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应顺应多元文化时代的要求,认真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化改革和调整,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始,通过比较、融合、选择的路径模式,辅之确立民主、对话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建构价值共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独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
【关键词】多元文化 高校德育 大学生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C-0032-02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西方各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不断涌入,致使一些原本稳定的文化形态发生变化。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影响高校道德教育的文化事实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这些文化各自具有不同特色带着自己国家民族的特征,它们相互并存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一)他源文化与本源文化的交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现代社会不断使人们走出本源文化的藩篱,与他源文化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多,相互依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开放、对话、融合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但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相互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个性差异不断凸显,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不可避免。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存。文化的变化是永远的,文化的传承是不断的,文化创新是不停歇的。当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断结合转换,这就要求道德教育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既要承续传统文化合理性、民族性、时代性,也要扬弃其局限性、保守性、历史性,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成两者的合理转换。这种承接就是这一种共存,是适应转型社会现实的理想状态。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在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后重新开始,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起点与基石。也没有一个民族在拒绝接受现代文化后能向前发展,现代文化是创新发展和民族强大的动力。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应结合社会转型背景,不断向现代文化转换。道德教育绝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认,同时也不是对现代文化的拒绝。离开传统文化脉络,道德教育就会失去对传统的自觉体认,进而会迷失在多元价值中。离开对现代文化的接受,道德教育就会失去对现实的体验认知,进而会沉沦在保守落后中。因此,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实,将传统融合现代,不断创新,赋予传统以时代意义、道德意义。
(三)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交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成为一个开放体系,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都通过互联网技术充分传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共生、融合、斗争。相比较旧式封闭的文化载体,网络文化载体以平等、双向为起点,对人们的交流手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样人们在接受网络信息的同时也接受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传播,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既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又能很快地接受新事物,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受众对象。网络文化的范式于是就发生了转换,由最初的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从少数涉及范围演变成大规模的信息冲击。
(一)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元文化必然会引起价值体系多元化,表现出来的就是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上的冲突和分歧。随着个人自由化程度加深,原有的一元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也出现多元化。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期,道德和价值领域正在承受着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青年学生面对紛繁复杂的局面,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惑和迷惘。这个时候,价值相对主义出现了,它们主张一切道德皆因社会与文化不同而不同,极大地缓解了青年学生在面临文化和道德选择时候的困惑,成为他们的实际选择。但是,相对主义否认人类共同价值和终极价值标准的存在,这就导致学生在选择时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泥潭中。
(二)学校道德体系的缺失与教师权威的弱化。在传统社会中,学校的道德教育采取“灌输”“命令”的方式并辅助惩戒手段使主流价值观起主导地位。在开放的网络文化中,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在一定程度已经被削弱了。
此外,高校德育体系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就业率,迎合市场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一般采取重技术轻人文的态度,自己弱化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力度,导致学生思想和价值引导水平的降低。在课堂教学方面,重点大学一般都是重科研轻教学,一般大学则是重教学工作量轻教学效果。两者皆削弱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的正面引导作用。
同时,教师也不自觉地弱化了自身的道德引领作用,贪污受贿、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皆成为反面例子,严重削弱了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此外,网络时代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快捷而全面,主体自我意识充分体现且受道德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影响,学生不再只有教师这一个“社会代言人”的榜样,这加剧了老师对学生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引导的困难性。
(三)信任的缺失与社会整合功能的弱化。人们的彼此信任是建立在共同体价值原则的认同和信仰基础上的,齐美尔说:“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的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可以按照自己认定的价值开展生活。人们之间丧失了社会人主体间的共在,成为原子式的自我,从而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和信任感。现代社会的人类之间的交往不管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超越了任何历史时期,失去共同信任基础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强烈。现代社会整合对策更多地依赖于法律而非道德,这就是价值道德多元化所导致的后果,这个后果又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多元化的现实。
高校德育应顺应多元文化时代的要求,针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化改革和调整,探索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良好发展的行之有效路径。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育独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培育具有独立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学生,是实现文化认同和价值自觉前提。个体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是多元社会的第一要求。多元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价值的多元多歧,学生只有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学会辨别、判断、选择,才能具有判断他人道德行为的能力。这就要求当前高校德育关注两个重要问题:学生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针对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学校大量补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基本常识培育民族自信感,同时也要补充现代世界发展中的相关伦理知识培育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学校应注重人格教育和信念教育。以高尚人格为道德支撑做出的选择,必定高于其他选择;以坚定的道德信念为选择标准,则使个体在道德上摆脱他人和戒律的羁绊而达到真正自由的境界。在当代高校道德教育转型的时期,培育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成果与否,已经成为高校德育成果与否的根本标准。
(二)通过比较、融合、选择,引导学生价值共识的建构。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多元化,但是社会要和谐发展,需要的是文化和价值多样性和有序性的统一。青年学生在道德认识、选择、判断方面,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需要高校和教师进行道德价值引导,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核心价值观念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价值共识。因此,高校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引领构建核心价值共识时,高校要明确遵守以下原则:首先,确立明确的道德教育方向和目标,必须紧跟国家意识这面旗帜,跟着旗帜走才不会误入歧途。其次,提升加大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优势。通过培训会议、提升学历、能力培养等方面,建立健全教师的综合素质。最后,明确学校和教师在德育工作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做到责任到人,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文化之间的比较,使学生明白多种多样的价值信仰体系在生活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他们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宽容的心态,避免他们走向价值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三)革新传统德育方式,确立民主、对话的教育方式。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决定了高校道德教育既要尊重文化与价值多样性,又要负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一个有活力、有生机的时代文化,必须建立在求同存异基础上,既要承认文化之间差异,又要扩大价值共识,寻找共同的交汇点,构建民众共同接受的价值观。这就决定了高校在德育方式上要革新旧的灌输式教育,代之以民主、对话的教育方式。首先,不以文化霸权来压制其他文化,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大家在自由环境中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听取他人意见,打破封闭状态,形成和谐共生文化。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则下,以开放心态接受学生出现的道德选择。多元背景下,学生在不违背共同价值的前提下,有自主选择道德价值的权利。再次,在使用引导工具上,大胆采用新的科技方式,利用互联网、自媒体整合各种资源,构建立体引导模式。最后,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理论产生于实践,最终回归实践检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通过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学生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带来的新变化,注意到在这种变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相应对策,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入灵魂。
[1]周肖興.文化的多元性与德育创新[J].新东方,2006(8)
[2]何芳川.21世纪东亚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戚万学.多元文化背景中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觉[J].人民教育,2011(22)
[4]宋晔,赵丽萍.后喻文化时代教师权威论[J].教育科学研究,2009(8)
[5]何中华.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困境及其出路[J].烟台大学学报,2004(2)
[6]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作者简介】张 君(1981— ),女,湖北仙桃人,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三农”问题研究。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多元文化 高校德育 大学生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C-0032-02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西方各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不断涌入,致使一些原本稳定的文化形态发生变化。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影响高校道德教育的文化事实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这些文化各自具有不同特色带着自己国家民族的特征,它们相互并存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一、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
(一)他源文化与本源文化的交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现代社会不断使人们走出本源文化的藩篱,与他源文化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多,相互依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开放、对话、融合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但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相互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个性差异不断凸显,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不可避免。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存。文化的变化是永远的,文化的传承是不断的,文化创新是不停歇的。当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断结合转换,这就要求道德教育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既要承续传统文化合理性、民族性、时代性,也要扬弃其局限性、保守性、历史性,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成两者的合理转换。这种承接就是这一种共存,是适应转型社会现实的理想状态。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在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后重新开始,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起点与基石。也没有一个民族在拒绝接受现代文化后能向前发展,现代文化是创新发展和民族强大的动力。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应结合社会转型背景,不断向现代文化转换。道德教育绝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认,同时也不是对现代文化的拒绝。离开传统文化脉络,道德教育就会失去对传统的自觉体认,进而会迷失在多元价值中。离开对现代文化的接受,道德教育就会失去对现实的体验认知,进而会沉沦在保守落后中。因此,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实,将传统融合现代,不断创新,赋予传统以时代意义、道德意义。
(三)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交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成为一个开放体系,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都通过互联网技术充分传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共生、融合、斗争。相比较旧式封闭的文化载体,网络文化载体以平等、双向为起点,对人们的交流手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样人们在接受网络信息的同时也接受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传播,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既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又能很快地接受新事物,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受众对象。网络文化的范式于是就发生了转换,由最初的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从少数涉及范围演变成大规模的信息冲击。
二、问题与挑战
(一)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元文化必然会引起价值体系多元化,表现出来的就是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上的冲突和分歧。随着个人自由化程度加深,原有的一元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也出现多元化。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期,道德和价值领域正在承受着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青年学生面对紛繁复杂的局面,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惑和迷惘。这个时候,价值相对主义出现了,它们主张一切道德皆因社会与文化不同而不同,极大地缓解了青年学生在面临文化和道德选择时候的困惑,成为他们的实际选择。但是,相对主义否认人类共同价值和终极价值标准的存在,这就导致学生在选择时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泥潭中。
(二)学校道德体系的缺失与教师权威的弱化。在传统社会中,学校的道德教育采取“灌输”“命令”的方式并辅助惩戒手段使主流价值观起主导地位。在开放的网络文化中,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在一定程度已经被削弱了。
此外,高校德育体系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就业率,迎合市场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一般采取重技术轻人文的态度,自己弱化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力度,导致学生思想和价值引导水平的降低。在课堂教学方面,重点大学一般都是重科研轻教学,一般大学则是重教学工作量轻教学效果。两者皆削弱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的正面引导作用。
同时,教师也不自觉地弱化了自身的道德引领作用,贪污受贿、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皆成为反面例子,严重削弱了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此外,网络时代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快捷而全面,主体自我意识充分体现且受道德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影响,学生不再只有教师这一个“社会代言人”的榜样,这加剧了老师对学生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引导的困难性。
(三)信任的缺失与社会整合功能的弱化。人们的彼此信任是建立在共同体价值原则的认同和信仰基础上的,齐美尔说:“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的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可以按照自己认定的价值开展生活。人们之间丧失了社会人主体间的共在,成为原子式的自我,从而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和信任感。现代社会的人类之间的交往不管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超越了任何历史时期,失去共同信任基础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强烈。现代社会整合对策更多地依赖于法律而非道德,这就是价值道德多元化所导致的后果,这个后果又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多元化的现实。
三、路径的选择
高校德育应顺应多元文化时代的要求,针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化改革和调整,探索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良好发展的行之有效路径。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育独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培育具有独立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学生,是实现文化认同和价值自觉前提。个体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是多元社会的第一要求。多元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价值的多元多歧,学生只有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学会辨别、判断、选择,才能具有判断他人道德行为的能力。这就要求当前高校德育关注两个重要问题:学生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针对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学校大量补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基本常识培育民族自信感,同时也要补充现代世界发展中的相关伦理知识培育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学校应注重人格教育和信念教育。以高尚人格为道德支撑做出的选择,必定高于其他选择;以坚定的道德信念为选择标准,则使个体在道德上摆脱他人和戒律的羁绊而达到真正自由的境界。在当代高校道德教育转型的时期,培育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成果与否,已经成为高校德育成果与否的根本标准。
(二)通过比较、融合、选择,引导学生价值共识的建构。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多元化,但是社会要和谐发展,需要的是文化和价值多样性和有序性的统一。青年学生在道德认识、选择、判断方面,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需要高校和教师进行道德价值引导,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核心价值观念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价值共识。因此,高校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引领构建核心价值共识时,高校要明确遵守以下原则:首先,确立明确的道德教育方向和目标,必须紧跟国家意识这面旗帜,跟着旗帜走才不会误入歧途。其次,提升加大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优势。通过培训会议、提升学历、能力培养等方面,建立健全教师的综合素质。最后,明确学校和教师在德育工作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做到责任到人,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文化之间的比较,使学生明白多种多样的价值信仰体系在生活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他们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宽容的心态,避免他们走向价值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三)革新传统德育方式,确立民主、对话的教育方式。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决定了高校道德教育既要尊重文化与价值多样性,又要负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一个有活力、有生机的时代文化,必须建立在求同存异基础上,既要承认文化之间差异,又要扩大价值共识,寻找共同的交汇点,构建民众共同接受的价值观。这就决定了高校在德育方式上要革新旧的灌输式教育,代之以民主、对话的教育方式。首先,不以文化霸权来压制其他文化,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大家在自由环境中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听取他人意见,打破封闭状态,形成和谐共生文化。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则下,以开放心态接受学生出现的道德选择。多元背景下,学生在不违背共同价值的前提下,有自主选择道德价值的权利。再次,在使用引导工具上,大胆采用新的科技方式,利用互联网、自媒体整合各种资源,构建立体引导模式。最后,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理论产生于实践,最终回归实践检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通过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学生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带来的新变化,注意到在这种变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相应对策,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入灵魂。
【参考文献】
[1]周肖興.文化的多元性与德育创新[J].新东方,2006(8)
[2]何芳川.21世纪东亚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戚万学.多元文化背景中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觉[J].人民教育,2011(22)
[4]宋晔,赵丽萍.后喻文化时代教师权威论[J].教育科学研究,2009(8)
[5]何中华.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困境及其出路[J].烟台大学学报,2004(2)
[6]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作者简介】张 君(1981— ),女,湖北仙桃人,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三农”问题研究。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