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型砷中毒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组蛋白H3K14乙酰化与遗传损伤关联性研究

来源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y1993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燃煤型砷中毒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组蛋白H3K14乙酰化(H3K14ac)修饰水平与砷中毒及遗传损伤的关系,为燃煤型砷中毒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提供新线索。

方法

以贵州省兴仁县燃煤型砷中毒病区交乐村为调查点,在健康体检基础上选择151例砷中毒患者作为砷中毒组,并按《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将其分为轻度(62例)、中度(50例)和重度(39例)3个亚组;同时选择病区78例无砷中毒症状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全部观察对象外周血、发样及尿样。采用微波消解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检测发样中的砷含量;酸抽提法提取观察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组蛋白,并用免疫酶联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组蛋白H3K14ac修饰水平;采用遗传学方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MN)率和染色体畸变(CA)率;采用固相萃取法结合串联四级杆液质联用仪检测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

结果

①观察对象砷暴露水平与燃煤型砷中毒及H3K14ac关系分析结果:砷中毒组发砷[0.27(0.15 ~ 0.39)μg/g]高于对照组[0.15(0.08 ~ 0.20)μg/g,F= 10.736,P < 0.01],且砷中毒程度与发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 0.363,P < 0.05);H3K14ac修饰水平与发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 0.385,P < 0.05)。②H3K14ac与燃煤型砷中毒关联性分析结果:砷中毒组H3K14ac修饰水平(4.07 ± 4.03)明显高于对照组(1.62 ± 1.19,F= 19.753,P < 0.01),且H3K14ac修饰水平的升高是砷中毒的危险因素[OR(95%CI)= 1.779(1.323~ 2.392),P < 0.01]。③H3K14ac与砷中毒程度关系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轻、中、重度砷中毒组组间H3K14ac修饰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524,P < 0.01);与对照组比较,轻、中、重度砷中毒组H3K14ac修饰水平(3.70 ± 3.20、4.95 ± 5.47、3.49 ± 2.62)均显著升高(P均< 0.01),但轻、中、重度3个砷中毒组组间其修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④观察对象遗传损伤情况:砷中毒组MN率[(2.03 ± 1.55)‰]、CA率[(12.44 ± 5.01)%]和尿8-OHdG水平[(3.80 ± 3.88)μg/g肌酐]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7 ± 0.97)‰、(6.29 ± 2.41)%、(2.33 ± 1.34)μg/g肌酐,Wald或F值= 14.121、83.164、6.116,P均< 0.05]。⑤H3K14ac与砷中毒遗传损伤关联性分析结果:H3K14ac修饰水平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CA率呈正相关(β= 0.84,P < 0.01),与外周血淋巴细胞MN率和尿8-OHdG水平未见显著关联(β= 0.10、0.05,P均> 0.05)。

结论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组蛋白H3K14ac修饰水平的增加是燃煤型砷中毒的危险因素,其修饰水平的改变与燃煤型砷中毒人群染色体畸变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经明确砷及其化合物是人类致癌物,地方性砷中毒也成为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砷代谢及其毒性作用的种属差异很大,未能在动物上直接复制出合适的致癌模型,没有一个公认的砷致癌机制。作者从砷代谢、砷遗传毒性、砷诱导表观遗传学改变、砷引起细胞信号通路改变、砷与雌激素受体表达以及砷免疫毒性等方面做简要综述,为地方性砷中毒的防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情、改水降砷工程使用情况及饮水砷含量变化情况,为及时调整地方性砷中毒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按照国家《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在内蒙古自治区的8个盟市选择38个病区村作为监测点,调查监测村的改水情况及改水降砷工程的运行情况。采集监测村的水样检测水砷含量,对监测村所有正在暴露或以往暴露过高砷水的常住人口进行体检;采集其中30名成人砷中毒患者
目的探讨青海省称多县鼠疫菌株生物学特点及流行病学意义,为该地区的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980- 2011年称多县分离的31株鼠疫菌株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生化试验、毒力因子鉴定[荚膜抗原(F1)、色素沉着因子(Pgm)、鼠疫杆菌素Ⅰ(PstⅠ)、毒力抗原因子(VW)]、差异片段(DFR)分型,并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宿主选取19株菌株进行小白鼠毒力测定,以最小致死量(MLD)表示,MLD
地方性砷中毒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地方病,但受砷致病机制不明、缺乏癌变早期诊断指标以及无特效治疗药物等限制,地方性砷中毒尚未得到彻底控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分子、细胞、组织与系统等多个水平与层次对砷毒作用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也形成了一些假说。但同时也存在机制研究各自为政,各假说间缺乏相互联系,机制研究与转化应用衔接不够致应用价值有限等问题。因此,加强地方性砷中毒机制假说间相互作
目的观察克山病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从基因水平探讨克山病细胞凋亡发生机制,寻找克山病诊断标志基因,建立克山病诊断质心图。方法选择来自克山病病区符合克山病诊断指标的10例慢型克山病患者作为克山病组,10例健康居民作为对照组。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提取全血RNA,采用Agilent表达谱芯片[Agilent 4 × 44K全基因组Oligo芯片(单标)]测试全基因组表达谱。采用Agilent Feature
目的了解食用盐碘含量标准调整前后宁波市海曙区居民碘盐覆盖情况和学龄儿童碘营养状况。方法将2010- 2016年分为3个时期:调整前期(2010、2011年)、调整期(2012- 2014年)和调整后期(2015、2016年),在宁波市海曙区采集3个时期居民家庭食用盐盐样,检测盐碘含量,计算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收集8~10岁学龄儿童尿样,检测尿碘含量。结果3个时期分别采集盐样600、900、
目的探讨长期饮用砖茶导致的高氟暴露对人群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在青海果洛州藏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蒙古族及新疆阿勒泰哈萨克族居住地区的典型饮茶型氟中毒病区,选取典型成人氟骨症患者73例,按照年龄(相差不超过3岁)、性别和民族匹配无氟骨症对照73例。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前臂、腰椎及骨盆关节拍摄X线片,并采集调查对象饮用的茶水(或酥油茶)样、即时尿样和全血样本。茶水氟
目的检测饮水型砷暴露人群血液热休克蛋白(HSP)70 mRNA及HSP90 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HSP70 mRNA及HSP90 mRNA的表达与砷中毒之间的关系。方法2011年抽取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两个乡(五原县胜丰乡、杭锦后旗沙海乡)饮水型砷中毒病区226人,按照饮水砷含量将其分为对照组(饮水砷< 10 μg/L)、低剂量组(饮水砷10~ < 100 μg/L)、中剂量组(饮水砷100~ <
目的研究氟斑牙青少年尿氟与唾液氟及菌斑氟的相关性,评价氟斑牙程度、唾液氟及菌斑氟对尿氟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北省任丘市华油供应中学为调查点,测定饮用水水氟含量,选取200名初一在校青少年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ean法检查氟斑牙患病情况;按照氟斑牙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氟斑牙组及无氟斑牙组(n= 52、40、28、80),应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尿氟、唾液氟及菌斑氟。4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及方差分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