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钢
自由摄影师。1996年开始职业摄影生涯,曾任《新京报》、《华夏地理》杂志、《新周刊》杂志摄影师。2012年成为自由摄影师,近年创作多围绕中国古代文化遗存展开。他完成于1996年的第一个摄影专题《我的大学》将于近期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对拍照片的人来说,重看、重做照片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这些照片来自摄影师赵钢的第一部作品,记录了长春一所大学90年代初的校园生活。做了20多年职业摄影师,赵钢即将把这部《我的大学》以图书的方式出版。时过境迁,这不再只是一份纪实摄影材料,集体与私人的记忆混合,如同窖藏陈酿,缓慢释放的气味,飘向何方?
——编者
赵钢成长在哈尔滨,高中时开始玩摄影。1991年,在铁路系统工作的父亲将他的照片拿给同在铁路上工作的王福春看,王福春当时因“火车上的中国人”已经有了名气,看完照片,他收了这位学生。王福春是创作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在赵钢解决了技术问题之后,他的提示是:你就直接拍作品。于是,在大学四年期间,赵钢持续拍摄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成了《我的大学》这组作品。那是90年代中前期,照片中的长春光机学院,仍有80年代大学生活的味道——同时在校的学生,有些是80年代最后两年入学的。
赵钢大概是会“痴”的那类,他回忆还是高中生的他进入王福春暗房的那一刻,“一下就把我抓住了,就觉得摄影这个事儿跟我是一体的”。大学的头两年,几乎每月的某个周末,他都会从长春坐火车回哈尔滨,“每周六下午,我到长春站买票,四五个小时的火车,晚上到家吃口饭就开始放大照片,八九点到夜里三四点,放二十多张,睡一会儿,早上九点到王福春家,他给我看照片,中午回家吃口饭,然后就去哈尔滨站坐车回长春,天黑到学校。”持续而密集的拍摄和探讨,现在看来,也是一种很难得的学习体验。
自由摄影师。1996年开始职业摄影生涯,曾任《新京报》、《华夏地理》杂志、《新周刊》杂志摄影师。2012年成为自由摄影师,近年创作多围绕中国古代文化遗存展开。他完成于1996年的第一个摄影专题《我的大学》将于近期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对拍照片的人来说,重看、重做照片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这些照片来自摄影师赵钢的第一部作品,记录了长春一所大学90年代初的校园生活。做了20多年职业摄影师,赵钢即将把这部《我的大学》以图书的方式出版。时过境迁,这不再只是一份纪实摄影材料,集体与私人的记忆混合,如同窖藏陈酿,缓慢释放的气味,飘向何方?
——编者
赵钢成长在哈尔滨,高中时开始玩摄影。1991年,在铁路系统工作的父亲将他的照片拿给同在铁路上工作的王福春看,王福春当时因“火车上的中国人”已经有了名气,看完照片,他收了这位学生。王福春是创作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在赵钢解决了技术问题之后,他的提示是:你就直接拍作品。于是,在大学四年期间,赵钢持续拍摄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成了《我的大学》这组作品。那是90年代中前期,照片中的长春光机学院,仍有80年代大学生活的味道——同时在校的学生,有些是80年代最后两年入学的。
赵钢大概是会“痴”的那类,他回忆还是高中生的他进入王福春暗房的那一刻,“一下就把我抓住了,就觉得摄影这个事儿跟我是一体的”。大学的头两年,几乎每月的某个周末,他都会从长春坐火车回哈尔滨,“每周六下午,我到长春站买票,四五个小时的火车,晚上到家吃口饭就开始放大照片,八九点到夜里三四点,放二十多张,睡一会儿,早上九点到王福春家,他给我看照片,中午回家吃口饭,然后就去哈尔滨站坐车回长春,天黑到学校。”持续而密集的拍摄和探讨,现在看来,也是一种很难得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