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教师教材观念更新的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1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历史课教师需要更新教材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抛弃传统的“本本式”教材观,确立现代的“材料式”教材观,在充分认识“材料式”教材观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实现它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历史课 教师 教材观念 “本本式”教材观 “材料式”教材观
  [作者简介]赵桂兰(1964- ),女,河南商水人,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河南周口466001)
  [中图分类号]G4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4-0139-02
  
  一、引言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小学历史课教材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原来的“一纲一本”发展到现在的“一标多本”,形成了多元化格局,可选择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依旧用传统的教材观念看待和使用新的教材,以致教材被误用的现象屡屡发生。对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历史课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本本式”的教材观向现代的“材料式”教材观转变,以全新的教材观用好教材,达到提高教学水平,服务学生成长的目的。
  
  二、历史课教师教材观念的更新
  1.历史课教师应深刻剖析并勇于抛弃传统的“本本式”教材观。在过去的历史课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总是把教材与历史教科书等同起来,一提到教材,就自然想起教科书(也就是我们所用的历史课本),似乎课本是独有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资源。最终是教师把课本唯一化、神圣化,对其过分依赖,对其绝对服从。这样的认识和习惯说到底就是长期形成的传统的“本本式”教材观。按照这种教材观的要求,教科书中的内容就是教学内容,那么,教师的教学就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超越和脱离教材,其实质就是陈旧过时、保守僵化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在这种“本本式”教材观的束缚下,多数历史课教师没有主动收集、挖掘、激活和整合多种教学资源的意识,当然就不能成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结果是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以教科书的内容为蓝本,不去积极地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充实调整,习惯于教科书按什么顺序编就按什么顺序讲,教科书写多少内容就讲多少内容。如果哪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见解,按自己的意愿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或变动整合,往往会引起同行的反对。于是,教师一向视教材为圣经,不越雷池,以免大逆不道,招来非议。对教师而言,这种教材观使教师成为教科书的附庸和奴隶,教师只能是按课本教书,而不是借助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活动模式化了,教师的灵活性不见了,教学的活力被压抑了,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更是被抹杀了。对学生来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同样是没有了兴趣,失去了灵活性,抑制了学生活力和扼杀了学生创造性。
  2.历史课教师应主动确立现代的“材料式”教材观。传统的“本本式”教材观早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历史课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现代的“材料式”教材观,并身体力行,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实践。“材料式”教材观主张,教材应该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的、承载一定教学内容和信息的、供教师用来讲述、阐释、演示的和供学生阅读、视听、操作的材料。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认为,教材是个广义的概念,教材应该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系统性材料,不应该被狭义地理解成单一的教科书。因此,历史课教师应该客观地看待、解读和使用教材,凡是可以呈现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材料,如文字或图像印刷品、电子音像制品、各种各样的实物材料等,都要视其为教材。甚至有人主张把教具也纳入教材的概念之中,因为教具是非常直观的教材,是教材的物化部分。这就是现代的“材料式”教材观。这种教材观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是一种大教材观,它不排斥教科书的存在,更不否定教科书的价值,反对的只是以课本为中心的“本本式”教材观。
  一方面,历史课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一样,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有机统一的活动,统一的本质是交往,活动的目的是沟通与交流。现代教学论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交往、双向互动、彼此启发、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交往强调的则是主体性。现代教学论把教学过程定位到交往,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动态性的还原和尊重,是对教学活动的正本清源。显然,交往论承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主体,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都是具有独立价值的人,都有交流的主观能动性,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因此,交往论不仅超越了历史上长期争论的、现实中依然存在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学生主导主体论”和“学生特殊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对话,而对话就需要围绕一个主题,需要借助支撑这个主体的“文本材料”。教科书中每一课的课题,或者是课题下每一个具体问题,都可以作为师生对话的一个主题,主题之下的许多内容都是师生对话依据的材料。师生完全可以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围绕主题,依靠对话的材料,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对话,达到沟通交往的目的。而教科书所提供的“文本材料”正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材料,当然也可以借用其他相关的教学材料。如果没有这样的“文本材料”做依据,那么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就会失去依托而变得漫无边际。所以,教科书这样的“文本材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
  
  三、“材料式”教材观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它冲破了“教材中心”和“课本中心”的惯性束缚,给教师以更多选择教学资源的权力,让教师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以更为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和定度教材的内涵、功能及地位。“本本式”教材观在把教材课本化的前提下,自然是把课本神圣化,形成了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是牵拉着学生死啃烂嚼教科书,似乎谁把课本挖得越深,讲得越透,谁下的功夫就大,谁教的效果就越好,谁就是当然的优秀教师;学生在学习比赛中,似乎谁把课本内容记得越多越细,掌握得越深越精确,考的分数越高,谁就一定学得越好。这种思维定势使教科书获得了法定地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其产生了一种神圣感和敬畏感。然而,现代的“材料式”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具有广泛意义的教学材料,它是为教学服务的,不是用来规范和控制教學活动的清规戒律,从而冲破了“教材中心”和“课本中心”的严重束缚,消除了由此产生的神秘感和敬畏感,有助于任课教师正确看待和使用教科书,最终把教师从对教科书的盲目崇拜和严重依赖中解脱出来。
  2.它有助于释放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张力,提高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质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拥有相对的弹性力量,即张力。在传统的“本本式”教材观的支配下,教师往往屈从于教科书的规定,使得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受到约束或阻碍,失去应有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其张力就难以释放。而现代的“材料式”教材观则要求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多元化开发,对教科书要做革新性和批判性的利用,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这就为教师在具体教学环境中创造性地研究教学内容和开拓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教材不管怎样改,它只不过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基础性的“文本材料”,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应用工具”。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应在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中,能够做到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搞好教学活动。因而,现代的“材料式”教材观从思维上为释放教学方法的张力开辟了道路。
  3.它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职业素养,从根本上改善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教师的职业本应是一种富有乐趣、充满活力、自我陶醉和令人向往的美丽职业,是为师者迸发智慧火花、实现自身价值的高尚职业。但是,在传统的“本本式”教材观驱使下,教师被定格为知识的“传递者”,是一个个会按教学大纲、按教科书规定办事的人。在这种角色要求下,教师教学时本有的灵感和悟性、朝气和活力、挑战性和创造性以及人格的风采与魅力统统受到压抑,体验不到职业带来的身心愉悦。由于自我的生命力得不到调动,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缺乏成就感,教师教到最后,大多成了老气横秋、暮气沉沉的教书匠,这是教师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如今,现代的“材料式”教材观的确立,能够从精神上解放教师,使他们重新找回失落的角色意识,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博取成功,达到自我认同、学生欣赏、社会尊敬,从一个受制于清规戒律、缩手缩脚的教书匠转变为一个享有专业自主性和昂扬向上精神面貌的教师,在职业素养提高的同时,职业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4.它能够推动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培养主体性、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在过去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一大堆固定知识外,剩下的就是交给学生清一色的标准答案,好像学生掌握了标准答案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学得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结果是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限制,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权利被无形的剥夺,慢慢地被“驯化”成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标准答案的书虫、只会答题的机器。新课程改革强调,没有问题的教学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留下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借助多方面的教学材料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材料式”教材观也将学生从课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不仅大大地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而且也充分尊重了他们思维创新的自由,从而推动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受学习趣味和成长快乐,进而激发其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让他们满怀兴趣地学习,充满激情地探索,学有收获,学有所长,学出希望,奔向成功。
其他文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应转换传统观念,充分利用自身体育场馆的优势,推进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
创伤已成为"发达社会疾病",但创伤学人才培养与之不相适应.本文分析了现有体制下我国创伤学人才现状和困难,提出建立创伤学人才培养的机制和平台的思路,包括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实现整体化和专业化的结合、创建学科专业间的融合机制等。
高职院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主要以"跑、操、拳"为主,以身体健康为主要培养目标,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不足。同时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培养学
由于GPS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测量时间短、操作程序简单等特点,而且各测量点之间不需要通视,通视测量得到的数据即为三维数据坐标,目前已经在煤矿生产中广泛应用,因此,针对目前GPS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分析GPS在煤矿测量中的发展前景。
目的:探讨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中的问题及搞好临床实习教学的必要措施。方法:对本校临床医学系本科实习结束和正在实习的200名学生的实习心态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探讨医惠沟通的方法和技术对临床医疗和医学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医患参与式医疗决定(Shated Decision)是医惠沟通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总结了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医疗决定产生
通过对现在矿井中所运用的液压支架抬底油缸装置导向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其受力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探讨对新型抬底油缸装置中导向结构的优化设计。
目的:针对目前医学生体格检查技能以及临床动手能力普遍下降的问题,探索临床技能培训和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对92名儿科学专业实习生采用摸底考核、观摩、模拟练习、点评、再考核方式,教师脱产专职集中分组短期强化培训实习生体格检查能力,比较培训前后考核成绩.结果:学生体格检查手法的规范程度、熟练程度、准确程度和全面程度及总成绩均有明显提高(P<0.05);多数学生对该方法表示赞同.结论:短
教师的教育自觉是教师基于对教育发展现状、教育生存环境以及教育主客体的认知而产生觉知自我的意识,在思想、实践等层面主动追求卓越创新、追寻教育真谛,进而实现教育目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