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笔者就如何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谈谈一些看法。
一、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是提高各种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强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的出发点与归宿。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青少年德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
二、 新时期养成教育的新的内涵与外延
养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养成教育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其教育。广义的养成教育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技能的教育。养成教育不仅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个性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指导。
新时期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青少年学生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因此,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必须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各地和各校的实际情况,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三、 养成教育在当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 从当前中小学的实际来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文明、学习、生活、劳动、遵纪、卫生等习惯的状况,令人堪忧。不少“小皇帝”、“小公主”像掌上明珠,在家受宠,为所欲为,渐渐养成任性、散漫、不拘小节等习惯,有的出口骂人,污言秽语;有的路见师长,不理不睬,缺乏应有的礼貌;有的躲避劳动,随地吐痰或在教室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乱踢乱蹭脚印;有的不求上进,视校纪校规为儿戏等等。这些事看起来小,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造成人格缺陷,影响其良好品格的形成。
2. 从贯彻教育方针来看。养成教育包含德、智、体诸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观念、思想面貌、道德品质等方面。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其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而道德行为又是和道德习惯紧密相连的。在各种行为习惯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将产生深远影响。那么,学习习惯包括那些内容呢?笔者认为人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专心听讲,善于思考的习惯;广泛阅读善于总结的习惯;勤于自学,善于创新的习惯等等。身心素质所包含内容是使学生养成健体的习惯、卫生习惯及适应环境、战胜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对个人的成功、成才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 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看。中小学生在其年龄阶段是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导恶则恶,导善则善。如能重视和加强养成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特殊意义。
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养成教育。
四、 抓好养成教育的几种方法
一是讲清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习惯具有方向性,有好习惯和坏习惯两个方向。如“人走熄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早锻炼”、“睡觉前过电影”、“上公共汽车让座”等都是习惯。作为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
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判断好坏习惯的标准是什么?不同习惯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给予引导,讲清道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千万不能把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简单化,认为养成教育就是提出要求和执行要求,这就会忽略了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性。
二是规范约束。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和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纪班规,明确学生学习、生活、礼仪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如《一日常规》等。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是明理教育,如集中学习、分组讨论、知识竞赛、笔试抢答等等。其次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景,宣传规范,动之以情,使学生从内心里自觉地去接受。再次要促行,要发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制约作用,就要经常开展检查、考核、评比等活动,深入学生,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对学生中产生的不良行为,要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时矫正,使之落到实处。
三是榜样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榜样,以榜样引路,弘扬文明新风,遏制不良行为,是开展养成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工作态度甚至言行举止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教师的形象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只有为人师表,教育才有力量,才有说服力。“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正是这个道理。第二,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把优秀学生作为典范,在全校或全班进行宣传,这样的榜样具体、生动、实在,更富有激励性和教育性。第三,借助社会上榜样的力量,激励和教育青少年学生。运用这些榜样,结合养成教育,让学生对照找出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四是校风熏陶。养成教育应立足校园文明建设,注重发挥校风的熏陶作用。笔者认为,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创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重视校舍管理,加强绿化建设,讲究卫生保洁,开展和谐教育,师生间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狠抓校园规范,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建立德育工程管理机制,使学生言行举止、学习、生活都有集体的行为准则。第三,注意构建校园文化。学校要结合实际,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典型,弘扬文明风尚。如在校园中开展“校园之声”广播、推广普通话、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活动、举办校艺术节等,无不体现了健康、活跃、高雅的校园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良好的校风,熏陶和感染着一届又一届学生。
当代中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有强烈的上进心,敢于参与竞争,乐于接受新事物。虽然他们自制力差,缺乏脚踏实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可塑性强。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学校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应该多注重方法,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养成教育不断深入持久,从而培养更多有健全人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安徽淮北石台矿中学)
一、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是提高各种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强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的出发点与归宿。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青少年德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
二、 新时期养成教育的新的内涵与外延
养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养成教育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其教育。广义的养成教育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技能的教育。养成教育不仅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个性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指导。
新时期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青少年学生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因此,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必须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各地和各校的实际情况,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三、 养成教育在当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 从当前中小学的实际来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文明、学习、生活、劳动、遵纪、卫生等习惯的状况,令人堪忧。不少“小皇帝”、“小公主”像掌上明珠,在家受宠,为所欲为,渐渐养成任性、散漫、不拘小节等习惯,有的出口骂人,污言秽语;有的路见师长,不理不睬,缺乏应有的礼貌;有的躲避劳动,随地吐痰或在教室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乱踢乱蹭脚印;有的不求上进,视校纪校规为儿戏等等。这些事看起来小,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造成人格缺陷,影响其良好品格的形成。
2. 从贯彻教育方针来看。养成教育包含德、智、体诸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观念、思想面貌、道德品质等方面。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其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而道德行为又是和道德习惯紧密相连的。在各种行为习惯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将产生深远影响。那么,学习习惯包括那些内容呢?笔者认为人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专心听讲,善于思考的习惯;广泛阅读善于总结的习惯;勤于自学,善于创新的习惯等等。身心素质所包含内容是使学生养成健体的习惯、卫生习惯及适应环境、战胜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对个人的成功、成才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 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看。中小学生在其年龄阶段是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导恶则恶,导善则善。如能重视和加强养成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特殊意义。
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养成教育。
四、 抓好养成教育的几种方法
一是讲清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习惯具有方向性,有好习惯和坏习惯两个方向。如“人走熄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早锻炼”、“睡觉前过电影”、“上公共汽车让座”等都是习惯。作为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
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判断好坏习惯的标准是什么?不同习惯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给予引导,讲清道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千万不能把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简单化,认为养成教育就是提出要求和执行要求,这就会忽略了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性。
二是规范约束。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和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纪班规,明确学生学习、生活、礼仪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如《一日常规》等。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是明理教育,如集中学习、分组讨论、知识竞赛、笔试抢答等等。其次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景,宣传规范,动之以情,使学生从内心里自觉地去接受。再次要促行,要发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制约作用,就要经常开展检查、考核、评比等活动,深入学生,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对学生中产生的不良行为,要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时矫正,使之落到实处。
三是榜样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榜样,以榜样引路,弘扬文明新风,遏制不良行为,是开展养成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工作态度甚至言行举止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教师的形象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只有为人师表,教育才有力量,才有说服力。“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正是这个道理。第二,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把优秀学生作为典范,在全校或全班进行宣传,这样的榜样具体、生动、实在,更富有激励性和教育性。第三,借助社会上榜样的力量,激励和教育青少年学生。运用这些榜样,结合养成教育,让学生对照找出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四是校风熏陶。养成教育应立足校园文明建设,注重发挥校风的熏陶作用。笔者认为,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创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重视校舍管理,加强绿化建设,讲究卫生保洁,开展和谐教育,师生间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狠抓校园规范,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建立德育工程管理机制,使学生言行举止、学习、生活都有集体的行为准则。第三,注意构建校园文化。学校要结合实际,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典型,弘扬文明风尚。如在校园中开展“校园之声”广播、推广普通话、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活动、举办校艺术节等,无不体现了健康、活跃、高雅的校园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良好的校风,熏陶和感染着一届又一届学生。
当代中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有强烈的上进心,敢于参与竞争,乐于接受新事物。虽然他们自制力差,缺乏脚踏实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可塑性强。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学校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应该多注重方法,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养成教育不断深入持久,从而培养更多有健全人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安徽淮北石台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