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个人的生活有两个评价的尺度:一个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尺度,即所谓“善与不善”;另一个是个人自我的评价尺度,即所谓“好与不好”。这两个尺度并不总是一致的,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生活,个体自我的内心体验可能并不美好,自我感觉“好”的生活,也可能是“不善”的。
善的生活,即体面的、有尊严的、负责任的生活;精神高贵和优越的生活;正直与光明的生活;富于德性的生活;充满了同情与关爱的生活。而好的生活是能够感受到惬意与轻松、感受到内心的充实与和谐、感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富足、感受到心灵的舒展与个性的张扬。善好生活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生命历程,是一种“不惑、不忧、不惧”的生活。
而所谓优质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人格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的,能够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的。优质教育一定是学校资源的配置富有效率和效益的,学校生活中充满了对所有学生的深切关注,没有人被忽视和被遗弃。
优质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升学率高的教育,因为一所学校升学率的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生源质量。大量的研究业已表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其次才是教师的素质,第三才是学校的课程与硬件设施。
优质教育从其目标追求来说,那就是真正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一个好的社会培养好的公民。教育是最应该富有正义感和最应该有良知的事业。教育是最应该对于美好人生和美好社会充满理想的。假如教育失却理想,我们还能有什么?没有理想的教育也许可以是高效的,但绝不可能是具有精神的高度的。
优质教育从其教育过程的品质来说,是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的,是能够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的,是能够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的。教育过程中充满谅解和同情,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缓解考试的焦虑和学习的压力;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劳逸结合,更多地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团队成员和师生之间能相互激励;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学校的全部生活中能够充满了细节的关怀。
从其效果来看,优质教育一定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许多地方都将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其导向的错误性是显而易见的。会考试不见得会创新,因为考试检测的主要是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考试要求一定的回答问题的速度,这个速度往往与熟练程度有关,所谓的“熟能生巧”;而创新并不一定需要思维敏捷性的品质,却很需要原创性和深刻性的品质,而这两种品质是在有时间限制的纸笔相加的考试中不易检测出来的。即使考试试卷设计得很好,更多的只能检测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学术和技术创新来说,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更本质,更重要,也更高级的能力。
教育过程具有怎样的性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过程,学生的人格品质也是在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学校生活本身是令人压抑的、枯燥无味的、充满了对人的不信任和不尊重的,那么,即使目标再好,也只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也正因为教育过程本身的性质决定着学生的实际发展,优质教育一定建基于师生的善好生活。
善好生活是师生现实的、具体的生活过程的内在特质,而不是宏大的、抽象的伦理道德的训诫。学校是师生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世界。学校应该是放飞心灵和舒展个性的地方。可是相当多的学校的师生却有着这样的生命体验——“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时间是满的,生命是空的”。个别学校热衷于搞花架子,制造轰动效应以吸引社会的眼球,可谓“名声在外”。而实际上教师专业素养长期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低劣,学生在学校的活动既不丰富,又缺乏吸引力。学校真正重视的仍然是学生升学考试的成绩,除了在学校中大量的机械的训练,还把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责任转嫁给家长。
影响学生校园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课业负担、教学质量、课外活动的吸引力、校园的物质环境等等。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富于远见的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大家凭经验就能认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最苦最累的恐怕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学业负担过重,睡眠严重不足,他们几乎没有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实际上影响学生校园生活质量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师生关系”又是受着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生命质量的影响的。只有当教师心中洋溢着幸福美好的情愫,他(她)的脸上才会有灿烂的阳光并自然地照亮和温暖着学生的心房;只有当教师情绪饱满和内心充实,他(她)才会自然地流露出对细节的关注和乐于真诚的分享。
编辑/梁宇清
善的生活,即体面的、有尊严的、负责任的生活;精神高贵和优越的生活;正直与光明的生活;富于德性的生活;充满了同情与关爱的生活。而好的生活是能够感受到惬意与轻松、感受到内心的充实与和谐、感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富足、感受到心灵的舒展与个性的张扬。善好生活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生命历程,是一种“不惑、不忧、不惧”的生活。
而所谓优质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人格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的,能够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的。优质教育一定是学校资源的配置富有效率和效益的,学校生活中充满了对所有学生的深切关注,没有人被忽视和被遗弃。
优质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升学率高的教育,因为一所学校升学率的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生源质量。大量的研究业已表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其次才是教师的素质,第三才是学校的课程与硬件设施。
优质教育从其目标追求来说,那就是真正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一个好的社会培养好的公民。教育是最应该富有正义感和最应该有良知的事业。教育是最应该对于美好人生和美好社会充满理想的。假如教育失却理想,我们还能有什么?没有理想的教育也许可以是高效的,但绝不可能是具有精神的高度的。
优质教育从其教育过程的品质来说,是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的,是能够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的,是能够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的。教育过程中充满谅解和同情,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缓解考试的焦虑和学习的压力;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劳逸结合,更多地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团队成员和师生之间能相互激励;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学校的全部生活中能够充满了细节的关怀。
从其效果来看,优质教育一定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许多地方都将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其导向的错误性是显而易见的。会考试不见得会创新,因为考试检测的主要是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考试要求一定的回答问题的速度,这个速度往往与熟练程度有关,所谓的“熟能生巧”;而创新并不一定需要思维敏捷性的品质,却很需要原创性和深刻性的品质,而这两种品质是在有时间限制的纸笔相加的考试中不易检测出来的。即使考试试卷设计得很好,更多的只能检测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学术和技术创新来说,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更本质,更重要,也更高级的能力。
教育过程具有怎样的性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过程,学生的人格品质也是在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学校生活本身是令人压抑的、枯燥无味的、充满了对人的不信任和不尊重的,那么,即使目标再好,也只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也正因为教育过程本身的性质决定着学生的实际发展,优质教育一定建基于师生的善好生活。
善好生活是师生现实的、具体的生活过程的内在特质,而不是宏大的、抽象的伦理道德的训诫。学校是师生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世界。学校应该是放飞心灵和舒展个性的地方。可是相当多的学校的师生却有着这样的生命体验——“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时间是满的,生命是空的”。个别学校热衷于搞花架子,制造轰动效应以吸引社会的眼球,可谓“名声在外”。而实际上教师专业素养长期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低劣,学生在学校的活动既不丰富,又缺乏吸引力。学校真正重视的仍然是学生升学考试的成绩,除了在学校中大量的机械的训练,还把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责任转嫁给家长。
影响学生校园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课业负担、教学质量、课外活动的吸引力、校园的物质环境等等。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富于远见的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大家凭经验就能认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最苦最累的恐怕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学业负担过重,睡眠严重不足,他们几乎没有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实际上影响学生校园生活质量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师生关系”又是受着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生命质量的影响的。只有当教师心中洋溢着幸福美好的情愫,他(她)的脸上才会有灿烂的阳光并自然地照亮和温暖着学生的心房;只有当教师情绪饱满和内心充实,他(她)才会自然地流露出对细节的关注和乐于真诚的分享。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