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经历学校体育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台的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法规主要涉及7个领域已经走向全面化、规范化、系统化,国家体育政策已经由竞技过渡到以体育教育为主导,并由政策、法规引导学校体育发展。以国家对体育事业政策为依据,对西安市大学区内小学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小学体育是否应该加入特长训练内容,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对其进行可行性论证。
【关键词】政策 德育 小学体育 特长训练 特长考试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政策指向发展学校体育,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升学状况,论小学体育是否应该加入特长训练内容。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国家政策指出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基于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基本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全市的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规定要求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数据测试和上报工作,国家以考试形式入学,这些考试内容主要以全面健身项目为主,锻炼学生体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针对学生力量、素质、协调性为主的训练形式,并没有给学生一个主导特长思想,在学生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进行专注运动项目的训练,没有引导学生发展自己有兴趣的运动项目,使学生对爱好的项目进行专项的发展,就此针对小学生体育学科学情分析:
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
体育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国家政策也是这样规定的,体育教师必须先从道德观念来引导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抓住大环节,注重小细节,通过引导、教育、自律让学生成为认识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学习新知识、增加新技能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体质对后期成长的影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体育教学时实现具体目标(特长训练)
(1)把握水平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紧紧围绕水平目标(大纲要求)和相应的具体目标(特长训练)来确定,以便全面贯彻标准精神,把握课程标准在该水平学段。并且将水平目标(大纲要求)和具体目标(特长训练)转化为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到位,而到位的标准是在操作层面上是否实现了课操作化和可观察化。
(2)用水平目标(大纲要求)和具体目标(特长训练)统领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有利于实现以后的人生目标,水平目标(大纲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社”的全面发展,具体目标(特长训练)有利于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多出一项技能,课程标准中的水平目标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而我论述的具体目标即特长训练是让学生在水平目标上,选择自己感兴趣,更加爱好的运动训练项目即特长训练。
(3)体育教学应当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尽量的结合学生兴趣爱好,采用启发式、发现式、创新式、自主式、讨论式、合作式教学,使学生能在积极的学习中主动达成各学习方面的目标(水平目标、具体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研究、设计、实验、使用有助于实现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学习方面目标组成形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给我学习”转化为“我要学习”。
3.关注个体差异,进行公平教学
(1)关注差异,实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现在体育教学中,公平就是在开放、民主的教学情境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天性,尤其在课堂上对体育薄弱生进行鼓励性训练,对优秀生进行策略性训练,在新《课标》中的表述“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教师更好地教授”,那么面对“不一致”的学生实施教学过程,应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着的、有差异的个体,根据学生体质特点进行“特长训练”实施与之相适应、最合适的、最优质的教育或者学习行为。
(2)“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公平最重要的体现,建立在素质教育(水平目标)高标准、高要求的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的一种动态新的教育形态,其实质是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中,可以按学生水平差异大致分层,因人而异制定学习目标,训练目标,从心理水平、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学练难度、教学步骤、运动负荷、场地器材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那么这样每个学生就可以再完成水平目标的同时,去训练自己的特长爱好完成具体目标。
(3)《课标》在强调“关注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发展”同时也提出了“为满足学有余力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鼓励这部分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提高”等课程设计思路。因此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尊重个体差异”,提倡学习新技能,发展每个学生自己内身个体特质的训练项目,使每个学生在体育方面都有“一技之长”,能在今后运动的项目中,既能展现个人特长水平,又能加强自己对运动的兴趣爱好。
4.国家政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体育课一味地强调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法,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强调了教师的“教”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学”,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同时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更不能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此,新课标特别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多样性,在做中学,听中学,思考中学,游戏中学,练习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學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从注重学生德、智、体、美方面出发,先培养学生体育美德心理,加强身体素质提高,把“健康第一”引入实际教学模式,制定水平目标(大纲要求),完成教学计划,提高学生体质,加强学生身体协调性、力量的训练后,导入个体差异,因教施材提出具体目标(特长训练),让学生在了解自己之后,针对自己兴趣爱好,加上教师引导对所选项目进行强化性训练,更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特此论证从教师、学生、家长角度对特长训练的赞同程度,把学校体育教育的水平目标(大纲要求)完成,更要特色的发展学生具体目标(特长训练)。
参考文献:
[1]《中國学校体育》2002年4月
[2]《体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4]窦美婷等,《中国学校体育》2013年11月
【关键词】政策 德育 小学体育 特长训练 特长考试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政策指向发展学校体育,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升学状况,论小学体育是否应该加入特长训练内容。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国家政策指出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基于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基本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全市的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规定要求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数据测试和上报工作,国家以考试形式入学,这些考试内容主要以全面健身项目为主,锻炼学生体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针对学生力量、素质、协调性为主的训练形式,并没有给学生一个主导特长思想,在学生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进行专注运动项目的训练,没有引导学生发展自己有兴趣的运动项目,使学生对爱好的项目进行专项的发展,就此针对小学生体育学科学情分析:
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
体育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国家政策也是这样规定的,体育教师必须先从道德观念来引导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抓住大环节,注重小细节,通过引导、教育、自律让学生成为认识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学习新知识、增加新技能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体质对后期成长的影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体育教学时实现具体目标(特长训练)
(1)把握水平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紧紧围绕水平目标(大纲要求)和相应的具体目标(特长训练)来确定,以便全面贯彻标准精神,把握课程标准在该水平学段。并且将水平目标(大纲要求)和具体目标(特长训练)转化为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到位,而到位的标准是在操作层面上是否实现了课操作化和可观察化。
(2)用水平目标(大纲要求)和具体目标(特长训练)统领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有利于实现以后的人生目标,水平目标(大纲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社”的全面发展,具体目标(特长训练)有利于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多出一项技能,课程标准中的水平目标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而我论述的具体目标即特长训练是让学生在水平目标上,选择自己感兴趣,更加爱好的运动训练项目即特长训练。
(3)体育教学应当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尽量的结合学生兴趣爱好,采用启发式、发现式、创新式、自主式、讨论式、合作式教学,使学生能在积极的学习中主动达成各学习方面的目标(水平目标、具体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研究、设计、实验、使用有助于实现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学习方面目标组成形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给我学习”转化为“我要学习”。
3.关注个体差异,进行公平教学
(1)关注差异,实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现在体育教学中,公平就是在开放、民主的教学情境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天性,尤其在课堂上对体育薄弱生进行鼓励性训练,对优秀生进行策略性训练,在新《课标》中的表述“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教师更好地教授”,那么面对“不一致”的学生实施教学过程,应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着的、有差异的个体,根据学生体质特点进行“特长训练”实施与之相适应、最合适的、最优质的教育或者学习行为。
(2)“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公平最重要的体现,建立在素质教育(水平目标)高标准、高要求的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的一种动态新的教育形态,其实质是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中,可以按学生水平差异大致分层,因人而异制定学习目标,训练目标,从心理水平、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学练难度、教学步骤、运动负荷、场地器材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那么这样每个学生就可以再完成水平目标的同时,去训练自己的特长爱好完成具体目标。
(3)《课标》在强调“关注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发展”同时也提出了“为满足学有余力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鼓励这部分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提高”等课程设计思路。因此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尊重个体差异”,提倡学习新技能,发展每个学生自己内身个体特质的训练项目,使每个学生在体育方面都有“一技之长”,能在今后运动的项目中,既能展现个人特长水平,又能加强自己对运动的兴趣爱好。
4.国家政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体育课一味地强调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法,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强调了教师的“教”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学”,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同时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更不能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此,新课标特别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多样性,在做中学,听中学,思考中学,游戏中学,练习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學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从注重学生德、智、体、美方面出发,先培养学生体育美德心理,加强身体素质提高,把“健康第一”引入实际教学模式,制定水平目标(大纲要求),完成教学计划,提高学生体质,加强学生身体协调性、力量的训练后,导入个体差异,因教施材提出具体目标(特长训练),让学生在了解自己之后,针对自己兴趣爱好,加上教师引导对所选项目进行强化性训练,更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特此论证从教师、学生、家长角度对特长训练的赞同程度,把学校体育教育的水平目标(大纲要求)完成,更要特色的发展学生具体目标(特长训练)。
参考文献:
[1]《中國学校体育》2002年4月
[2]《体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4]窦美婷等,《中国学校体育》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