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山区较落后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特别对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应用能力较低的情况。通过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设置适当的问题,调整教学环节。才能在每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围绕着课程目标,逐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 学生 有效性
在新课标实施以来,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已发生很大的改变,不再是单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技能,而是更侧重于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培养。在这几年的山区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不断地在思索和探讨,面对山区较落后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特别对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应用能力较低的情况,如何在每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围绕着课程目标,逐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经过不断地教学研究与反思,本人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可做好以下几点:
1、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或不同的教学对象,使用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会不竟相同。由于,面对的大部学生都是基础较弱,应用能力不足,而教材的教学内容起点也较高;因而,在教学中不可能完全根据现有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因地置宜,合理有机地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对象,选取与之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提高每节信息技术课堂的效果。
2、教学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适当的问题去引导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往往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生活的事物,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往往是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在设置课堂教学问题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例,才能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高学习兴趣。事实证明,设置教学问题越贴近学生生活,起到的作用也越大。
3、课堂效果要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上
课堂效果的好坏往往用于判定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一项指标。好的课堂效果并不一定要课堂气氛是如何的活跃,学生的表现是如何的主动。对信息技术课堂来说,更应是体现在课堂教学是否是有效;那么,如何判定课堂教学有效呢?其实就是看在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理解了多少;每位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效果如何;又有多少学生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有效性,不仅是学生积极、气氛活跃、方式合理,更重要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完成课堂设置的实践任务,体验和掌握任务过程。
那么如何更好的实现这几点呢?
一、降低技术难度
由于,学生基础和能力都不完全符合现有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体验,如果直接按教材要求进行教授和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在一节课,甚至几节课都可能无法较好地学懂、学会及完成。比如教材《信息技术基础》3.2节“文处理和表处理”这一节教学内容中,如果要学生自己按教材要输入相关的文字,那么对于文字输入不熟练的学生,在一节课里,输入文字这环节都无法完成,对后来的相关操作更是做不了了。因此,只有适当的降低技术上难度,才能让学生较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可省略掉文字的输入的环节,就可以预先提供文字材料给学生,避免学生花时间输入,降低操作技术下的难度。让学生有更多时间用对文本的编排和格式修饰等方法和过程的学习上。
二、简化课堂环节
简化课堂环节只是形式上的简化,而不是课堂效果上的简化。在课堂教学过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对课堂中的某些环节在形式上进行适当地简化。例如在情境引入时,就不一定要举多几个例子或用较多的言语进行情境的设置。如果只要一个事例或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达到效果,那么就可以简化课堂情境引入过程,只要达到目的就足够了,而把时间用于新知教学和探究中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展课堂实践体验。
同时在对于一些需要在课堂进行演示操作的环节,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的进行操作演示,做到详细中有着重点。而不要因为怕学生不能完成,把过程复杂,花长时间进行演示讲解,一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和尝试的空间。只有通过亲自的尝试,学生才能体会深刻,学懂、学会。
三、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教”者在开展教学中,不仅要紧紧地围绕“教”的目标进行“教”,更重要的是要让“学”者也紧紧地围绕着“学”的目标进行有效地“学”,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导向,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些什么、学会什么。只有学生有了确定的学习目标,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学”和“学”得主动。同样,作为“教”者,还要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優化教学;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促进教学;围绕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生活,有效教学。教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特点及实际、充分考虑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开展。
以上就是本人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认识,存在不足之处,望各同行给予指正。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 学生 有效性
在新课标实施以来,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已发生很大的改变,不再是单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技能,而是更侧重于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培养。在这几年的山区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不断地在思索和探讨,面对山区较落后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特别对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应用能力较低的情况,如何在每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围绕着课程目标,逐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经过不断地教学研究与反思,本人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可做好以下几点:
1、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或不同的教学对象,使用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会不竟相同。由于,面对的大部学生都是基础较弱,应用能力不足,而教材的教学内容起点也较高;因而,在教学中不可能完全根据现有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因地置宜,合理有机地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对象,选取与之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提高每节信息技术课堂的效果。
2、教学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适当的问题去引导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往往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生活的事物,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往往是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在设置课堂教学问题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例,才能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高学习兴趣。事实证明,设置教学问题越贴近学生生活,起到的作用也越大。
3、课堂效果要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上
课堂效果的好坏往往用于判定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一项指标。好的课堂效果并不一定要课堂气氛是如何的活跃,学生的表现是如何的主动。对信息技术课堂来说,更应是体现在课堂教学是否是有效;那么,如何判定课堂教学有效呢?其实就是看在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理解了多少;每位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效果如何;又有多少学生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有效性,不仅是学生积极、气氛活跃、方式合理,更重要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完成课堂设置的实践任务,体验和掌握任务过程。
那么如何更好的实现这几点呢?
一、降低技术难度
由于,学生基础和能力都不完全符合现有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体验,如果直接按教材要求进行教授和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在一节课,甚至几节课都可能无法较好地学懂、学会及完成。比如教材《信息技术基础》3.2节“文处理和表处理”这一节教学内容中,如果要学生自己按教材要输入相关的文字,那么对于文字输入不熟练的学生,在一节课里,输入文字这环节都无法完成,对后来的相关操作更是做不了了。因此,只有适当的降低技术上难度,才能让学生较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可省略掉文字的输入的环节,就可以预先提供文字材料给学生,避免学生花时间输入,降低操作技术下的难度。让学生有更多时间用对文本的编排和格式修饰等方法和过程的学习上。
二、简化课堂环节
简化课堂环节只是形式上的简化,而不是课堂效果上的简化。在课堂教学过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对课堂中的某些环节在形式上进行适当地简化。例如在情境引入时,就不一定要举多几个例子或用较多的言语进行情境的设置。如果只要一个事例或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达到效果,那么就可以简化课堂情境引入过程,只要达到目的就足够了,而把时间用于新知教学和探究中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展课堂实践体验。
同时在对于一些需要在课堂进行演示操作的环节,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的进行操作演示,做到详细中有着重点。而不要因为怕学生不能完成,把过程复杂,花长时间进行演示讲解,一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和尝试的空间。只有通过亲自的尝试,学生才能体会深刻,学懂、学会。
三、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教”者在开展教学中,不仅要紧紧地围绕“教”的目标进行“教”,更重要的是要让“学”者也紧紧地围绕着“学”的目标进行有效地“学”,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导向,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些什么、学会什么。只有学生有了确定的学习目标,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学”和“学”得主动。同样,作为“教”者,还要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優化教学;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促进教学;围绕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生活,有效教学。教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特点及实际、充分考虑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开展。
以上就是本人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认识,存在不足之处,望各同行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