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部分地方、部分学校、部分学科,以强大的行政推动力,大面积地引进外地的学案,借此来实现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而一些教师在应用这些学案的时候,不加选择、不加改造、照搬照抄,存在很大的偏向。这种现象应引起关注。
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由此可见,按过福堂老师的说法,学案是对教学目标的分解,是目标达成的途径,是“道”(教研力)的一种转化,具有具体性的特征,属“术”(教学力)的范畴。
既然是具体的“术”,就更具个性化色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探索多种培养的方式。”这里,“道”的层面只提遵循“规律”这样一个原则,而“术”的层面却有“多种”要求,这便是根据教学操作的多样性和个人倾向性而提出来的。
“术”的个性化,是教学的期待。只有经过个人的再创造,才能避免“橘”變成“枳”的可能,才会有蓬勃的教学生态。否则,教学就会走进死胡同,难以为继。早些年市场上流行的《黄冈兵法》等教辅书,不应否定在早期有其可取之处,甚至可以说,有的训练设计还是高质量的。但后来为什么声名狼藉,以致没了市场,除了受到假冒货的影响,再就是受其难度偏大、面面俱到、超纲走纲的特点的影响,其实它并不适合大部分地区的学生使用,可以说是害了不少学生。
那么,在行政做法成为既定事实的情况下,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引进的学案呢?我们固然可以有选择地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开阔眼界,提高站位,但绝不可迷失自我,一股脑儿地照搬照抄,从而抑制了自己的教学力。应该保持一定程度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思维,对现成学案进行再处理,以增强教与学的适应性和教学指导的个性张力,美术教学更应如此。美术创作的个体独创行为决定了美术学科的“创新性”存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个体参与,才能体现出个体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适应性、创造性、生成性的学案,才能更适合美术的课堂需要。
每个人的创造潜能都是无穷的,挖掘得好,就能撑起一片蓝天,一个世界。而这种创造力,往往是个人与外界互为影响的结果。著名的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论及创造性思维就指出,创造力是“相似思考”与“相异思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应用学案时,多给自己一点相异思考,多给自己一些发挥的空间,那么教学指导就会有靶向,有创意,就会呈现勃勃的教学生态,学生的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感觉到,面对一帮新的面孔,往往他们的一句话,就能带着你脱离之前的学案。在赴鹰潭参加全省优质课比赛中,我执教的《美丽的孔雀》一课,经多方借鉴,百般操练,形成了本课的学案。课堂上,在观察完孔雀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后,我让学生模仿孔雀动作。有的模仿孔雀开屏,有的模仿孔雀展翅。竟还有学生说她会跳孔雀舞,这让我灵光一闪。我先按原计划让学生试着制作孔雀造型,有的用彩泥捏,有的用卡纸拼贴,有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学生们手中的孔雀形态多种多样;至此,我打破预设的程序,邀请那位善舞的同学上来领着大家跳起孔雀舞,我也和孩子们一起舞动。教室里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小高潮。在紧随其后的作品展示和评比环节,我又让领舞的同学头戴孔雀头饰,当孔雀王国的公主,组织大家评比。由于前面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参与,很快选出最佳设计奖、最佳造型奖、最佳色彩奖、最佳合作奖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还能拼凑几句评语!这一环节是对预设学案的超越,让课堂平添亮点,让我体会到跨越他人、跨越自我的快感。
美术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活泼的,一幅画即一个世界,是通往孩子内心深处的桥梁。作为一线美术教师,更应该尊重儿童神奇的想象力,进行一些能引发学生想象的活动,激发孩子们海阔天空地创作。在教学《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中,我发现现成的学案在“大小对比”环节上还有发挥的空间。怎样凸显大的更大,小的更小?我增设了一个情景:如果你来到了大人国会发生什么故事?来到小人国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畅所欲言:“我和朋友们来到大人国,一起分享一个巨型汉堡。”“我们在大人国吃西瓜,有的坐着吃,有的躺着吃。”“我来到小人国,他们在我的头发上玩荡秋千。”“我在大人国喝可乐,还在可乐杯里游泳呢。”……孩子们有诸多的奇思妙想。接下来我提出创作要求:主题突出,构思新颖,构图饱满,色彩和谐。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画笔进行了大胆的表现。展示环节,孩子们非常踊跃,纷纷把自己画中的故事娓娓道来,和大家分享,他们个个自信满满。
一个优质的学案,加一个“善变”的老师,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潜能,才能引领优质教育。我认为,一线老师应该要有这种意识。
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由此可见,按过福堂老师的说法,学案是对教学目标的分解,是目标达成的途径,是“道”(教研力)的一种转化,具有具体性的特征,属“术”(教学力)的范畴。
既然是具体的“术”,就更具个性化色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探索多种培养的方式。”这里,“道”的层面只提遵循“规律”这样一个原则,而“术”的层面却有“多种”要求,这便是根据教学操作的多样性和个人倾向性而提出来的。
“术”的个性化,是教学的期待。只有经过个人的再创造,才能避免“橘”變成“枳”的可能,才会有蓬勃的教学生态。否则,教学就会走进死胡同,难以为继。早些年市场上流行的《黄冈兵法》等教辅书,不应否定在早期有其可取之处,甚至可以说,有的训练设计还是高质量的。但后来为什么声名狼藉,以致没了市场,除了受到假冒货的影响,再就是受其难度偏大、面面俱到、超纲走纲的特点的影响,其实它并不适合大部分地区的学生使用,可以说是害了不少学生。
那么,在行政做法成为既定事实的情况下,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引进的学案呢?我们固然可以有选择地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开阔眼界,提高站位,但绝不可迷失自我,一股脑儿地照搬照抄,从而抑制了自己的教学力。应该保持一定程度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思维,对现成学案进行再处理,以增强教与学的适应性和教学指导的个性张力,美术教学更应如此。美术创作的个体独创行为决定了美术学科的“创新性”存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个体参与,才能体现出个体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适应性、创造性、生成性的学案,才能更适合美术的课堂需要。
每个人的创造潜能都是无穷的,挖掘得好,就能撑起一片蓝天,一个世界。而这种创造力,往往是个人与外界互为影响的结果。著名的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论及创造性思维就指出,创造力是“相似思考”与“相异思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应用学案时,多给自己一点相异思考,多给自己一些发挥的空间,那么教学指导就会有靶向,有创意,就会呈现勃勃的教学生态,学生的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感觉到,面对一帮新的面孔,往往他们的一句话,就能带着你脱离之前的学案。在赴鹰潭参加全省优质课比赛中,我执教的《美丽的孔雀》一课,经多方借鉴,百般操练,形成了本课的学案。课堂上,在观察完孔雀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后,我让学生模仿孔雀动作。有的模仿孔雀开屏,有的模仿孔雀展翅。竟还有学生说她会跳孔雀舞,这让我灵光一闪。我先按原计划让学生试着制作孔雀造型,有的用彩泥捏,有的用卡纸拼贴,有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学生们手中的孔雀形态多种多样;至此,我打破预设的程序,邀请那位善舞的同学上来领着大家跳起孔雀舞,我也和孩子们一起舞动。教室里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小高潮。在紧随其后的作品展示和评比环节,我又让领舞的同学头戴孔雀头饰,当孔雀王国的公主,组织大家评比。由于前面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参与,很快选出最佳设计奖、最佳造型奖、最佳色彩奖、最佳合作奖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还能拼凑几句评语!这一环节是对预设学案的超越,让课堂平添亮点,让我体会到跨越他人、跨越自我的快感。
美术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活泼的,一幅画即一个世界,是通往孩子内心深处的桥梁。作为一线美术教师,更应该尊重儿童神奇的想象力,进行一些能引发学生想象的活动,激发孩子们海阔天空地创作。在教学《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中,我发现现成的学案在“大小对比”环节上还有发挥的空间。怎样凸显大的更大,小的更小?我增设了一个情景:如果你来到了大人国会发生什么故事?来到小人国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畅所欲言:“我和朋友们来到大人国,一起分享一个巨型汉堡。”“我们在大人国吃西瓜,有的坐着吃,有的躺着吃。”“我来到小人国,他们在我的头发上玩荡秋千。”“我在大人国喝可乐,还在可乐杯里游泳呢。”……孩子们有诸多的奇思妙想。接下来我提出创作要求:主题突出,构思新颖,构图饱满,色彩和谐。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画笔进行了大胆的表现。展示环节,孩子们非常踊跃,纷纷把自己画中的故事娓娓道来,和大家分享,他们个个自信满满。
一个优质的学案,加一个“善变”的老师,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潜能,才能引领优质教育。我认为,一线老师应该要有这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