制宜”,在教育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保留专科时期比较有特色的三年制专科;五年制的试验班常常也是教育发展所需,在调整、提高的基础上也可继续保留,这既是地方性的体现,也是社会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所需。当然,升本之后,培养本科生应逐渐成为学校办学的主要任务,应把主要人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本科建设上来,这是新升本院校未来办学的主体部分。再次,多样性还体现在学科设置的多样化上。受升本之前学科专业结构的影响,新升本院校的学科设置往往比较单一,升本以后,随着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将面临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现实,因此,新升本院校应准确把握本地区人才需求信息,尽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特点。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岗位需求搞简单的对应,因为社会需求变化快,如果专业设置简单地对应社会岗位,就会永远对应不上,正确的方法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的实力和特色,选择优势学科和独特领域予以重点培育,使之发展壮大,同时,努力实现厚基础、宽口径,按大类招生,推迟专业选择,培养综合型创新人才。
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升本院校要想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首先必须找到参照系,积极参与高等教育竞争。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进入圈子,把学校放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去审视,放到与本校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其他同类型高校中去审视;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跳出圈子,把学校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需要中去审视。对圈子内部的审视,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圈子外部的审视,可以让我们发现学校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双重审视可以发挥学校传统、地域、学科及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已有的基础上走与自身实际符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鄭邦山.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道路探索[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34.
[2]柳贡慧.国际化与地方大学的角色—基于北京联合大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2):59.
作者简介:王伟(1979-),男,河南临颍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学、教育学。
关键词:新升本;定位;高等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15-02
专科院校升本以后,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学校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学校升本以后,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外部环境来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高等教育全面提高质量的要求,使高等教育的竞争愈加激烈。据测算,2008年至2009年,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达到2.5亿人,达到顶峰,到2020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将下降到0.8亿人,跌入谷底,[1]我国高等教育格局将进入一个重新洗牌的阶段,可以肯定的是,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声誉不好的高校将有被淘汰的危险。从内部来说,升本之前长期形成的内部治理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方向甚至惯性的思维方式,是否能够适应高等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需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升本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实现转型过渡,并谋求持续长远的发展,必须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理论前见:即学校的发展定位是什么?在思考新升本学校定位时,应认真把握学校的发展基础和历史积淀,认真审视学校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应对竞争和挑战的策略,突出新升本院校的“教学型、地方性、多样化”三个特点,做好学校的发展定位。
一要突出“教学型”。新升本院校在办学类型上首先应定位为“教学型”。相对于“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类型的高等院校来说,“教学型”似乎定位偏低,但事实上,这是依据新升本院校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所作出的科学合理、客观公允的判断。升本之前,新升本院校往往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优良的“三風”(教风、学风、校风)。升本以后,应该继续把教学作为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继续坚持狠抓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不动摇,继续加强“三风”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然,“教学型”的定位并非意味着不要科研,对新升本院校来说,甚至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对新升本院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师来说,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基本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要求,但升本以后,重视科研、积极投身到科研中去应该成为新形势下的新升本院校教师的一项新要求。一方面,这是因为随着生源层次由专科向本科的逐渐过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该更上一层楼。作为传播知识、创新知识的主体,如果教师不能紧跟相关学科的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如何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应该更加重视科研,科研过程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有效的训练过程,培养人才层次越高、创新型就越强,对科研的依赖性就越大。
二要突出“地方性”。地方性对于高校来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高校的产生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二是高校的管理权归于地方政府,高校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渠道。从根本任务和管理权归属来看,新升本院校无疑属于地方高校,在目前我国现存的2200余所高校中,管理权属归教育部和其他部委的高校不到100所,其余高校均归地方政府管理或是民办体制。[2]可以说,从地方高校本身的数量和培养人才数量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说,地方高校已经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促进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升本院校一般都属于地方学院,是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但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通过知识传授方式的转变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因此,引领文化被认为是大学的第四大职能。无论是三大职能还是四大职能,新升本院校作为地方院校,承担着本地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引领文化等重大任务。一是因为新升本院校的管理权隶属地方政府,二是因为新升本院校各项大学职能的实现都必须有具体的实施对象。因此,新升本院校在定位时应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科学研究,引领地方文化构建,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人才库”、“动力源”、“技术库”和“思想库”。新升本院校要发挥“人才库”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支撑。新升本院校要持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教学业务骨干和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学术团队等;同时,按照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对人才市场的响应度。新升本院校要发挥“动力源”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新升本院校要围绕地方产业升级或企业技术进步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的研发,比如新产品的设计,现有装备技术的改进升级、推广服务等;要依托校内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以地方产业发展重点为对象,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和核心技术的联合研发,切实发挥科研对地方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作用,为地方行业科技攻关提供科研支持。新升本院校要发挥“技术库”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新升本院校要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会聚、人才会聚的优势,瞄准地方产业集聚发展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核心技术难题,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工作。要把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加快成果转化上,着力培育和催生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校企产业联合创新,协同开展联合攻关,为地方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区技术攻关提供适应性科研成果;要加强科研的智力和信息资源应用工作,鼓励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决策咨询、科学普及等社会服务工作。新升本院校要发挥“思想库”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保障。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是高校引领文化职能的具体体现。对新升本院校来说,引领地方文化建设,首先要立足现实,倡导地方文化,努力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要把大学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地方文化中的先进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地方文化高端品牌。另一方面,要努力寻找高校与地方文化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人才、思想汇集的优势,为地方政府和社会提供政策决策参考,努力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三要突出“多样化”。新升本院校的定位还要根据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综合考量学校历史积淀与现实情况,开拓思路,进行多样性办学。多样性办学具体体现为办学主体的多样化、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的多样化、学科设置的多样化三个方面。首先,要实现办学主体的多样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学。学校升本以后,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要借助学校社会声誉提高的契机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千方百计吸纳社会资金,探索公办民助、国有民办等多种办学形式,改革学校投资体制和环境,积极探索高校董事会等多种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支持的主导作用,同时,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的办学经验,筹备建立教育基金会,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以期逐步形成政府财政、接受教育者和社会三方共同担当的教育投入机制,确保教育经费逐步增加。同时,要巧借他山之石,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国外高校优质的办学资源,快速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其次,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应该多种多样。首先,新升本院校要“因校制宜”,在教育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保留专科时期比较有特色的三年制专科;五年制的试验班常常也是教育发展所需,在调整、提高的基础上也可继续保留,这既是地方性的体现,也是社会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所需。当然,升本之后,培养本科生应逐渐成为学校办学的主要任务,应把主要人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本科建设上来,这是新升本院校未来办学的主体部分。再次,多样性还体现在学科设置的多样化上。受升本之前学科专业结构的影响,新升本院校的学科设置往往比较单一,升本以后,随着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将面临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现实,因此,新升本院校应准确把握本地区人才需求信息,尽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特点。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岗位需求搞简单的对应,因为社会需求变化快,如果专业设置简单地对应社会岗位,就会永远对应不上,正确的方法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的实力和特色,选择优势学科和独特领域予以重点培育,使之发展壮大,同时,努力实现厚基础、宽口径,按大类招生,推迟专业选择,培养综合型创新人才。
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升本院校要想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首先必须找到参照系,积极参与高等教育竞争。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进入圈子,把学校放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去审视,放到与本校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其他同类型高校中去审视;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跳出圈子,把学校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需要中去审视。对圈子内部的审视,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圈子外部的审视,可以让我们发现学校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双重审视可以发挥学校传统、地域、学科及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已有的基础上走与自身实际符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鄭邦山.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道路探索[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34.
[2]柳贡慧.国际化与地方大学的角色—基于北京联合大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2):59.
作者简介:王伟(1979-),男,河南临颍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