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尤其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材施教,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用科学的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创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新局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精彩的课堂导入
开始上课阶段是教学的“黄金位置”,此处存在着“首因效应”,其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引言中巧设悬念,制造期待情境,可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诱惑力,从而牵引学生的思绪,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很快进入学的状态。所以,好的课堂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可以说课堂导入是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启动和准备,精彩的课堂导入会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进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节教学时,我先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接着又问:“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由此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课堂导入的设计要生动、有趣、新颖,富有启发性,符合实际。例如:在进行“蘑菇”一节教学时,我说出一个谜语:“雷雨过,彩虹舞,森林里喜事多,钻出一群胖娃娃,打着小伞路边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蘑菇的认识和困惑,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高度集中注意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巧用启发引导
叶圣陶说过:“教师当然需要,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所以教师要废除“满堂灌”,提倡启发式。但启发式并非提问式,设疑、激疑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进行“种子的成分”一节教学时,我一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一边设疑、点拔: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边探究边把结果报告给我。就在学生沉浸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时,我再启发他们去寻找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学生自觉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直至得出种子的有关化学成分。
三、重视直观教学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活体,其教材内容的显著特点是高度的直观性,任何有经验的教师都不会放弃这一优越于其他学科的得天独厚条件。那么怎样利用好这一优势条件,使它服务于生物教学呢?这就要求生物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采集标本,自制教具和加强实验以外,还要想办法提高直观教学和效果。例如:尽量创造条件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成探究实验,以实验组织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思维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方向转化、发展。实验中,教师应精心设疑,巧妙引导,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活动中愉快地获得知识,并培养能力。另外,利用实物或各种媒体的直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潜心设计,艺术安排,致力激发兴趣,催化思维。例如,在进行“花的结构和花序”一节教学时,我课前让学生准备桃花、杨树花、柳树花等各种不同的花,课上边讲边探究。结果,学生的兴致很高,大家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比教师拿着花的模型讲效果要好得多。
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追求理论联系实际。《生物》是一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学生是社会上积极性比较高的一员,他们热爱、关心生活,关心自己生存的环境。因此,学习“植物种子的结构”后,我会问学生我们平时吃的豆芽主要是种子的哪一部位,并教学生如何利用黄豆或绿豆来发豆芽。学习“呼吸作用”后,我向学生介绍了如何利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来保存蔬菜水果。学习“条件反射”时,我让学生想想怎样让自家的狗更听话。诸如此类的问题,将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处处有生物”的真情实感,学生了解到《生物》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增强了学习《生物》的兴趣,渗透了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意识。
五、恰当的结课
古人写文章讲究设计一个坚强有力、发人深思的结尾,并形象地称作“豹尾”。现在流行让学生自己总结来结束一堂课,如“这节课我学到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有……的收获”等。我们不能每次都这样,要看情况而定。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思;或含蓄深远、回味无穷;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通过发人深思的结课语言,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教学进入启发思维激情的意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或课堂临时出现的变化灵活选用、机智应变;更应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创新,创造出各种有效的结课形式,而不可拘于形式、死板单调,或画蛇添足,影响效果。如讲完“花的结构”后可以这样结尾:一朵美丽的桃花,不知什么时候凋谢了,它又是如何发育成长为又大又甜的桃子的呢?下一节课看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为了弄清楚问题,会迫不及待地去提前预习。这样就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又如在讲完“血液循环”后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同学手指受伤了,医生建议给他输消炎药以防感染,消炎药从手臂静脉进入要经过哪些途径才能到达伤口处呢?让学生带着这一有趣的问题下课,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
总之,课堂教学就好比是一门很深的综合性艺术,时代召唤着我们,要用不懈的努力去掌握、探索、创造教学艺术,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的特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就能让学生有兴趣也有信心学好《生物》,就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用科学的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创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新局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精彩的课堂导入
开始上课阶段是教学的“黄金位置”,此处存在着“首因效应”,其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引言中巧设悬念,制造期待情境,可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诱惑力,从而牵引学生的思绪,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很快进入学的状态。所以,好的课堂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可以说课堂导入是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启动和准备,精彩的课堂导入会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进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节教学时,我先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接着又问:“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由此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课堂导入的设计要生动、有趣、新颖,富有启发性,符合实际。例如:在进行“蘑菇”一节教学时,我说出一个谜语:“雷雨过,彩虹舞,森林里喜事多,钻出一群胖娃娃,打着小伞路边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蘑菇的认识和困惑,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高度集中注意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巧用启发引导
叶圣陶说过:“教师当然需要,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所以教师要废除“满堂灌”,提倡启发式。但启发式并非提问式,设疑、激疑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进行“种子的成分”一节教学时,我一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一边设疑、点拔: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边探究边把结果报告给我。就在学生沉浸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时,我再启发他们去寻找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学生自觉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直至得出种子的有关化学成分。
三、重视直观教学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活体,其教材内容的显著特点是高度的直观性,任何有经验的教师都不会放弃这一优越于其他学科的得天独厚条件。那么怎样利用好这一优势条件,使它服务于生物教学呢?这就要求生物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采集标本,自制教具和加强实验以外,还要想办法提高直观教学和效果。例如:尽量创造条件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成探究实验,以实验组织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思维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方向转化、发展。实验中,教师应精心设疑,巧妙引导,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活动中愉快地获得知识,并培养能力。另外,利用实物或各种媒体的直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潜心设计,艺术安排,致力激发兴趣,催化思维。例如,在进行“花的结构和花序”一节教学时,我课前让学生准备桃花、杨树花、柳树花等各种不同的花,课上边讲边探究。结果,学生的兴致很高,大家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比教师拿着花的模型讲效果要好得多。
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追求理论联系实际。《生物》是一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学生是社会上积极性比较高的一员,他们热爱、关心生活,关心自己生存的环境。因此,学习“植物种子的结构”后,我会问学生我们平时吃的豆芽主要是种子的哪一部位,并教学生如何利用黄豆或绿豆来发豆芽。学习“呼吸作用”后,我向学生介绍了如何利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来保存蔬菜水果。学习“条件反射”时,我让学生想想怎样让自家的狗更听话。诸如此类的问题,将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处处有生物”的真情实感,学生了解到《生物》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增强了学习《生物》的兴趣,渗透了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意识。
五、恰当的结课
古人写文章讲究设计一个坚强有力、发人深思的结尾,并形象地称作“豹尾”。现在流行让学生自己总结来结束一堂课,如“这节课我学到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有……的收获”等。我们不能每次都这样,要看情况而定。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思;或含蓄深远、回味无穷;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通过发人深思的结课语言,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教学进入启发思维激情的意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或课堂临时出现的变化灵活选用、机智应变;更应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创新,创造出各种有效的结课形式,而不可拘于形式、死板单调,或画蛇添足,影响效果。如讲完“花的结构”后可以这样结尾:一朵美丽的桃花,不知什么时候凋谢了,它又是如何发育成长为又大又甜的桃子的呢?下一节课看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为了弄清楚问题,会迫不及待地去提前预习。这样就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又如在讲完“血液循环”后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同学手指受伤了,医生建议给他输消炎药以防感染,消炎药从手臂静脉进入要经过哪些途径才能到达伤口处呢?让学生带着这一有趣的问题下课,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
总之,课堂教学就好比是一门很深的综合性艺术,时代召唤着我们,要用不懈的努力去掌握、探索、创造教学艺术,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的特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就能让学生有兴趣也有信心学好《生物》,就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