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世纪基督教会的两次基督论神学争端探析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bol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5世纪初开始,基督教会内部围绕着基督论问题产生了两次重大的神学争论,即聂斯托里和基督一性论宗教争端。这两次神学争论是4世纪以来基督教教义发展的延续,通过这两次关于基督论激烈争论,基督教教义得到了重大发展。公元451年卡尔西顿基督教大公会议上通过的《卡尔西顿信经》对基督论这一神学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裁定,得到了基督教会内大部分教士的认同。但是这一争端却没有完全平息,并对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基督教,五世纪,基督论
  中图分类号 K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8)22—0031—04 收稿日期 2008-10-19
  
  从5世纪初开始,基督教会内部围绕着基督论问题产生了两次重大的神学争论,即聂斯托里和基督一性论宗教争端。基督论,顾名思义即是基督教教义中围绕耶稣基督进行的神学论述。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任何与基督相关的神学问题都可被纳入基督论的研究范畴。而狭义的基督论则特指基督的性质问题,也就是其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结合的,本文提到的基督论即属于这一狭义概念。在基督教教义发展的历史中,5世纪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通过这两次关于基督论的神学争端,基督教教义得到了重大发展。公元451年卡尔西顿基督教大公会议上通过的《卡尔西顿信经》对基督论这一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这一争端却没有完全平息,并对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5世纪神学争端的主要内容
  
  进入5世纪之后,基督教会内部围绕着耶稣基督神人两性的关系问题爆发了聂斯托里和基督一性论两次激烈的争端,而争论的焦点则在于基督是拥有神人两性还是只有神性一性,若是具有两性,则这两性是如何结合在同一个位格之中;若是只有一性,则人性是如何被神性所融合的。
  公元428年,来自安条克的教士聂斯托里成为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教区的主教,他随即提出自己的神学观点,即认为圣子的神性与人性分离,分别构成两个位格,其人性是来自玛利亚,其神性是来自上帝。基督的人格独立于神格之外。因为他认定玛利亚只对基督的人性有作用,因此他同时否定了圣母玛丽亚拥有“上帝之母”这一称谓的资格。他特别强调,“神是女人生的”这一概念绝非正统神学刚。
  聂斯托里的这一观点过于强调耶稣基督的人性,因此实际上导致其神人两性对立和割裂,从而使圣子分裂为神人两个分裂的位格,而非正统教义承认的一个位格。因此,这一理论遭到了以亚历山大里亚主教西里尔为代表的许多教会人士的强烈反对。西里尔针锋相对地提出“神,逻格斯,并不是临到一个人身上,而是真的变成一个人,同时又仍然是神”这一基督神人两性本质合一为同一个位格的理论。在431年的以弗所基督教大公会议上,西里尔在罗马和亚历山大里亚教会的支持下取得胜利,聂斯托里的观点被斥为异端,其本人被皇帝罢免后放逐。西里尔的神学观点则得到了大多数教士的尊崇,以至于在6世纪的君士坦丁堡基督教大公会议上,他还被称颂为“指导大家的神圣教父”。
  然而,关于基督论的争端并没有就此平息。在取得了对聂斯托里斗争的胜利后,亚历山大里亚教会逐渐发展了西里尔的神学思想。但是,这种神学思想的发展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由聂斯托里所过度强调基督的神人两性分裂走向过度强调两性的合一。西里尔的继任者狄奥斯库鲁明确表示反对基督有两性的说法,而公开宣称,正确的信仰是基督只有神性一性的教义。这实际上就产生了“基督一性论”思想的雏形。在此之后,四十年代中期君士坦丁堡的修道士尤提克斯正式将这一思想系统阐述成型,他主张,基督在最初确有神人两性,但是在道成肉身之后人性为神性所融合,因此基督最终只有神性一性。这一观点立即得到狄奥斯库鲁及亚历山大里亚教会的支持,标志着基督一性论理论的最终产生。
  基督一性论教义提出的基督人性为神经所融合的思想所产生的最大影响是,通过排除基督的人性,使得基督不再与人类有同质之处。然而,如果基督不能具有人性,那么他被钉上十字架就无法体现为人的赎罪,因此也就影响了基督教的救恩理论。该教义造成的激烈争论远胜于之前的聂斯托里教义之争,君士坦丁堡和罗马教会联合起来反对这一理论。448年,尤提克斯的思想被斥为异端,然而一年之后,在拜占廷皇帝塞奥多西二世的支持下,基督一性论在第二次以弗所基督教会议上被定为正统教义。这一决定引发了以罗马为代表基督教世界的广泛不满,基督教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为此,塞奥多西二世的继任者马西安于451年在卡尔西顿召开了第四次基督教大公会议,会议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最终在皇帝的支持下将基督一性论思想斥为异端,并通过了著名的《卡尔西顿信经》。6世纪的拜占廷史家埃瓦格里乌斯在其《教会史》中最完整地保存了这一信经的原始文本:
  我们承认这独一的圣子,我主耶稣基督,并且我们全体一致地阐明他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他是真正的神,也是真正的人,他是理性的同时也是肉体的生命,就神性而言,他与圣父本质相同,就人性而言,他与我们本质相同,除了他没有罪以外,在其他各个方面都与我们完全一致。按照神性而言,他是在万世之先,为圣父所生,按照人性而言,他是在末世时由上帝之母童贞女玛利亚所生;这独一的耶稣基督、圣子、我主和独生子,他处于不可混淆,不可改变,不可分割以及不可离散的两性之中,因为不同的两性绝不因为联合而失去区别,相反每一性质都保持其特点并且存在于同一个人和位格之中;他不可以割裂为两个位格,而是独一的圣子、独生子、神圣的逻格斯、我主耶稣基督。
  《卡尔西顿信经》最终提出了基督具有神人两性(对基督一性论的否定),并且这两性是统一在同一个位格之中(对聂斯托里两性两位思想的否定)的理论,这是基督教会中多数教士对这两次基督论争端的明确结论。这种抽象且富有哲学味道的“两性一位说”是教会对这两次神学争端一种折中的处理方案。激烈的争端似乎由此产生了一个明确的结论,然而,基督教会内为何会在5世纪“突然”产生如此激烈的神学争论呢?这还要从其产生前基督教神学的发展谈起。
  
  二、5世纪神学争端的宗教背景
  
  需要明确的是,这两次重大的基督论神学争端绝非教会神学家咬文嚼字的文字游戏,而是基督教神学自诞生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该时期内,基督教不但完成了用一神论战胜希腊罗马多神教这一任务,而且在犹太教和希腊哲学的影响中完善了自己的教义,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神学体系圈(N96)。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用基督这一形象在凡人与神之间建立交流的渠道,从而形成了救恩论的神学基础。可以说,这是基督教神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然而,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其中4世纪关于圣子基督 与圣父关系的争论是其关键的一步,通过这一争论,诞生了基督教最为人所知的三位一体神学理论。
  在4世纪初期,围绕圣父与圣子的关系问题,教会中的神学家们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其中以亚历山大里亚的教士阿里乌与亚历山大里亚主教亚历山大及其助手阿塔纳修斯之间的争论最为激烈。阿里乌的主要神学观点为圣子基督是圣父的创造物,不能与父一样具有神性和永恒万能。这一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坚持圣父的至尊地位和严格的一神教神学。正如阿里乌自己所言:“基督并非真神,因为他不是父神唯一真正的逻格斯。”
  但是,阿里乌的这一理论实际上模糊了圣子的神圣性,从而让其失去了联系上帝和有罪之人类的作用,进而也就动摇了基督教救恩理论的基础。因此,阿里乌的思想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最终,在325年的尼西亚第一次基督教大公会议中通过了支持亚历山大和阿塔纳修斯的《尼西亚信经》,初步确定了圣父与圣子同性、同格和同形的神学理论,并将阿里乌主义斥为异端,这在基督教教义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尼西亚会议虽然也提到了相信圣灵,但是并没有详细界定圣灵在圣父、圣子和圣灵这“三位”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同时对圣父与圣子关系的表达还有一些模糊不清之处。围绕这些争端,381年基督教会迎来了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并在会议上通过了《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
  我们信独一天主全能的圣父,创造天地有形无形万物的主;信独一主耶稣基督,天主的独生子,在万世之前为父所生。由光而来的光,从真神而来的真神,受生而不是被造,与父同体。万物都借着主而被造,为我们世人和拯救我们从天降临,因圣灵和童贞女玛利亚取成肉身,成为世人。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被害埋葬。照《圣经》的话第三日复活,升天,坐在父的右边。将来必有大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与死人。主的国无穷无尽。我们相信圣灵,是主赐生命的,从父而来,与父子同受尊崇与荣耀。
  通过这段信经,我们能够发现其在神学领域有重要的发展。除了进一步强调了圣父与圣子同性、同格和同形的关系外,该信经增加了圣灵的内容,明确提出圣灵与圣父和圣子同等的地位,以及它在基督道成肉身中的作用,因此对基督教教义,尤其是救恩理论起到了完善的作用。该信经的出现标志着基督教会三位一体正统教义的最终确立。
  但是,尽管三位一体教义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还是为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问题留下了巨大的争论空间,并为未来爆发新的争端埋下了伏笔。信经中提到了基督是“由真神而来之真神”,但又称其“成为一个人,并因为我们被害且埋葬”。那么,基督徒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基督神性与人性这两个性质之间的关系?不解决这一疑惑,以基督为核心的救恩理论也就会受到置疑,从而会对基督教的基础起到动摇和破坏。因此这一疑问是基督教神学家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出生于不同背景的思想家们对同一神学问题往往会给出截然不同的论断。5世纪产生的两次基督论争端实际上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4世纪悬而未决的神学问题讨论的继续,是三位一体教义争论的发展。那么,在4世纪神学发展基础上产生的这两场神学争论究竟对基督教发展有何作用呢?我们还需探讨一下它们造成的影响。
  
  三、5世纪神学争端对基督教发展的影响
  
  5世纪的两次基督论神学争端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促进了基督教教义的完善,这对基督教的进一步传播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正如上文所说,通过这两次关于基督论的争论,基督教教义在基督神人两性结合的问题上得到了明确,从而稳定了救恩理论的根基。
  显而易见,频繁的教义冲突不利于基督教和基督教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教会一直试图制定能够让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正统信仰。从教义的发展来看,得到教会多数人士承认的正统信仰表现出中间性的特点。一些对教义过于极端的革新最后都难免沦为异端。4世纪的阿里乌异端就都是试图发展教义失败的例证。而面对5世纪基督一性论派和聂斯托里派之间“一性”和“两性”的激烈争论,大多数主教在卡尔西顿会议上依然选择的是一条中间的路线。它既承认了耶稣基督具有两性,同时又极力强调这两性是不可“混淆、改变、分割和离散”地统一在一个位格之中;既肯定了圣子具有和圣父本质相同的神性,也认定其具有与人类本质相同的人性。因此,尽管这一教义遭到了以亚历山大里亚教会为代表的一些反对,但是教会内大部分的基督徒还是接受了这一信经。通过两次基督论争端后诞生的这一崭新的神学理论在纷争之中制定了教义新的规范,迄今仍然得到了东正教会、罗马天主教会的尊崇,并且大多数主要的新教教派也都表示接受它的精神,《卡尔西顿信经》无愧于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而解决争论后清晰统一的教义理论也有助于更多的人接受信仰,从而使拜占廷帝国在基督教化的进程中也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但是,这两次基督论争端,尤其是基督一性论争端也给基督教会带来了某些分裂的后果。在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东地中海地区,支持卡尔西顿会议和支持基督一性论的基督徒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和冲突。历史学家弗兰德描写到:“东部的一些信众积极参与基督有两性还是一性的争论,卡尔西顿会议更是使这一争论愈演愈烈。他们因为信仰的不同而区分,即使在家庭和朋友间也不例外。不同派别的亲友相遇时不发一言。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分裂就这样爆发了。”
  然而这种分裂却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基督教发展的多样性。作为异端的聂斯托里教派和基督一性论派受到了拜占廷皇帝和正统基督教会的迫害,不得不采取各自的应对措施以维系生存。聂斯托里信徒为此向东进入波斯帝国境内,并在那里得到了保护,因而得以迅速发展,该教派一直向东传教,在唐代初期传人中国,在我国史籍中被称为“景教”。
  而以埃及为代表的部分支持基督一性论的东部教会则在卡尔西顿会议后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进程。埃及的一性论信徒在451年后正式停止用希腊语进行礼拜,从而产生了拜占廷帝国统治下的东方民族中第一个民族教会。与此同时,埃及教会把矛头指向君士坦丁堡和卡尔西顿派,埃及教士愤怒地称卡尔西顿会议的追随者为帝国统治的走狗,而这种行为更加促使埃及人在本民族的科普特语言和传统基础之上尊奉一性论信条及其教士的领导。埃及的教会也一直对周边地区传播着基督一性论教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王国和亚美尼亚都选择了基督一性论作为自己教会的正统信仰,东地中海地区这些持基督一性论信仰的教会也由此受到拜占廷帝国控制的正统基督教会排斥,逐渐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信奉基督一性论的埃及科普特教会依然是基督教世界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在非洲的古努比亚地区保留了很多关于埃及科普特教会传教的科普特语墓石、经文和文献,从中不难发现,它的信仰和基督教三大支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都有所不同,而其所保留下来的宗教习俗和文化无论是对于该地区宗教学的研究还是历史学、民族学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这也是古埃及的基督教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其他文献
想努力跟上业务需要、技术发展、技能需求、开发与运营职责的快速变化?请记住这些提示。  精通数字化的客户需要高质量的软件和网站。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供应商会不断推出新的功能以让他们处于最新状态。然而,要让客户保持参与度和满意度,除了需要敏捷的应用程序开发流程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拥有利用最新开发工具、技术和方法等技能的软件工程师。  因此,软件开发人员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让我们看看现代软件开发人员
本文旨在考察日本的国际战略在联接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所起到关键作用。分析的重点包括这个国际战略所包含的五个方面:对中国问题的解决方针;对第三国的政策;对九国公约与既有世界秩序的态度;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对“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相互关系的应对。最初,日本在国际战略上采取了不刺激第三国的方针,以期将战争限定在中日两国的范围内单独解决。但是,它的实际行为同它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一步步推动美国和国际力
物联网和区块链之间的重叠部分虽然很小,但这个部分却在不断增长,而且这一过程存在着很大的挑战。  许多企业发现,物联网可以与其他流行的企业计算技术很好地共行,而区块链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在物联网应用中实施区块链技术可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对该技术有很强的了解。  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可跟踪各种交易。链上的每个“块”都包含事务记录或其他要防止篡改的数据,并通过加密链接到前一个数据块,这意味着对块
冷战结束后,“历史的终结”之声尚未逝去,全球化、信息化、共享化的潮流仍在激荡,现代国家转型中的跌宕起伏,世界秩序重组中的思想碰撞,刺激着每一个历史研究者的敏感神经。2018年7月28至29日,由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共同举办的“明治维新与近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日本、美国及国内各地的130余名代表,从多个视角共同探讨了150年前的明治维
疫情大流行实际上对业务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挑战,而就在几个月前,很少有人能够预料到。  IT部门当然也不例外,首席信息官和其他技术领导者会加班加点以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同时支持业务并在不确定的未来继续引领转型。  以下是IT组织在这场危机期间必须解决的一些重大挑战。转变业务流程  疫情迫使几乎所有行业中的企业都改变了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方式。例如,整个教育行业不得不关闭设施并改用远程学习模式。这对I
[关键词]2016年中国世界近代史年会,近代历史与当今世界,一带一路,史学理论与教学实践  2016年9月24日和25日,由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主办、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兰州饭店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7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年会进行了大会交流、分组讨论和小组汇报等形式的研讨。四川大学何平教授、南开大学杨栋梁教授、西南大学黄贤全教授、
[关键词]杜甫《亿昔》,公私仓廪,封建盛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0—0031—02    中国历史课本中,涉及到封建盛世,总是包含这样的含义:由于封建统治者注意统治政策的调整,从而社会矛盾得以缓和,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得以改善。而提及封建鼎盛时期“开元盛世”时期的经济状况,一般会引用诗圣杜甫的《忆昔》:  忆昔开元全
摘 要 近代以来,上海以长江流域经济为依托,京津地区以华北、东北等地区经济为基础,分别发展成为南北区域经济中心,在金融领域则各自形成以江浙金融资本为核心的上海系金融势力以及以京津地区金融资本为核心的华北系金融势力。随着南北两大经济区域之间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两地金融市场的相互渗透、金融资本的跨区域流动、银行同业之间的相互扶助亦随之加强,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双边互动关系。两大金融势力的竞争与合作,活跃
摘 要 资料工作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在搜集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要具备慧眼与细心,同时还要具有鉴别能力,鉴别资料本身就是研究的开始。在研究视点的选择上,微观研究应是我们研究的入门,宏观研究则是研究的升华。研究题目的选择和确定需要有一明确的线索与主题,单则成文、合则成书,切忌一盘散沙。研究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实事求是是我们研究的最基本点。  关键词 资料搜集,研究视点,土尔扈特蒙古  中图分类号 G64
[关键词]思维力,“问题”设计,史料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5-0065-04  所谓“思维力”,就是思维能力,一般是指通过多维和理性思考,获得事件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一种学习能力,主要包含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比较和综合能力、概括和判断能力、推理和论证能力等,它是整个智慧结构的核心。赵恒烈先生认为:“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