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3-101-01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关键时期。部分学生在此遇到一定问题后,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及时适应,迎头赶上。然而总有一些学生逐渐从班级主体中分化出来,成为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如何引导初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这是初中数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额,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因此,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情施教,和谐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感情是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强劲动力,当师生情感处于十分和谐状态时,学生就会感到上数学课是一种“享受”,从而乐于倾听老师的讲解,由亲近数学教师,渐渐地亲近数学。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师生间积极地情感交流,这往往能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点燃其心智火花,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
学困生在心里上更需要教师的关注、理解和尊重,课堂上教师的目光要多投向学困生。课外要多找学困生谈心,关心学困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增进师生情谊,增强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更好地化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心理障碍,达到教育和教学的双赢目的。
二、强化目的,提高自觉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近期目标短暂但直接,长远目标持久却间接,教师应注意把远近目标结合起来,加强目的的教育,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后,下了功夫,数学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近期目标效应法,让学困生也品尝成功的欣慰,增强学习的主体参与意向。例如,每节课开始,明确提出本节课要达到的最低目标,为学困生指明最近发展区,使他们不会对所学知识感到畏惧。在具体操作时,考虑到虽然数学前后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但每章、每节课也存在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可以从教材独立性人手,先以实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碰到困难时,教师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启发,学生一步步的探求,体验数学学习达到目标的感受。
三、教学创新,培养主动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经验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细致透彻的讲解,准确无误的示范,学生统一规范地模仿,几乎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产生了依赖、厌倦等心理障碍。实践表明,要使学困生学友所得,关键在于他是否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多开展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导探究与体验式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在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加强指导,掌握学习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数学也有积极性,且他们并不比其他学生少下功夫,但是他们的数学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时,乃是教学生学会”。因此我们队这样的学困生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应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校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可以包括:(1)中学数学各环节的学习方法(怎样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总结);(2)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启动智力因素(如何观察、记忆、类比、联想、猜想、归纳、转换等);(3)在数学学习中如何调动非智力因素(如何激发动机、磨练意志、锤炼性格、提高兴趣、培养情感等);(4)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制定计划、谋划解题策略;(5)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吸取数学思想和培养思维能力等。
五、归因训练,体验成功喜悦
要重视对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帮助学困生寻找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最终使学生迈出克服学习困难的关键一步,积极的归因训练有两层含义:一是面对成功失败两种情况,应分别进行不同的归因。将学习失败更多的归因努力不够和方法不当等内部原因,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他们为取得好成绩而努力。将成功更多的归因于加倍努力。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困生进行现实归因,找出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根源,并尽量共同探讨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帮助学困生克服困难。
在找到学习困难的原因后,必须让学困生有信心去克服它。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困生自信、自强的品质,让他们从别人成功中体验成功,当学困生看到与自己成绩相当的同学成功时,就会促其更加努力。实践证明,从别人的成功中体验成功,的确能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学困生若从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则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置适当难度的提问、演示和讨论的机会,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困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如果有不断的成功机会,就能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良好的自我概念。因此,积极的归因训练,经常的成功体验在消除学困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关键时期。部分学生在此遇到一定问题后,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及时适应,迎头赶上。然而总有一些学生逐渐从班级主体中分化出来,成为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如何引导初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这是初中数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额,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因此,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情施教,和谐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感情是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强劲动力,当师生情感处于十分和谐状态时,学生就会感到上数学课是一种“享受”,从而乐于倾听老师的讲解,由亲近数学教师,渐渐地亲近数学。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师生间积极地情感交流,这往往能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点燃其心智火花,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
学困生在心里上更需要教师的关注、理解和尊重,课堂上教师的目光要多投向学困生。课外要多找学困生谈心,关心学困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增进师生情谊,增强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更好地化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心理障碍,达到教育和教学的双赢目的。
二、强化目的,提高自觉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近期目标短暂但直接,长远目标持久却间接,教师应注意把远近目标结合起来,加强目的的教育,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后,下了功夫,数学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近期目标效应法,让学困生也品尝成功的欣慰,增强学习的主体参与意向。例如,每节课开始,明确提出本节课要达到的最低目标,为学困生指明最近发展区,使他们不会对所学知识感到畏惧。在具体操作时,考虑到虽然数学前后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但每章、每节课也存在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可以从教材独立性人手,先以实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碰到困难时,教师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启发,学生一步步的探求,体验数学学习达到目标的感受。
三、教学创新,培养主动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经验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细致透彻的讲解,准确无误的示范,学生统一规范地模仿,几乎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产生了依赖、厌倦等心理障碍。实践表明,要使学困生学友所得,关键在于他是否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多开展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导探究与体验式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在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加强指导,掌握学习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数学也有积极性,且他们并不比其他学生少下功夫,但是他们的数学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时,乃是教学生学会”。因此我们队这样的学困生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应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校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可以包括:(1)中学数学各环节的学习方法(怎样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总结);(2)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启动智力因素(如何观察、记忆、类比、联想、猜想、归纳、转换等);(3)在数学学习中如何调动非智力因素(如何激发动机、磨练意志、锤炼性格、提高兴趣、培养情感等);(4)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制定计划、谋划解题策略;(5)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吸取数学思想和培养思维能力等。
五、归因训练,体验成功喜悦
要重视对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帮助学困生寻找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最终使学生迈出克服学习困难的关键一步,积极的归因训练有两层含义:一是面对成功失败两种情况,应分别进行不同的归因。将学习失败更多的归因努力不够和方法不当等内部原因,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他们为取得好成绩而努力。将成功更多的归因于加倍努力。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困生进行现实归因,找出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根源,并尽量共同探讨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帮助学困生克服困难。
在找到学习困难的原因后,必须让学困生有信心去克服它。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困生自信、自强的品质,让他们从别人成功中体验成功,当学困生看到与自己成绩相当的同学成功时,就会促其更加努力。实践证明,从别人的成功中体验成功,的确能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学困生若从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则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置适当难度的提问、演示和讨论的机会,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困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如果有不断的成功机会,就能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良好的自我概念。因此,积极的归因训练,经常的成功体验在消除学困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