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班上课怎么了解学情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级各类的课堂教学比赛中,组织者由于考虑到各种因素,通常会要求参赛教师借班上课。这样的情况下,师生初次见面,谁也不了解谁,只知道彼此即将共度45分钟,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可预测的难度。特级教师马骉曾经讲起他在1998年参加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的情形:原来安排是给高一的学生上孙犁的《荷花淀》,结果上课时跑来的却是一群初一的学生(马老师差点被“雷倒”)。这时,执教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几乎为“零”。教师备课本来是以高一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的,所准备的教学内容自然不适合初一学生。所幸,马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舍弃了精心设计的教学要点,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传神的对话”上,最终赢得了“满堂彩”。
  借班上课是一种“非常课”。这里的“非常”是“异乎寻常”、“特殊”的意思。首先,它被迫省略了执教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常规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先引领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然后再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其次,从课堂观察显示的结果看,众多的观摩教师给上课师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有时甚至还会成为师生对话的障碍。一堂真正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必须是在了解学生阅读基础的前提下才能顺利进行,因此这种“非常课”常常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不了解学情。
  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讲,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只有了解了学情,了解了哪些是学生读不懂、读不明、读不好的地方,才能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才能保证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有些借班上课的教师,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学情,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结果公开课就遭遇了“滑铁卢”。同样是借班上课,有些人为什么能成功呢?曾经有人问钱梦龙老师,为什么他上课时学生总能配合得那么默契。钱老师回答说:“因为,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很显然,钱老师把“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即了解学情,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也是他的成功之处。
  面对“非常课”,教师怎样才能迅速了解刚见面的学生的学情呢?下面列举几种比较实用的操作方法。
  1.向学生请教,根据学生的提问调整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之一。在不知学生学习底细的情况下,教师是不太可能正确把握到“教什么”这个问题的,那么,最好先让学生阅读文本,产生问题。然后,教师再从学生的提问质疑中了解学生想要学什么,需要学什么。最后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以配合学生学习。
  马骉老师曾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二中借班上《不称心的强盗》,其基本教学过程如下。
  ⑴自由朗读小说,带问题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然后集体讨论。(10分钟)
  ⑵再读小说,在老师发的白纸上写上最感兴趣或最不明白的问题,写两三个。(10分钟后上交纸条)
  ⑶集体讨论纸条上的问题。(30分钟)
  这三个步骤清晰地反映出,在这堂课上,马老师从关注学生的学情入手,找准了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立足点,根据学生阅读文本后产生的兴奋点来调节和生成教学的具体内容,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得到有效进行。
  2.课前交流,指向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借班上课的教师一般会抓住上课前几分钟和学生互动。方式很多,比如唱歌、猜谜语、对对子等,目的是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铺垫。这种做法说明上课教师对整堂课的流程已经“成竹在胸”,教师只需要把学生引领到那个预先制定好的完美而巧妙的教学框架中就算大功告成了。但是,这种教师完全掌握了学生思维主动权的课能说是一堂真正有效的课吗?显然不能。语文阅读“教什么”的起点是学生的学情,所以,在课前有限的几分钟内,借班上课的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目的应指向了解学生对这一篇具体的课文的学习经验。
  郑桂华老师在上海云岭中学借班上《春》一课,在与学生的课前交流中得知,学生以前学过这篇文章。郑老师认为,既然学过,那就需要检查一下原来的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得怎样。在交流中,郑老师发现学生对文章缺少真切的体验,于是就将教学目标改成了“阅读文学作品”,并分成几个阶段:获得感受——在推敲具体的语句中明晰感受——以获得的感受对照自己的生活体验。也就是说,学生如何接近文本的核心价值,上课流程走向如何,在这些方面,郑老师完全视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定。倘若郑老师在与学生的课前交流中仅仅像一般教师那样去拉近师生关系,而不是去了解学生的学情,恐怕这堂课就会成为重复的无效劳动了。
  3.通过预设问题探明学生的学习经验。借班上课比较难把握的是学生的预习情况,由于所借班级带班教师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学生的预习效果会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借班上课的教师不能把课堂教学直接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有没有预习过课文以及预习时关注了哪些内容,这些就是教师要了解的学情。教师可以预设几个简单的问题,“顺藤摸瓜”探明学生的学习经验。
  通常,“同学们读过课文了吗”这个问题是必须要问的。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大多数(或全部)学生回答“没有”。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发生了,该从哪里着手了解学情呢?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看课文题目。预设的问题是:“从这个题目上,你捕捉到哪些信息?”学生可能会从文章内容的角度猜测,也可能会从文章体裁的角度猜测。教师依据学生的发言,就可以判断出学生哪些地方能学得好,哪些地方可能学不好。接下来,阅读教学的重点就要在学生可能学不好的地方下工夫了。
  第二种,大多数(或全部)学生回答“读过了”。读过课文与读懂课文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教师怎样才能知道学生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呢?这时,预设的问题是:“读了几遍呢?”“请读过一遍的同学谈谈:喜欢读这样的文章吗?为什么?”(尤其要注意学生不喜欢的理由,这往往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请读过两遍的同学谈谈:读第二遍时有什么新的发现?”(学贵有疑,学生的疑惑之处就是读不好的地方)“请读过三遍或以上的同学谈谈:是哪些东西吸引你去再三咀嚼、品味的?”(教师可以从这里发现实施课堂教学最有价值的材料)通过这些预设的问题,教师很轻易就了解了学生的学情。
  这样的预设是为了避免重复教授学生已知的内容,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了解学生的学情,是语文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之一,也是“借班上课”成功的前提之一。了解学生的学情,其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实质是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其关键是深度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其指向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借班上课怎么了解学情”,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王荣生.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2).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如何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促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的发展,我觉得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走进生活,注入鲜活的血液,激荡时代气息    回归生活已成为新课改的一种共识。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社会、学生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引入国内、外时政,激发学生的评论思维。这种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
过去的检测教学除了单元测试,通常还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现在不少学校除了这些考试外,还要搞月考、周考。检测教学是高三文综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提升学生高考应试能力的最有效措施。但检测教学的现状已步入误区,每周一考我是不敢苟同的。学生要学的科目那么多,一周单考试的时间至少两天,教师要对检测进行分析教学,六科加起来也要有三天时间。希望通过题海战术来提升文综测试能力
我一直担任高中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发现我校理科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存有很多的偏见,想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较困难。所以,带理科班总让人提不起兴趣,但教师在教学上一味因循守旧也许也是理科生对语文没有兴趣的原因,故步自封只能是让语文教学裹足不前。反思这十几年来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有如下的一些体会。  分析学生的表现与成因:1.理科班学生漠视语文,对语文的学习抱有无所谓态度的情况比较严重,还偏科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有巧妙地实施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发挥巨大的教学效益。现笔者根据自己的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从环境诱发、参与诱发、设疑诱发、联想诱发等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体会。    一、环境诱发,营造氛围    在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敢想敢说、善想善说,这样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将是积极主动的,学生不但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而且能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再加上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创新
“今天你向老师提问题了吗?”这是犹太小孩在放学回家后父母问孩子的第一个问题。犹太是世界上极富智慧的民族,他们的教育观念成就了其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孩子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他们教育的关注点,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提倡问题“DIY”即“do it yourself”——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张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作用,克服过去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把问题的提出、解决甚至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在教学能力上提出教师“是否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综合地分析问题的方法”以提高课堂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有赖于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在贯彻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教材,不至于被教材完全束缚住手脚,照本宣科,从而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载体,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教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注重对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离不开地理的“高效课堂”。课堂既是掌握新知识的主阵地,又是获得学习方法的主要场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一线的地理教师有同感,课堂上合作、探究时间紧张,力不从心,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前的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高中地理预习谈一谈自己的看
和学生打交道是一件耗费精力的工作,无论你多么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也总会担心,甚至害怕出现失误。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世间责任最重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孩子。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社区的普通成员,都肩负着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的重任,需要激励他们去获得成功,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渐渐学会了如何把握火候,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我确信的一点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若各位教师把自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一步步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怎样带着历史学科走向学生,教师又如何带领学生走向历史学科?这是需要历史教师常常思考的话题。往往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前者,即怎样把历史课讲得生动吸引人,从而使历史学科之“雨露”滋润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而对于后者,即如何充分重视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领与组织他们积极地汲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却有些疏忽了。  近几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理
2009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下达了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严要求。 “五严”的提出不仅是教学要求的变化也是更深层次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遵循“五严”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江苏省教育改革新的号角。  “五严”要求体现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五严”要求下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这一信念只能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