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香樟在河南省多个城市有栽培,通过对洛阳、新乡、商丘、驻马店、许昌等多个城市香樟栽培现状的调查,发现个别植株出现黄化现象,影响绿化效果,造成损失。本文主要对香樟黄化病的发病原因、规律,以及防治措施进行探索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香樟黄化病;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研究探析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香樟为亚热带常绿树种,树势高大,树冠广展,浓荫遍地,气势雄伟,常作绿荫树、行道树,或栽植于庭园等,并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是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河南省属于亚热带与暖热带交汇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类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降水资源丰富,适宜香樟生长。1993年,河南开始引进栽培,经过一系列的引种驯化,香樟已适应多个城市的环境,并广泛应用于行道树、公园、广场、游园、单位庭院、居住区等城市绿化。调查发现,从2009年开始,在省内多个城市部分香樟出现叶片发黄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香樟的生长和观赏价值。
1 香樟黄化病的发病症状及病原
香樟黄化病又称缺绿病,属生理性病害,是土壤中钙离子含量太高而引起的。土壤和水质呈碱性,香樟容易得黄化病。发病初期,枝梢新叶的脉间失绿黄化,但叶脉尤其主脉仍然保持绿化,黄绿相间现象十分明显。随着黄化程度的加重,叶片由绿变黄、变薄,叶面有乳白色斑点,叶脉也失去绿意,呈极淡的绿色,相继全叶发白,叶片局部坏死,叶缘焦枯,叶片凋落。严重时,则枝梢枯顶,以至整株死亡。黄化病开始多发生在香樟顶端,新叶比老叶严重,冬、春季比夏季严重。
2 发病规律
香樟黄化病主要与气候和土壤,以及栽植时的土球是否完好有直接的关系。其发病规律为: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叶片大小正常,叶色呈黄绿色,然后新叶叶片呈黄色,新叶开始变小,叶片尖端部分出现枯焦状。到发病中期,新叶抽出比正常的树要晚,叶片呈黄白色,叶片进一步萎缩,叶片数量减少。到发病后期,部分枝条开始枯死,直到最后,新叶便不能抽出,整株枯死。香樟栽植地不同,病症发展也不完全相同,通常从发病到最后枯死约3a左右。经观察,有个别病株表现为急性发病,在2a内发病便死亡;也有个别香樟病株症状表现较缓慢,从发黄到表现严重症状需要4~5a时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曾有许多科研机构对“香樟黄化病的发病原因”进行过专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香樟树黄化病是典型的生理性病害,土壤中缺少有效铁(二价铁)是造成香樟黄化病的直接因素;根际土壤碱性等条件影响土壤中铁的有效性,是造成香樟黄化病的间接因素。夏季城市的积水,浸泡,路面周围的水含碱性较大,也是导致失绿的重要诱因。通过对不同失绿黄化香樟根际和根际周围土壤的营养元素进行分析,不同黄化程度根际土中的氮、磷、钾3种大量元素随失绿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因此,根际土壤中的高磷是诱导失绿黄化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香樟根部土壤的pH值偏高、HC03-浓度偏大,也是引起香樟黄化病的最直接原因。而在自然条件下,洛阳地区的土壤pH范围在6.7~7.5,市区的土壤则由于受建筑或其他杂质的污染,发生黄化病的香樟生长地段的pH范围在7.5~8.5,表现为碱性反应。因此,土壤中的铁不能正常地被香樟吸收利用,致使叶片出现缺铁现象而表现为黄化症状。
通过对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铁表现为有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中有效铁元素含量低是缺铁黄化关键原因之一。在调查中也发现,香樟中度黄化的土壤中铁含量低于黄化严重的,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香樟在轻度缺铁时发生反应使根系大量吸收铁而使土壤中铁含量降低,而严重黄化的树势衰弱,根系的发育受到影响,吸收能力减弱,因此土壤中铁的含量升高。在严重黄化时,在矫正香樟缺铁时靠其根系自身吸收来恢复树势是很困难的,但可以采取其他方法来矫治,如改良土壤物理化学环境、增强树势、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增加其植物根系对铁元素的吸收能力。Mn随失绿程度加重,根际和根丛土壤含量均增加,根际中富集明显。有效Zn在根丛土中表现不足,根际中均出现亏缺,随失绿程度加大,亏缺值增大。有效Ca在根际中明显富集,其含量显著高于根丛土,但轻度失绿树根际值和富集度均低于正常的植株。
3 香樟黄化病发病的影响条件
香樟是喜酸性树种,土壤含碱性偏高,造成香樟生理性缺铁,导致出现黄化病。香樟根部排水不畅通、透气性差、土壤板结,造成根系供氧不足,也易引发黄化病。
4 防治措施
4.1 改良土壤,预防为主
预防措施以调土为主,适当补充有效铁。对于新植香樟的土壤环境进行分析,当土壤环境有利于黄化发生的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施用黄克1号,每年施用3次,分别在春梢、夏梢、秋梢展叶开始前1周左右时间。要停止冬季树干涂白,防止碱性涂白剂造成根际土壤进一步碱化。对栽植地土壤进行改良,特别是城市道路两侧的土壤,石灰土层较厚,柏油及石块较多的栽植地,将垃圾杂物清理干净,更应换土,土壤更换深度不小于1.5m。
4.2 营养调节
对刚发病的香樟树,表现程度较轻的香樟黄化病,可施香樟黄化病专用肥(磷酸二氢钾、硫酸铵、硫酸钾、过磷酸钙、磷酸铵、尿素)或用硫酸亚铁代替使用,每2个月施肥1次。
4.3 根部灌施
当发病较重时,可围绕发病植株树干半径1.5m处,根据香樟树冠大小,对土壤钻孔4~6个,在根系周围打孔灌注1:30的硫酸亚铁液(硫酸亚铁15g﹢尿素50g﹢硫酸镁5g﹢水1000g);树干注射硫酸亚铁15g、尿素50g、硫酸镁5g、水1000mL的混合液,
4.4 叶面喷肥
提高叶片铁的含量。叶面喷0.1%~0.2%硫酸亚铁溶液,或500~1000倍的尿素铁或黄腐酸铁、柠檬酸铁等,均有良好的复绿效果。
作者简介:刘冰(1981-),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林业局林业工程师,森防站站长,主要从事林木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工作。
关键词:香樟黄化病;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研究探析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香樟为亚热带常绿树种,树势高大,树冠广展,浓荫遍地,气势雄伟,常作绿荫树、行道树,或栽植于庭园等,并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是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河南省属于亚热带与暖热带交汇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类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降水资源丰富,适宜香樟生长。1993年,河南开始引进栽培,经过一系列的引种驯化,香樟已适应多个城市的环境,并广泛应用于行道树、公园、广场、游园、单位庭院、居住区等城市绿化。调查发现,从2009年开始,在省内多个城市部分香樟出现叶片发黄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香樟的生长和观赏价值。
1 香樟黄化病的发病症状及病原
香樟黄化病又称缺绿病,属生理性病害,是土壤中钙离子含量太高而引起的。土壤和水质呈碱性,香樟容易得黄化病。发病初期,枝梢新叶的脉间失绿黄化,但叶脉尤其主脉仍然保持绿化,黄绿相间现象十分明显。随着黄化程度的加重,叶片由绿变黄、变薄,叶面有乳白色斑点,叶脉也失去绿意,呈极淡的绿色,相继全叶发白,叶片局部坏死,叶缘焦枯,叶片凋落。严重时,则枝梢枯顶,以至整株死亡。黄化病开始多发生在香樟顶端,新叶比老叶严重,冬、春季比夏季严重。
2 发病规律
香樟黄化病主要与气候和土壤,以及栽植时的土球是否完好有直接的关系。其发病规律为: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叶片大小正常,叶色呈黄绿色,然后新叶叶片呈黄色,新叶开始变小,叶片尖端部分出现枯焦状。到发病中期,新叶抽出比正常的树要晚,叶片呈黄白色,叶片进一步萎缩,叶片数量减少。到发病后期,部分枝条开始枯死,直到最后,新叶便不能抽出,整株枯死。香樟栽植地不同,病症发展也不完全相同,通常从发病到最后枯死约3a左右。经观察,有个别病株表现为急性发病,在2a内发病便死亡;也有个别香樟病株症状表现较缓慢,从发黄到表现严重症状需要4~5a时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曾有许多科研机构对“香樟黄化病的发病原因”进行过专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香樟树黄化病是典型的生理性病害,土壤中缺少有效铁(二价铁)是造成香樟黄化病的直接因素;根际土壤碱性等条件影响土壤中铁的有效性,是造成香樟黄化病的间接因素。夏季城市的积水,浸泡,路面周围的水含碱性较大,也是导致失绿的重要诱因。通过对不同失绿黄化香樟根际和根际周围土壤的营养元素进行分析,不同黄化程度根际土中的氮、磷、钾3种大量元素随失绿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因此,根际土壤中的高磷是诱导失绿黄化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香樟根部土壤的pH值偏高、HC03-浓度偏大,也是引起香樟黄化病的最直接原因。而在自然条件下,洛阳地区的土壤pH范围在6.7~7.5,市区的土壤则由于受建筑或其他杂质的污染,发生黄化病的香樟生长地段的pH范围在7.5~8.5,表现为碱性反应。因此,土壤中的铁不能正常地被香樟吸收利用,致使叶片出现缺铁现象而表现为黄化症状。
通过对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铁表现为有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中有效铁元素含量低是缺铁黄化关键原因之一。在调查中也发现,香樟中度黄化的土壤中铁含量低于黄化严重的,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香樟在轻度缺铁时发生反应使根系大量吸收铁而使土壤中铁含量降低,而严重黄化的树势衰弱,根系的发育受到影响,吸收能力减弱,因此土壤中铁的含量升高。在严重黄化时,在矫正香樟缺铁时靠其根系自身吸收来恢复树势是很困难的,但可以采取其他方法来矫治,如改良土壤物理化学环境、增强树势、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增加其植物根系对铁元素的吸收能力。Mn随失绿程度加重,根际和根丛土壤含量均增加,根际中富集明显。有效Zn在根丛土中表现不足,根际中均出现亏缺,随失绿程度加大,亏缺值增大。有效Ca在根际中明显富集,其含量显著高于根丛土,但轻度失绿树根际值和富集度均低于正常的植株。
3 香樟黄化病发病的影响条件
香樟是喜酸性树种,土壤含碱性偏高,造成香樟生理性缺铁,导致出现黄化病。香樟根部排水不畅通、透气性差、土壤板结,造成根系供氧不足,也易引发黄化病。
4 防治措施
4.1 改良土壤,预防为主
预防措施以调土为主,适当补充有效铁。对于新植香樟的土壤环境进行分析,当土壤环境有利于黄化发生的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施用黄克1号,每年施用3次,分别在春梢、夏梢、秋梢展叶开始前1周左右时间。要停止冬季树干涂白,防止碱性涂白剂造成根际土壤进一步碱化。对栽植地土壤进行改良,特别是城市道路两侧的土壤,石灰土层较厚,柏油及石块较多的栽植地,将垃圾杂物清理干净,更应换土,土壤更换深度不小于1.5m。
4.2 营养调节
对刚发病的香樟树,表现程度较轻的香樟黄化病,可施香樟黄化病专用肥(磷酸二氢钾、硫酸铵、硫酸钾、过磷酸钙、磷酸铵、尿素)或用硫酸亚铁代替使用,每2个月施肥1次。
4.3 根部灌施
当发病较重时,可围绕发病植株树干半径1.5m处,根据香樟树冠大小,对土壤钻孔4~6个,在根系周围打孔灌注1:30的硫酸亚铁液(硫酸亚铁15g﹢尿素50g﹢硫酸镁5g﹢水1000g);树干注射硫酸亚铁15g、尿素50g、硫酸镁5g、水1000mL的混合液,
4.4 叶面喷肥
提高叶片铁的含量。叶面喷0.1%~0.2%硫酸亚铁溶液,或500~1000倍的尿素铁或黄腐酸铁、柠檬酸铁等,均有良好的复绿效果。
作者简介:刘冰(1981-),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林业局林业工程师,森防站站长,主要从事林木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