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一直是我们教师不断去探索、追寻的问题。如何做到学生听课有活力,教师上课富有激情,课堂上充满生命力和灵性,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能够打破、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求新、求变。在此,文章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课堂演讲、书法等六个方面阐述在农村初中怎样做到让课堂充满灵性。
关键词:灵性课堂;课堂演讲;课堂书法
本文我将从演讲、书法、音乐、对联、绘画和旅游方面论述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教师长期把语文教学囿于教材中的课文,课文被肢解成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从而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性不够。学生既没有学到读书的方法,也没有形成语文能力,既谈不上知识的运用,又谈不上能在运用过程中表现出少许的灵气。这是我们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而随着新课改引向深入,没有灵性的课堂是得不到学生们认可的,是不能完满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是不能满足当下教育教学需要的。我们要能够打破、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斷求新、求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开放的,应具有包容性,学生应是在交流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所以,我一直以来努力探索,力求灵性课堂在农村实现,使语文课流淌着个性化的音符,充满着审美的愉悦。下面我将结合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的教学经历,从六个方面阐述如何使农村语文课堂充满灵性方法。
一、用课堂演讲突出学生主体性
“‘课堂演讲’法是指在老师的引导或支持下,让学生在讲台上用演讲的方式诠释教学内容,巩固知识点,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培养他们认真听课习惯的教学方法。”[1]课堂演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也能增强学生的口才,更能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将大家的精力集中在课堂上。这是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我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七三班一位女同学本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课堂上的演讲,让她拾起久违的自信,慢慢可以在班上回答问题,并逐步敢于提出自己疑问,有时,对某些问题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后,她的成绩也在逐步提升。这种转变不仅使她个人变得有朝气,有问有答,课堂气氛也不断活跃了起来,课堂也有了灵气。在演讲的实践中还涉及演讲的礼仪等其他知识,这是课本上所没有的。这些都将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以课堂书法来增强学生汉字感性
好的书法可以给人多方面的美感,有的雄浑险奇,表现出阳刚之美;有的清丽典雅,更富阴柔之美;有的刚柔兼济,遒秀结合,气韵生动,风格独特,它们共同形成一套博大精深的审美体系,这便是其他民族文字所不具备的。因此,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具灵性,这是一种客观的概括。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运用汉字的人比运用其他语种的人更具有想象力。汉字不仅字形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这都得益于书法。我们的语文课堂拥有书法这一良好的载体,若再引入书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那么,我们的学生在书法中就会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2]这是在强调写字需要性情舒畅,不受外界的干扰。而我们课堂之所以有精神涣散,出现做小动作的现象,大部分是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之气不畅。将书法引入语文课堂可以使学生释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成为有血有肉的学习个体。鉴于此,我在课堂上将经典语段、经典诗词、古今名句以及生字词作为书写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书写能力,又可强化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避免让学生抄生字词,做简单的手部机械运动。除此之外,用书法可以排遣人心中的郁结,让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在很多大学里学生在发泄室矫正自己,而我的学生以毛笔为拳击手套,以纸张为沙袋,书写一幅作品的过程即是他们发泄的过程,又是他们记忆知识的过程,更是一次艺术审美的过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可以用浓墨、涩笔,运出万岁枯藤之貌,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诉诸笔端。而应用好这一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选择好书写内容;②选择自己情感状态;③看清内容的情感;④选择可操作的时间。这样将使学生不仅爱上学习,还有成为书法家的潜质。
三、借助课堂音乐来突显学生灵性
在音乐中可以勾起学生多年前的回忆,更可以回想自己的童真往事,在音乐中能够将心灵变得纯净。在语文教学中音乐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这时配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 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音乐把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把作者在小石潭边既乐又忧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利用对联来增加语文兴趣
我们进行语文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亲近汉语言文字。亲近文字的方法,莫过于文字游戏。“世界各民族都有这类培养对本民族文字感情的游戏,如英国就有填字谜的游戏。中国的文字游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灯谜,一种便是对联,但灯谜历来是纯粹的游戏,而对联,因其还有较强的实用性,所以到今天还没有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游戏样式。且我国崇拜文字、强调‘文以载道’的传统,似乎把对联视作文字游戏是将其贬低了、降格了。其实,在旧式教育中,对对子一直是提高学生对汉文字兴趣的重要手段。”[3]
如今,对联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了,今天没有几个人能写出像样的对联了。这种现象令人痛心,究其原因,就是当今的语文教学忽视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其实,在古代,进行对对字的训练,正是一种符合汉语言规律的作文训练方式。对联的规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性。十二三岁的中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表现欲望,那种一问一答,随意取材,信手拈来的自由度,与具有严格声律规定、格式规定的约束性相结合,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活动欲望,因而产生极强的趣味性。张志公说:“属对练习能够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4] 由此可以看到,对联练习的同时,其实也是语法练习、修辞练习、逻辑联系,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足见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可以以对联的方式来总结串联文意,例如,在名著教学中,我就将章回小说的分目标回作为练习概括文意的一个途径。对联也是中考专题——语言运用的重要内容,所以,利用对联的形式,可以很好地为中考服务。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对联的运用,或以对联导入,或以对联来过渡,或以对联来总结;还渗透以对联竞赛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我的语文课堂。学生们的智慧,对对联的刹那闪现,学生有了智慧的火花,学生就有了生气。
五、取课堂绘画再现文本意境
绘画可以再现文本的意境。在我讲授苏轼《水调歌头》时,课文中只有一副苏轼“把酒问青天”的插图,我先让学生根据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文内容,然后再给学生补充没有描述的内容。剩下的词句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再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画出词句展现的画面。每个学生热情高涨,都动笔进行创意的画,分别画出了“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等八幅图景。最后我用多媒体将学生所画的画投影出来,共同分享学生所画成果。通过创意的绘画,学生加深了对词文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帮助他们确立自主的人格。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为例,先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文,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动笔画出曲中所描写的景物,写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班上40位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进行想象和联想,所画出的画个性色彩十足,风格各有千秋,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被调动,图画完了基本上能当堂背诵下这首小曲。这种活跃式的课堂氛围,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輕松掌握了知识,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六、让旅游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亲近自然是我们人类的天性,花开春暖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旅游是我们亲近自然的最好方式。在旅游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名山大川的博大,亦可感知一泓清泉的静谧,更能将文章中的诗意情状、传奇故事在现实找到印证,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这对于深入理解文章有着独到的妙处。《陋室铭》是刘禹锡的名篇,我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曾设想,如果将课堂设在我们巢湖和县陋室那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刘禹锡为何被贬,陋室为何逐渐变小,又为何写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当时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就刻碑。再如,在讲朱自清先生的《绿》中提及花的香味、泥土的气息,很多学生不明白,我在柳絮横飞的季节,把他们带到田间地头,就会有深切的感触。当然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这种教学手段只能偶尔运用,因为它受时间、地点、天气、季节的约束。所以,可以偶尔为之。
所以,要把我们农村的语文课堂变得充满灵性,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这样,教书才能常教常新,语文课堂才能作为一门艺术散发自身独特的魅力,才能吸引后来者驻足。
参考文献:
[1]邓 涛.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甘 桁.奇联妙对[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4]曾伯藩.对联作法[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县鹤毛中心校)
关键词:灵性课堂;课堂演讲;课堂书法
本文我将从演讲、书法、音乐、对联、绘画和旅游方面论述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教师长期把语文教学囿于教材中的课文,课文被肢解成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从而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性不够。学生既没有学到读书的方法,也没有形成语文能力,既谈不上知识的运用,又谈不上能在运用过程中表现出少许的灵气。这是我们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而随着新课改引向深入,没有灵性的课堂是得不到学生们认可的,是不能完满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是不能满足当下教育教学需要的。我们要能够打破、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斷求新、求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开放的,应具有包容性,学生应是在交流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所以,我一直以来努力探索,力求灵性课堂在农村实现,使语文课流淌着个性化的音符,充满着审美的愉悦。下面我将结合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的教学经历,从六个方面阐述如何使农村语文课堂充满灵性方法。
一、用课堂演讲突出学生主体性
“‘课堂演讲’法是指在老师的引导或支持下,让学生在讲台上用演讲的方式诠释教学内容,巩固知识点,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培养他们认真听课习惯的教学方法。”[1]课堂演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也能增强学生的口才,更能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将大家的精力集中在课堂上。这是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我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七三班一位女同学本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课堂上的演讲,让她拾起久违的自信,慢慢可以在班上回答问题,并逐步敢于提出自己疑问,有时,对某些问题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后,她的成绩也在逐步提升。这种转变不仅使她个人变得有朝气,有问有答,课堂气氛也不断活跃了起来,课堂也有了灵气。在演讲的实践中还涉及演讲的礼仪等其他知识,这是课本上所没有的。这些都将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以课堂书法来增强学生汉字感性
好的书法可以给人多方面的美感,有的雄浑险奇,表现出阳刚之美;有的清丽典雅,更富阴柔之美;有的刚柔兼济,遒秀结合,气韵生动,风格独特,它们共同形成一套博大精深的审美体系,这便是其他民族文字所不具备的。因此,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具灵性,这是一种客观的概括。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运用汉字的人比运用其他语种的人更具有想象力。汉字不仅字形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这都得益于书法。我们的语文课堂拥有书法这一良好的载体,若再引入书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那么,我们的学生在书法中就会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2]这是在强调写字需要性情舒畅,不受外界的干扰。而我们课堂之所以有精神涣散,出现做小动作的现象,大部分是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之气不畅。将书法引入语文课堂可以使学生释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成为有血有肉的学习个体。鉴于此,我在课堂上将经典语段、经典诗词、古今名句以及生字词作为书写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书写能力,又可强化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避免让学生抄生字词,做简单的手部机械运动。除此之外,用书法可以排遣人心中的郁结,让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在很多大学里学生在发泄室矫正自己,而我的学生以毛笔为拳击手套,以纸张为沙袋,书写一幅作品的过程即是他们发泄的过程,又是他们记忆知识的过程,更是一次艺术审美的过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可以用浓墨、涩笔,运出万岁枯藤之貌,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诉诸笔端。而应用好这一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选择好书写内容;②选择自己情感状态;③看清内容的情感;④选择可操作的时间。这样将使学生不仅爱上学习,还有成为书法家的潜质。
三、借助课堂音乐来突显学生灵性
在音乐中可以勾起学生多年前的回忆,更可以回想自己的童真往事,在音乐中能够将心灵变得纯净。在语文教学中音乐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这时配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 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音乐把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把作者在小石潭边既乐又忧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利用对联来增加语文兴趣
我们进行语文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亲近汉语言文字。亲近文字的方法,莫过于文字游戏。“世界各民族都有这类培养对本民族文字感情的游戏,如英国就有填字谜的游戏。中国的文字游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灯谜,一种便是对联,但灯谜历来是纯粹的游戏,而对联,因其还有较强的实用性,所以到今天还没有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游戏样式。且我国崇拜文字、强调‘文以载道’的传统,似乎把对联视作文字游戏是将其贬低了、降格了。其实,在旧式教育中,对对子一直是提高学生对汉文字兴趣的重要手段。”[3]
如今,对联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了,今天没有几个人能写出像样的对联了。这种现象令人痛心,究其原因,就是当今的语文教学忽视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其实,在古代,进行对对字的训练,正是一种符合汉语言规律的作文训练方式。对联的规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性。十二三岁的中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表现欲望,那种一问一答,随意取材,信手拈来的自由度,与具有严格声律规定、格式规定的约束性相结合,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活动欲望,因而产生极强的趣味性。张志公说:“属对练习能够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4] 由此可以看到,对联练习的同时,其实也是语法练习、修辞练习、逻辑联系,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足见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可以以对联的方式来总结串联文意,例如,在名著教学中,我就将章回小说的分目标回作为练习概括文意的一个途径。对联也是中考专题——语言运用的重要内容,所以,利用对联的形式,可以很好地为中考服务。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对联的运用,或以对联导入,或以对联来过渡,或以对联来总结;还渗透以对联竞赛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我的语文课堂。学生们的智慧,对对联的刹那闪现,学生有了智慧的火花,学生就有了生气。
五、取课堂绘画再现文本意境
绘画可以再现文本的意境。在我讲授苏轼《水调歌头》时,课文中只有一副苏轼“把酒问青天”的插图,我先让学生根据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文内容,然后再给学生补充没有描述的内容。剩下的词句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再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画出词句展现的画面。每个学生热情高涨,都动笔进行创意的画,分别画出了“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等八幅图景。最后我用多媒体将学生所画的画投影出来,共同分享学生所画成果。通过创意的绘画,学生加深了对词文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帮助他们确立自主的人格。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为例,先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文,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动笔画出曲中所描写的景物,写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班上40位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进行想象和联想,所画出的画个性色彩十足,风格各有千秋,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被调动,图画完了基本上能当堂背诵下这首小曲。这种活跃式的课堂氛围,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輕松掌握了知识,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六、让旅游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亲近自然是我们人类的天性,花开春暖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旅游是我们亲近自然的最好方式。在旅游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名山大川的博大,亦可感知一泓清泉的静谧,更能将文章中的诗意情状、传奇故事在现实找到印证,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这对于深入理解文章有着独到的妙处。《陋室铭》是刘禹锡的名篇,我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曾设想,如果将课堂设在我们巢湖和县陋室那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刘禹锡为何被贬,陋室为何逐渐变小,又为何写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当时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就刻碑。再如,在讲朱自清先生的《绿》中提及花的香味、泥土的气息,很多学生不明白,我在柳絮横飞的季节,把他们带到田间地头,就会有深切的感触。当然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这种教学手段只能偶尔运用,因为它受时间、地点、天气、季节的约束。所以,可以偶尔为之。
所以,要把我们农村的语文课堂变得充满灵性,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这样,教书才能常教常新,语文课堂才能作为一门艺术散发自身独特的魅力,才能吸引后来者驻足。
参考文献:
[1]邓 涛.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甘 桁.奇联妙对[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4]曾伯藩.对联作法[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县鹤毛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