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异国游学是另类“拼爹”
文/张玉胜 河南读者
日前,贵阳一私立小学打算组织学生到国外游学。通知一出,家长们分成两个“阵营”:一方认为,海外游学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就是“游而不学”;另一方则认为可以开阔眼界、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4月17日《贵阳晚报》)
说起家长对小学生异国游学的争议,所谓两个“阵营”的对立应该与异国游学本身的兴起相伴而生。尽管有人可以“小学组织出国,元芳怎么看”而百般求解,但有一点却是不能逾越的坎,那就是“游学”需要钱,没有真金白银作支撑的“怎么看”,最终都不过是“白看”、“干看”。对于尚属消费者的小学生而言,底气无疑只能来自于“拼爹”。
按理说,异国游学缘自组织方和参与者的两厢情愿,交钱成交无钱拉倒乃天经地义的游戏规则。但一个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却是由“游学热”可能带来的攀比风。家长基于对自身颜面的考量及对孩子艳羡与哭闹的怜悯,异国游学势必会遁入不计成本、盲目跟风的非理智怪圈。成功出游的孩子会不会因为生活在富有家庭而沾沾自喜、趾高气扬,因为家庭条件无缘游学的孩子,其自尊心会不会受到伤害,甚至产生埋怨和矮化父母的逆反心态,值得学校和家长关注与反思。事实上,在“拼爹”盛行的当下,家庭背景的阴影始终是孩子成长绕不开的因素,拼爹”博弈无处不在。而导致拼爹不休的畸形认知,便是植根于诸多家长心目中的那个“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减负从“周末作业”开始
文/罗日荣 广东读者
每到周末,老师们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周末作业,从语数英到数理化,似乎一科也不能少,老师希望学生能抓紧一分一秒,在家好好学习,希望能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然而学生的周末作业完成得怎么样呢?周末作业到底提高了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周末作业到底塑造了孩子什么样的性格品质?作为老师是否有这方面的思考呢?
既然是一种负担,如何减轻这个负担呢?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当他忘记了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留下来的就是最真的教育。”那么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些什么?我想留下就是良好的品质,正确的做事的方式方法,良好的习惯等等。周末作业诱导了学生应付交差的习惯的形成,这样的毒瘤,我们的教育怎么能容忍促其长成。因此周末作业能否做到少而精呢?周末作业必须与孩子的能力相适应,这样他们才能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能独立地完成周末作业。笔者甚至认为有必要取消周末作业,学生即使不做周末作业,和那些整天被周末作业折腾的孩子相比,他们获得的知识一点也不少。
一些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完成周末作业,习惯全程陪做,当孩子一有问题,往往第一时间习惯向家长求助。为了促使孩子及时完成周末作业,一些家长因此而喋喋不休,为孩子的周末作業而操心,慢慢地,家长就无法摆脱周末作业的束缚。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养成了孩子依赖的性格,养成了孩子不能独立思考的习惯。
对学生进行强捐图个啥
文/邓闽军 上海读者
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这是近日在丰台区南四环某幼儿园门口发生的一幕。而在丰台区另一所初中,老师拿本登记学生捐款数,很多学生跟风捐款超百元。多位家长表示,这些募捐变了味儿,觉得学校和老师强制孩子多捐款。对此,其中一所初中校长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学校并没有强捐,可能是个别老师的素质问题,“度上掌握不好”。(4月25日《新京报》)
在很多地方,捐款人和数量大都喜欢用红纸进行张榜公示。这样做的好处的确是在鼓励爱心之举,但无形中也给一些人带来压力,捐的少面子上过不去,跟风捐款又有可能条件有限。所以,既要保持客观的心态去看待这种张榜公示,又要合理地使用这种方式。捐款,原本就不为名利。为名利从而形成攀比,会使捐款变味,也会使人从内心对捐款这种事情带有一定的看法和抵触情绪。就拿学校来说,鼓励学生献爱心,其实有很多的方式。筹集善款,原本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更何况,对于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爱心意识,并非只有捐款的方式。
有的学校把对学生进行强捐的问题归结于个别老师的素质,明显在回避责任。个别老师的素质可能存在问题,但是,学校并不能说就没有责任,所谓的“度上掌握不好”其实就是教育思维问题,动员学生捐款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把握不好其实就是教育理念和方式存在问题。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其实根源还在于合理的方式教育人,不合理的方式就有可能在误导人。
文/张玉胜 河南读者
日前,贵阳一私立小学打算组织学生到国外游学。通知一出,家长们分成两个“阵营”:一方认为,海外游学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就是“游而不学”;另一方则认为可以开阔眼界、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4月17日《贵阳晚报》)
说起家长对小学生异国游学的争议,所谓两个“阵营”的对立应该与异国游学本身的兴起相伴而生。尽管有人可以“小学组织出国,元芳怎么看”而百般求解,但有一点却是不能逾越的坎,那就是“游学”需要钱,没有真金白银作支撑的“怎么看”,最终都不过是“白看”、“干看”。对于尚属消费者的小学生而言,底气无疑只能来自于“拼爹”。
按理说,异国游学缘自组织方和参与者的两厢情愿,交钱成交无钱拉倒乃天经地义的游戏规则。但一个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却是由“游学热”可能带来的攀比风。家长基于对自身颜面的考量及对孩子艳羡与哭闹的怜悯,异国游学势必会遁入不计成本、盲目跟风的非理智怪圈。成功出游的孩子会不会因为生活在富有家庭而沾沾自喜、趾高气扬,因为家庭条件无缘游学的孩子,其自尊心会不会受到伤害,甚至产生埋怨和矮化父母的逆反心态,值得学校和家长关注与反思。事实上,在“拼爹”盛行的当下,家庭背景的阴影始终是孩子成长绕不开的因素,拼爹”博弈无处不在。而导致拼爹不休的畸形认知,便是植根于诸多家长心目中的那个“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减负从“周末作业”开始
文/罗日荣 广东读者
每到周末,老师们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周末作业,从语数英到数理化,似乎一科也不能少,老师希望学生能抓紧一分一秒,在家好好学习,希望能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然而学生的周末作业完成得怎么样呢?周末作业到底提高了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周末作业到底塑造了孩子什么样的性格品质?作为老师是否有这方面的思考呢?
既然是一种负担,如何减轻这个负担呢?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当他忘记了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留下来的就是最真的教育。”那么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些什么?我想留下就是良好的品质,正确的做事的方式方法,良好的习惯等等。周末作业诱导了学生应付交差的习惯的形成,这样的毒瘤,我们的教育怎么能容忍促其长成。因此周末作业能否做到少而精呢?周末作业必须与孩子的能力相适应,这样他们才能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能独立地完成周末作业。笔者甚至认为有必要取消周末作业,学生即使不做周末作业,和那些整天被周末作业折腾的孩子相比,他们获得的知识一点也不少。
一些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完成周末作业,习惯全程陪做,当孩子一有问题,往往第一时间习惯向家长求助。为了促使孩子及时完成周末作业,一些家长因此而喋喋不休,为孩子的周末作業而操心,慢慢地,家长就无法摆脱周末作业的束缚。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养成了孩子依赖的性格,养成了孩子不能独立思考的习惯。
对学生进行强捐图个啥
文/邓闽军 上海读者
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这是近日在丰台区南四环某幼儿园门口发生的一幕。而在丰台区另一所初中,老师拿本登记学生捐款数,很多学生跟风捐款超百元。多位家长表示,这些募捐变了味儿,觉得学校和老师强制孩子多捐款。对此,其中一所初中校长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学校并没有强捐,可能是个别老师的素质问题,“度上掌握不好”。(4月25日《新京报》)
在很多地方,捐款人和数量大都喜欢用红纸进行张榜公示。这样做的好处的确是在鼓励爱心之举,但无形中也给一些人带来压力,捐的少面子上过不去,跟风捐款又有可能条件有限。所以,既要保持客观的心态去看待这种张榜公示,又要合理地使用这种方式。捐款,原本就不为名利。为名利从而形成攀比,会使捐款变味,也会使人从内心对捐款这种事情带有一定的看法和抵触情绪。就拿学校来说,鼓励学生献爱心,其实有很多的方式。筹集善款,原本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更何况,对于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爱心意识,并非只有捐款的方式。
有的学校把对学生进行强捐的问题归结于个别老师的素质,明显在回避责任。个别老师的素质可能存在问题,但是,学校并不能说就没有责任,所谓的“度上掌握不好”其实就是教育思维问题,动员学生捐款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把握不好其实就是教育理念和方式存在问题。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其实根源还在于合理的方式教育人,不合理的方式就有可能在误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