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优秀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设计意识和能力,具备丰富的学科资源和足够的教学资源。教师既要做导演又要做演员,既要有扎实的口语表达功底,还要有娴熟的课堂教学技能。
关键词: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35-04
2014年9月29日,第四届全国物理名师大赛在重庆落下了帷幕。笔者李子明有幸作为河北省的参赛代表,回顾准备的经历及上课的过程,收获颇多,特将这次经历及反思总结如下。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与研究教学的技能。教学反思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有感性直观的材料,另一方面更要有对教学的理性认识。具体表现是:知其然,课堂上对所实施环节、所采用策略、方法等效果及时捕捉;知其之所以然,课后反思应借助教育理性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分析与研究,获得新认知。这样的反思才能达到目的,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反思之一: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设计意识
教学设计包括解读、处理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按照“抓住主线、渗透方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安排有序”的指导思想,联系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调整,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有效处理教材的具体内容。
(一)教材内容的条理化
所谓教材内容的条理化是指内容逻辑顺序(科学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性,即知识序)、认知序(学习者学习活动内在的认知规律)、结构序(把零散的知识“碎片”进行有序整理)、方法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兴趣与智力积极性是首要条件,而这种认识兴趣与智力积极性只有当教学活动同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知识、能力联系起来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激发。而且,学习者认知的发展也有内在的程序性,即从已知到未知,从感知到理解,从巩固到运用,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等。
如“串并联电路”。以上海市石笋中学尉曼村老师讲授的 《串联与并联》 “奥特曼的眼睛”为例,联系实际,以“学生活动”方式处理教材:
活动1:连接电路,“让奥特曼能同时睁两眼,又能同时闭两眼” 。活动2 :设计并连接电路,“让奥特曼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此处理教材知识结构,展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如,以《温度》这节课为例,面对本节内容少而单薄,学生却有丰厚的知识底蕴,课堂活动也不多,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好思路是本节课的核心。笔者先后设计了两种思路,一是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展开,温度→温度计的原理→摄氏温标→各种温度计→使用方法→体温计。显然这种思路没有创意;第二种思路按照“温度计的发展史”设计教材的顺序,即 “引导学生研究温度的科学内涵→温度→温度的测量→1593年伽利略气体温度计→1632年法国物理学家雷伊液体温度计→1742年瑞典物理学家摄尔修斯制定了摄氏温标→各种温度计→使用方法→1867年英国伦敦的一位名叫奥尔巴特的医生制作了第一个体温计”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自然中的现象引出温度及其定义,进一步提出测量温度的工具,体验温度计的原理、制作过程与物理方法,应用温度计的知识解决如何测量,探究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以条理化、结构化和整合化为原则,要把零散的知识“碎片”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网络化、结构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学习过程中联想、迁移与应用,拓展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对“生活用电”教材进行了多次修订,最后还是以讲家庭电路、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以及安全用电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结构化……
再如,浮力一课,教材只是强调了图示阿基米德的实验,但对于漂浮物体受到的浮力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学生接受的知识结构出现不完整性…
(二)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问题设计的关键是教学思路和问题的提出,教师应立足教材内容,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全面、认真地分析、思考有关教学的各种问题,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对象的基础、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资源有效应用、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系统安排和统筹规划等。
对教材内容的问题设计要充分体现五个基本维度: 宽度、深度、角度、精度和难度。
(1)问题的宽度:思考的范围,问题的陈述应该清晰、具体、完整,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联系;
(2)问题的深度:思考的层次,符合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要求;
(3)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方向,给予学生思维的定向与思维活动的路径选择;
(4)问题的精度: 问题的精度是指问题表述的精确度,问题设计的语言要精确、明晰、严谨,逻辑严密;
(5)问题的难度:也指思考的力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拓展思维。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又不会超越其最近发展区。
如,海南省定安县实验中学的陈生老师讲授的《电流与电路》一课中,设计问题如下:
活动一:让手持小风扇转动起来(体现了问题的宽度)
活动二:自己动手连接,让小灯泡亮(电动机转、蜂鸣器发声)起来(体现了问题的深度)
活动三: 利用发光二极管判断电流方向(体现了问题的角度、精度和难度)
反思之二: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学科资源
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需要开发、整合、重组,即需要“删”除重复的、不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需要“增”加新内容,补充材料,或主题活动、实验操作;需要更“换”不合适的、不合理的内容;需要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需要打破原来教材内容的次序,创“立”新的框架结构等。 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才能居高临下,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及相关的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学生课外用书、科技书刊、音像资料、教学软件、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切实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物理课程资源是多方面的,教师应当具备哪些学科资源呢?应该包括问题资源库、方法资源库(学习方法、研究方法、解题方法)、科学素养(名人轶事、科学技术、趣味物理等视频、动画、录音)、实验与材料资源库、课件与背景音乐以及ppt模板、相关教学理论、反面典型实例等。如,教师不仅要熟悉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还要关注前沿的DIS新技术、新材料发展与应用,图示的演示电表使用什么新材料可以将其粘连黑板上又可以移动且不损毁等。
再如,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在讲到温度和温度计时常举出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b Locke,1632-1704)在1690年提出的实验建议:“伸出你的右手放入热水中,伸出你的左手放入冷水中。然后把你的两只手同时放入温水中,这时你的右手感觉水是冷的,你的左手感觉水是热的。”以此说明感觉不可靠,凸显使用温度计的必要性。教材常用到的图示实验引课,事实上并非如此,查阅“质疑用‘双手实验’引入温度计——以否定感觉作为引入测量工具的前提有悖科学认识论”,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居高临下,去科学合理的处理好教材。
反思之三: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一个各有所长的优秀团队
“名师出高徒”。教学既要强调“技术与效果”,又要强调“艺术”。因此,设计好教学思路、方法、多媒体资源、实验资源等需要发挥群体的智慧。基于此,作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就必须有方方面面的人才。以“电流的测量”一课为例,将流行歌曲《小苹果》很有创意的改为《电流表之歌》(附后)效果很好。不难看出:这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需要有设计者、演唱者、音频处理视频制作等各路人才。
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需要由方方面面的人才组成,有创意的设计者、有别具一格的有创意的实验高手、有技术高超的多媒体设计与处理者、有功底深厚音乐和表演天赋的杰出人才……还得有名师引领的专家指点。
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说技术是因为整个课堂活动思维含量决定于教师的整体设计的思路、教学方式的整合以及资源的筛选与开发;说艺术是因为教师既要做导演又要做演员,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口语表述功底(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措辞精当、抑扬顿挫),还要有娴熟的课堂教学技能(例如讲授技能、提问技能、倾听技能、板书技能等)以及良好的体态语言和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饱满情感(情真意切,平易流畅,真挚感人,生动有趣,富有激情和个性色彩),来彰显教师的个性化智慧。
为此,将有效的讲授、实验展示和媒体“声像俱佳”表现力以及教学的艺术呈现与科学内容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凸显学生有序的学习和有意义的建构,强化过程与方法,树立热爱科学意识和不懈探索的学习态度,能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特向为笔者提供帮助、支持的河北师大高永昌教授、保定学院张喜荣教授、石家庄第17中学孙淑红老师、邯郸市汉光中学柴斌老师、邯郸市武安二中袁红光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关键词: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35-04
2014年9月29日,第四届全国物理名师大赛在重庆落下了帷幕。笔者李子明有幸作为河北省的参赛代表,回顾准备的经历及上课的过程,收获颇多,特将这次经历及反思总结如下。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与研究教学的技能。教学反思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有感性直观的材料,另一方面更要有对教学的理性认识。具体表现是:知其然,课堂上对所实施环节、所采用策略、方法等效果及时捕捉;知其之所以然,课后反思应借助教育理性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分析与研究,获得新认知。这样的反思才能达到目的,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反思之一: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设计意识
教学设计包括解读、处理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按照“抓住主线、渗透方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安排有序”的指导思想,联系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调整,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有效处理教材的具体内容。
(一)教材内容的条理化
所谓教材内容的条理化是指内容逻辑顺序(科学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性,即知识序)、认知序(学习者学习活动内在的认知规律)、结构序(把零散的知识“碎片”进行有序整理)、方法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兴趣与智力积极性是首要条件,而这种认识兴趣与智力积极性只有当教学活动同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知识、能力联系起来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激发。而且,学习者认知的发展也有内在的程序性,即从已知到未知,从感知到理解,从巩固到运用,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等。
如“串并联电路”。以上海市石笋中学尉曼村老师讲授的 《串联与并联》 “奥特曼的眼睛”为例,联系实际,以“学生活动”方式处理教材:
活动1:连接电路,“让奥特曼能同时睁两眼,又能同时闭两眼” 。活动2 :设计并连接电路,“让奥特曼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此处理教材知识结构,展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如,以《温度》这节课为例,面对本节内容少而单薄,学生却有丰厚的知识底蕴,课堂活动也不多,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好思路是本节课的核心。笔者先后设计了两种思路,一是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展开,温度→温度计的原理→摄氏温标→各种温度计→使用方法→体温计。显然这种思路没有创意;第二种思路按照“温度计的发展史”设计教材的顺序,即 “引导学生研究温度的科学内涵→温度→温度的测量→1593年伽利略气体温度计→1632年法国物理学家雷伊液体温度计→1742年瑞典物理学家摄尔修斯制定了摄氏温标→各种温度计→使用方法→1867年英国伦敦的一位名叫奥尔巴特的医生制作了第一个体温计”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自然中的现象引出温度及其定义,进一步提出测量温度的工具,体验温度计的原理、制作过程与物理方法,应用温度计的知识解决如何测量,探究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以条理化、结构化和整合化为原则,要把零散的知识“碎片”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网络化、结构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学习过程中联想、迁移与应用,拓展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对“生活用电”教材进行了多次修订,最后还是以讲家庭电路、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以及安全用电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结构化……
再如,浮力一课,教材只是强调了图示阿基米德的实验,但对于漂浮物体受到的浮力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学生接受的知识结构出现不完整性…
(二)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问题设计的关键是教学思路和问题的提出,教师应立足教材内容,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全面、认真地分析、思考有关教学的各种问题,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对象的基础、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资源有效应用、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系统安排和统筹规划等。
对教材内容的问题设计要充分体现五个基本维度: 宽度、深度、角度、精度和难度。
(1)问题的宽度:思考的范围,问题的陈述应该清晰、具体、完整,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联系;
(2)问题的深度:思考的层次,符合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要求;
(3)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方向,给予学生思维的定向与思维活动的路径选择;
(4)问题的精度: 问题的精度是指问题表述的精确度,问题设计的语言要精确、明晰、严谨,逻辑严密;
(5)问题的难度:也指思考的力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拓展思维。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又不会超越其最近发展区。
如,海南省定安县实验中学的陈生老师讲授的《电流与电路》一课中,设计问题如下:
活动一:让手持小风扇转动起来(体现了问题的宽度)
活动二:自己动手连接,让小灯泡亮(电动机转、蜂鸣器发声)起来(体现了问题的深度)
活动三: 利用发光二极管判断电流方向(体现了问题的角度、精度和难度)
反思之二: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学科资源
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需要开发、整合、重组,即需要“删”除重复的、不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需要“增”加新内容,补充材料,或主题活动、实验操作;需要更“换”不合适的、不合理的内容;需要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需要打破原来教材内容的次序,创“立”新的框架结构等。 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才能居高临下,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及相关的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学生课外用书、科技书刊、音像资料、教学软件、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切实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物理课程资源是多方面的,教师应当具备哪些学科资源呢?应该包括问题资源库、方法资源库(学习方法、研究方法、解题方法)、科学素养(名人轶事、科学技术、趣味物理等视频、动画、录音)、实验与材料资源库、课件与背景音乐以及ppt模板、相关教学理论、反面典型实例等。如,教师不仅要熟悉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还要关注前沿的DIS新技术、新材料发展与应用,图示的演示电表使用什么新材料可以将其粘连黑板上又可以移动且不损毁等。
再如,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在讲到温度和温度计时常举出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b Locke,1632-1704)在1690年提出的实验建议:“伸出你的右手放入热水中,伸出你的左手放入冷水中。然后把你的两只手同时放入温水中,这时你的右手感觉水是冷的,你的左手感觉水是热的。”以此说明感觉不可靠,凸显使用温度计的必要性。教材常用到的图示实验引课,事实上并非如此,查阅“质疑用‘双手实验’引入温度计——以否定感觉作为引入测量工具的前提有悖科学认识论”,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居高临下,去科学合理的处理好教材。
反思之三: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一个各有所长的优秀团队
“名师出高徒”。教学既要强调“技术与效果”,又要强调“艺术”。因此,设计好教学思路、方法、多媒体资源、实验资源等需要发挥群体的智慧。基于此,作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就必须有方方面面的人才。以“电流的测量”一课为例,将流行歌曲《小苹果》很有创意的改为《电流表之歌》(附后)效果很好。不难看出:这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需要有设计者、演唱者、音频处理视频制作等各路人才。
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需要由方方面面的人才组成,有创意的设计者、有别具一格的有创意的实验高手、有技术高超的多媒体设计与处理者、有功底深厚音乐和表演天赋的杰出人才……还得有名师引领的专家指点。
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说技术是因为整个课堂活动思维含量决定于教师的整体设计的思路、教学方式的整合以及资源的筛选与开发;说艺术是因为教师既要做导演又要做演员,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口语表述功底(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措辞精当、抑扬顿挫),还要有娴熟的课堂教学技能(例如讲授技能、提问技能、倾听技能、板书技能等)以及良好的体态语言和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饱满情感(情真意切,平易流畅,真挚感人,生动有趣,富有激情和个性色彩),来彰显教师的个性化智慧。
为此,将有效的讲授、实验展示和媒体“声像俱佳”表现力以及教学的艺术呈现与科学内容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凸显学生有序的学习和有意义的建构,强化过程与方法,树立热爱科学意识和不懈探索的学习态度,能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特向为笔者提供帮助、支持的河北师大高永昌教授、保定学院张喜荣教授、石家庄第17中学孙淑红老师、邯郸市汉光中学柴斌老师、邯郸市武安二中袁红光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