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我们总是想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语言素材,尽可能多地对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语言训练(这里绝不反对必要的语言积累和训练),忘记了语言在学生头脑中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想的语文课堂要“教活”语言,教“活语言”,从而开掘学生的语言天赋,激活他们的语言悟性。
任何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和意义有实际联系的某些情景的经验,才能真正掌握那些经验相对应的语言,才能从语言中得到感同身受的体验。因此我所谓的“活语言”,是指能在学生心中唤起真切的体验和联想,能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的语言。其实在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年轻的、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在教学时最易犯的毛病,就是以为自己的講解学生都能听懂,以为学生对那些在成人看来很浅显的语言都能领悟,他们经常把自己的经验当成学生的经验。当然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有多少,到底哪些语言会在学生心中生长起来,但我们应该牢牢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并非语文课堂上的所有语言对学生都是都有意义的,只有那些能唤起学生切身体验的语言才可能在他们心中活下来。
某一个词语对学生甲可能是“死语言”,对学生乙可能就是“活语言”,表面上看是两个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同,实际上这还和学生在学习中的悟性有关。杨再隋教授认为,要养成学生的悟性有三条途径。一靠平时积累。积累多,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多,就可能因为某事物的触发,使暂时神经联系突然接通而有所悟。二靠活动与交往。活动是思维的动力,人在活动和交往中,思维会不断地被激活,放飞想象,突发灵感。三靠人文氛围。悟性既是一种智慧形态,也是一种人文形态,儿童只有在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中,才可能开掘创新的潜质,释放潜在的能量。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一是让学生走向丰富的文学世界而不只是走向狭窄的语言积累。“语言、文字、文章不是仅作为各自的个体而存在的,而是作为内容(思想、艺术)的象征而存在的”(小原国芳语)。要让他们多读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文学读物,优秀的文学读物不仅能使学生从中学习观察、表达的方法,文学的熏陶还能使学生的心灵日趋细腻,使之体验到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或感受不深的人、事、物,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二是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要让学生懂得一切活的语言、美的语言最终都来自于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
理想的语文课堂,要努力启发学生去还原语言的真实面目。例如课文《小露珠》的第一节中写道:“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小露珠爬呀,滚哪,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等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儿那么大了。”这段话的每个词语看上去都很普通,但特级教师王美卿却教得很不普通。她在教学时取出了一个白色的气球,然后往气球内慢慢地打气,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气球的变化。学生发现随着气球越来越大,气球的表面也变得越来越亮。原来王老师是在还原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这两个词语背后的真相,“越来越亮”原来是“越来越大”的结果。看过这个小实验的学生一定比其他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可见,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真相的还原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还原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推敲让学生感悟文字的真意,让更多、更真实的语言在学生心中活起来,从而让他们的语言天赋得以更快地开掘。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熟市东南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树立“活语言”的意识
任何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和意义有实际联系的某些情景的经验,才能真正掌握那些经验相对应的语言,才能从语言中得到感同身受的体验。因此我所谓的“活语言”,是指能在学生心中唤起真切的体验和联想,能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的语言。其实在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年轻的、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在教学时最易犯的毛病,就是以为自己的講解学生都能听懂,以为学生对那些在成人看来很浅显的语言都能领悟,他们经常把自己的经验当成学生的经验。当然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有多少,到底哪些语言会在学生心中生长起来,但我们应该牢牢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并非语文课堂上的所有语言对学生都是都有意义的,只有那些能唤起学生切身体验的语言才可能在他们心中活下来。
二、肥沃“活语言”的土壤
某一个词语对学生甲可能是“死语言”,对学生乙可能就是“活语言”,表面上看是两个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同,实际上这还和学生在学习中的悟性有关。杨再隋教授认为,要养成学生的悟性有三条途径。一靠平时积累。积累多,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多,就可能因为某事物的触发,使暂时神经联系突然接通而有所悟。二靠活动与交往。活动是思维的动力,人在活动和交往中,思维会不断地被激活,放飞想象,突发灵感。三靠人文氛围。悟性既是一种智慧形态,也是一种人文形态,儿童只有在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中,才可能开掘创新的潜质,释放潜在的能量。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一是让学生走向丰富的文学世界而不只是走向狭窄的语言积累。“语言、文字、文章不是仅作为各自的个体而存在的,而是作为内容(思想、艺术)的象征而存在的”(小原国芳语)。要让他们多读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文学读物,优秀的文学读物不仅能使学生从中学习观察、表达的方法,文学的熏陶还能使学生的心灵日趋细腻,使之体验到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或感受不深的人、事、物,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二是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要让学生懂得一切活的语言、美的语言最终都来自于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
三、还原“活语言”的真相
理想的语文课堂,要努力启发学生去还原语言的真实面目。例如课文《小露珠》的第一节中写道:“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小露珠爬呀,滚哪,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等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儿那么大了。”这段话的每个词语看上去都很普通,但特级教师王美卿却教得很不普通。她在教学时取出了一个白色的气球,然后往气球内慢慢地打气,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气球的变化。学生发现随着气球越来越大,气球的表面也变得越来越亮。原来王老师是在还原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这两个词语背后的真相,“越来越亮”原来是“越来越大”的结果。看过这个小实验的学生一定比其他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可见,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真相的还原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还原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推敲让学生感悟文字的真意,让更多、更真实的语言在学生心中活起来,从而让他们的语言天赋得以更快地开掘。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熟市东南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