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群众的事,不但要记在心里,还要写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看,时时督促自己去完成。”在山东省郓城县南赵楼镇白王庄村有这样一个驻村第一书记,他进村入户总喜欢拿着笔记本,把村民们反映的问题都记在本子上,然后一条条去做。他就是本期要介绍的山东省郓城县纪委选派的第一书记侯宝立,他用“三本账”把一个落后的村庄变成了十里八乡都羡慕的先进村。
扶贫记事账单: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山东省郓城县南赵楼镇白王庄村,地处巨野、郓城两县交界处,全村760人,总共有750亩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经济基础薄弱。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共96人,目前已有18户脱贫。侯宝立时刻把尚未脱贫的4户贫困群众挂在心上,他把每户的详细情况都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并列出拟帮扶措施和脱贫时间,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麦收期间,贫困户于爱芳的丈夫去世,儿子残疾毫无劳动能力。侯宝立自己掏钱帮她早早请来收割机,并亲自帮她送粮到家,确保颗粒归仓,解决了于爱芳的心头大事。
贫困户王成军因患有严重肾病不能从事重活,身体需要常年吃药维持,在家已吃了两三年“闲饭”,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几乎把他压垮。侯宝立了解到王成军家的困难后,先把他妻子介绍到附近木板厂上班,后又走访多家企业寻找岗位,终于把王成军介绍到一家企业做门卫,让他实现就近脱贫。
因残致贫户王善球,其女儿卫校毕业,一时找不到工作在家闲着,王善球躺在家里心急发愁。侯宝立把王善球的女儿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利用周末拉着她去两个乡镇医院应聘,鼓励她积极介绍自己的特长,最终她与南赵楼卫生院签订了劳务合同。
党建记事本:打造基层服务型党支部
2017年5月初,侯寶立进驻南赵楼镇白王庄村担任第一书记。经过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他发现白王庄村的致命弱点是党建缺失,“两委”班子成员思想涣散、工作拖拉,发展没思路,增收没门路。这些情况,他都记在了党建日记本上。在一次党支部成员和老党员的座谈会上,他拿出党建日记本,把群众的期盼和党的政策一条条讲给村干部听。几次座谈会下来,村两委班子的心都热乎了,纷纷表示:“侯书记,大伙儿听你的。”
2018年年初,村两委换届,选出了年轻又热心、能干有担当的新村支部书记。
6月30日,侯宝立一大早赶到白王庄村召开党支部会议。当他拿出笔记本时,有人笑着说:“侯书记又有新点子了。”侯宝立建议在党的节日来临之际,搞一个重温入党誓词仪式,并提议把仪式搬到田间水利建设项目的现场,这一建议得到了全体党员的一致赞同。“这个活动好,大家正担心修建的水渠工程质量呢,全体党员可以现场检验一下,还可以出义工加快修建进度!”老支部书记王体令竖起了大拇指。
烈日下,党旗引领12名党员肩扛铁锨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雄赳赳气昂昂,人人热血沸腾。这次重温入党誓词,大家声音响亮。平地基、搬砖头、拌水泥,水渠建设工地现场大家奋勇争先,干得热火朝天。
为加强村里党员的联系互动,侯宝立除了自己坚持记笔记外,还牵头组建了白王庄村党员微信群,利用微信平台帮助流动党员学习党的知识政策,进一步健全了组织生活。
实干记事本: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桥裂了,路不平,浇地望河愁……在侯宝立的实干记事本上,这些都是要为村民们干的实事。
白王庄村村北太平流河上的一座桥建造于1969年,至今已有49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一届又一届驻村干部想修但都没有修成,个中复杂程度不难想象。当听到侯宝立要翻修村北的桥时,很多人都没当回事,甚至想看笑话。为了这一民心工程,侯宝立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几十次协调主管部门和招标事项。历时1个多月,一座长30米、宽8米、投资120万元的崭新水泥桥终于如期建成,解开了多年来干群关系的“症结”。80多岁的老人王善保激动地流下热泪:“没想到我活着还能走走这新桥!”
为了整修村庄通行道路,侯宝立连续吃住工地10多天,带领群众出义工,平整基础,洒水养护,修筑硬化村路面4300平方米,使全村实现了“户户通”,彻底改变了原来“出门一脚土,回家一腿泥”的状况。
破解守着河水难浇地的问题是侯宝立在实干记事本上列的第三件大事。白王庄村基本农田90%在村东南的洙赵新河前,由于没有电源,村里群众一直采用柴油机灌溉,成本较高。去年7月,老侯顶着烈日,硬是从县供电公司争取来电缆和变压器,加班加点架设高压电线3200米,把电线架设到群众需要的地方,顺利解决了全村近500亩农田用电灌溉的问题,一次就节省资金3万元左右。
解决了浇灌问题还不是最终目的。白王庄地势低洼,一下大雨,村南500多亩农田无法排涝,还是等于望天吃饭,产值效益上不去。为破解这一难题,侯宝立带领村里党员几次实地丈量调研,并请来县里的农业专家和水利部门人员实地勘查,一条宽1.1米、深1.4米、长280米的浇灌、排涝两用水渠很快设计完成并开始动工。为节省开支,侯宝立成立了村委建设小组,带领大家多次出义工、验质量。这个总投资21万元的防渗透、倒虹吸新型水渠顺利竣工,村民纷纷赶来拍照留念,发朋友圈,把这一喜讯传递给每一位亲友。60多岁的党员范秀喜逢人就夸:“侯书记来了咱们白王庄,大家提前奔小康!”
(山东 赵秋丽 张友申 徐爱荣)
扶贫记事账单: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山东省郓城县南赵楼镇白王庄村,地处巨野、郓城两县交界处,全村760人,总共有750亩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经济基础薄弱。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共96人,目前已有18户脱贫。侯宝立时刻把尚未脱贫的4户贫困群众挂在心上,他把每户的详细情况都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并列出拟帮扶措施和脱贫时间,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麦收期间,贫困户于爱芳的丈夫去世,儿子残疾毫无劳动能力。侯宝立自己掏钱帮她早早请来收割机,并亲自帮她送粮到家,确保颗粒归仓,解决了于爱芳的心头大事。
贫困户王成军因患有严重肾病不能从事重活,身体需要常年吃药维持,在家已吃了两三年“闲饭”,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几乎把他压垮。侯宝立了解到王成军家的困难后,先把他妻子介绍到附近木板厂上班,后又走访多家企业寻找岗位,终于把王成军介绍到一家企业做门卫,让他实现就近脱贫。
因残致贫户王善球,其女儿卫校毕业,一时找不到工作在家闲着,王善球躺在家里心急发愁。侯宝立把王善球的女儿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利用周末拉着她去两个乡镇医院应聘,鼓励她积极介绍自己的特长,最终她与南赵楼卫生院签订了劳务合同。
党建记事本:打造基层服务型党支部
2017年5月初,侯寶立进驻南赵楼镇白王庄村担任第一书记。经过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他发现白王庄村的致命弱点是党建缺失,“两委”班子成员思想涣散、工作拖拉,发展没思路,增收没门路。这些情况,他都记在了党建日记本上。在一次党支部成员和老党员的座谈会上,他拿出党建日记本,把群众的期盼和党的政策一条条讲给村干部听。几次座谈会下来,村两委班子的心都热乎了,纷纷表示:“侯书记,大伙儿听你的。”
2018年年初,村两委换届,选出了年轻又热心、能干有担当的新村支部书记。
6月30日,侯宝立一大早赶到白王庄村召开党支部会议。当他拿出笔记本时,有人笑着说:“侯书记又有新点子了。”侯宝立建议在党的节日来临之际,搞一个重温入党誓词仪式,并提议把仪式搬到田间水利建设项目的现场,这一建议得到了全体党员的一致赞同。“这个活动好,大家正担心修建的水渠工程质量呢,全体党员可以现场检验一下,还可以出义工加快修建进度!”老支部书记王体令竖起了大拇指。
烈日下,党旗引领12名党员肩扛铁锨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雄赳赳气昂昂,人人热血沸腾。这次重温入党誓词,大家声音响亮。平地基、搬砖头、拌水泥,水渠建设工地现场大家奋勇争先,干得热火朝天。
为加强村里党员的联系互动,侯宝立除了自己坚持记笔记外,还牵头组建了白王庄村党员微信群,利用微信平台帮助流动党员学习党的知识政策,进一步健全了组织生活。
实干记事本: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桥裂了,路不平,浇地望河愁……在侯宝立的实干记事本上,这些都是要为村民们干的实事。
白王庄村村北太平流河上的一座桥建造于1969年,至今已有49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一届又一届驻村干部想修但都没有修成,个中复杂程度不难想象。当听到侯宝立要翻修村北的桥时,很多人都没当回事,甚至想看笑话。为了这一民心工程,侯宝立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几十次协调主管部门和招标事项。历时1个多月,一座长30米、宽8米、投资120万元的崭新水泥桥终于如期建成,解开了多年来干群关系的“症结”。80多岁的老人王善保激动地流下热泪:“没想到我活着还能走走这新桥!”
为了整修村庄通行道路,侯宝立连续吃住工地10多天,带领群众出义工,平整基础,洒水养护,修筑硬化村路面4300平方米,使全村实现了“户户通”,彻底改变了原来“出门一脚土,回家一腿泥”的状况。
破解守着河水难浇地的问题是侯宝立在实干记事本上列的第三件大事。白王庄村基本农田90%在村东南的洙赵新河前,由于没有电源,村里群众一直采用柴油机灌溉,成本较高。去年7月,老侯顶着烈日,硬是从县供电公司争取来电缆和变压器,加班加点架设高压电线3200米,把电线架设到群众需要的地方,顺利解决了全村近500亩农田用电灌溉的问题,一次就节省资金3万元左右。
解决了浇灌问题还不是最终目的。白王庄地势低洼,一下大雨,村南500多亩农田无法排涝,还是等于望天吃饭,产值效益上不去。为破解这一难题,侯宝立带领村里党员几次实地丈量调研,并请来县里的农业专家和水利部门人员实地勘查,一条宽1.1米、深1.4米、长280米的浇灌、排涝两用水渠很快设计完成并开始动工。为节省开支,侯宝立成立了村委建设小组,带领大家多次出义工、验质量。这个总投资21万元的防渗透、倒虹吸新型水渠顺利竣工,村民纷纷赶来拍照留念,发朋友圈,把这一喜讯传递给每一位亲友。60多岁的党员范秀喜逢人就夸:“侯书记来了咱们白王庄,大家提前奔小康!”
(山东 赵秋丽 张友申 徐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