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过去读书人的理想境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ey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让过去留存,让我们今人能够感念过去。江南水乡的我,加上多年读书的氤氲,对过去知书达理的读书人,我更欣赏和追念。喜欢他们那种追求自然、崇尚自由、洒脱本真的家国情怀。
  我喜欢那些读书人,热爱自然、志向高远的人,一如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着山间的变化,朝有林霏开,暮有云霞归;春有野芳发而幽香,夏有佳木秀繁,秋有水落石出,冬有白雪满枝。欧阳修把对山水的喜爱寄情于美酒中,一边享受着美酒,一边欣赏着美景。更重要的是,这位先生在独乐之时,仍不忘与民同乐,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我喜欢那些读书人,闲适、洒脱、活出自我的人。一如陶渊明,可以敞开胸怀与好友畅饮,所谓的“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必退,曾不吝情去留”;也可以留恋于田居生活,种种花草,体会农民生活。他可以与大自然亲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更没有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世俗的羁绊,留有心间的只是平静和怡然自得,若不然,又何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境界。这位先生“少无适韵,性本爱丘山”,不为五斗米折腰,從来都保持内心的自我,拥有一颗淡泊名利而又热爱自然的心灵。
  我喜欢那些读书人,更是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们对苍生社稷的忧怜;“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们对黎民庶子的庇护;“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他们对国家忠诚的誓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家国情怀的最好注解。
  如果时间真能穿越与回转,我一定会穿过岁月之河,与那些我爱慕的读书人,席地而坐,纵横捭阖,做一个昂扬向上的知识分子。
  黄煜尉,浙江绍兴鲁迅中学学生。
其他文献
依理而论,语文课本应该是学者编纂的,需经过多层把关,至少由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方面的语言文字学家或学者进行把关,不应该出现错误,孰料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舛误甚多。兹举古诗文数例注釋错误,与大家商榷。  兹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科书中的问题举例分析如下,与大家共鉴:  一、注音错误  1.必修一《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名而行无过矣。”其中“参省”在注解中释为“检验反省”,真可
期刊
据史书记载,楚霸王项羽年少时对待学习用心不一,学书识字不多久就没兴趣了,想去学剑术,练剑时间不长又腻了,又欲学兵法。其叔父项梁对此大为恼火,然而项羽却是“壮志凌云”,回答起来
从理论上来说,学生什么时候需要教师去指导,可以由“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确定.从实际操作的时机上来说,“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实际应用,必须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观来
【摘要】本文从人文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物质条件建设三方面阐述了高校管理工作创新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巨大意义和作用,以及作者对高校管理创新的具体做法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管理 创新 人文环境建设 制度建设 物质条件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051-01    当今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李渔是一个多面手,他在戏曲理论、戏曲、小说、史论、诗词散文、生活艺术、园林艺术等多方面都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色彩. 笠翁好友许茗车曾说:“若以词曲知笠翁,即不知笠翁
期刊
59岁的周翠兰平时以走街串户卖豆饼为生,2011年11月6日早展,她在推自行车卖豆饼途中,捡到1700元现金。在几经周折找到失主周继伟后,让她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周继伟坚称丢的是820
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是最受教师欢迎的校本教研形式,也是对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教研形式,是当前校本教研最推崇的方式.那么,如何使课例研究成为学校常态化的校
20世纪90年代至今,课改实践二十多年,阅读教学主要经历了几场理念的革新。  首先,小学阅读教学重提“双基”,重视“语言文字训练”,课堂教学出现“为训练而训练”的现象。跨入新世纪,语文课程明确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被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这种理念,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编排,将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隐性化,教师教学以“内容分析”为主,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课堂教学又出现了得意而不得
期刊
请回归“课”的本原  我们在教室读书学习,听老师讲课,上讲台演排,为什么偏偏叫“上课”而不叫其他什么呢?我揣摩所谓“课”,即“课农桑”之“课”,“督促”“劝勉”之意。从“课”的这个意义上我们就能体会到,学生是课堂上从事“农桑”的主动者,老师不是“我说了算”的主宰者,而就是督促、劝勉学生从事“农桑”的引导者,组织者,调度者。  从这个意义出发,老师备课的着眼点除了“把教材弄懂后,要思考我打算讲什么”
期刊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文化瑰宝。“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国学文化经典,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民族智慧,弘扬民族精神,造就具有中华气韵、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当代学子,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应该把国学经典巧妙地融入到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与国学经典零距离对话,既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体味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更可让学生从学生时代就奠定良好的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