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正手击球技术是网球运动中使用频率最高,也最为基本的一项技术。在网球运动中,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的掌握情况和应用情况,不但直接反映了网球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水平,同时,作为得分的重要手段之一,还会对比赛的最终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本文就在简要阐述了网球正手击球技术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入手,利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对网球正手击球的基本力学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借此为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动作的规范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正手击球技术 网球运动 生物力学分析
正手击球技术是网球运动中使用频率最高,也最为基本的一项技术。在网球运动中,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的掌握情况和应用情况,不但直接反映了网球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水平,同时,作为得分的重要手段之一,还会对比赛的最终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就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入手,利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对网球正手击球的基本力学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借此为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动作的规范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正手击球技术的基本特点
虽然在网球运动中,正手击球技术有正手平击、正手上旋和正手下旋等多种形式,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上述几种不同的正手击球技术形式的特点却是大同小异的。简单来说,正手击球动作的完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涉及到上下肢和躯干等全身多个部位的运动,以上几种不同的正手击球技术,实际上都是根据人体协调链在充分利用自身髋关节和躯干转动的基础上,按照肩、肘、腕等关节的顺序来完成击球动作的过程。作为网球运动中最为常用的一项基本技术,正手击球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力凶猛、球速快。另外,根据正手击球技术动作的结构,其通常可以分为引拍后摆、向前挥拍以及触球和随挥等四个主要的阶段,以下就从这四个阶段入手,针对网球正手击球技术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
二、正手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一)引拍后摆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在引拍后摆阶段,是运动员以手为主的躯干和上肢的转动,当运动员引拍的幅度达到最大时,运动员髋关节的屈角大约在32.7±15.6度左右,与此同时,膝关节也转动形成一定的屈角,屈角的角度大约为69.3±13.8度左右。另外,在完成引拍后摆动作时,运动员躯干的扭动角度大约为30度左右,这表明,在完成了引拍后摆动作之后,运动员肩轴扭转的角度相较于运动员髋轴扭转的角度而言更大,这对于拉长肌肉有着一定的作用,从而通过肌肉的预拉伸储存了一定的弹性势能。
(二)向前挥拍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在向前挥拍阶段,运动员肩、肘、腕等关节和球拍的速度都是先上升,后下降的,上臂向前的运动是最为主要的力学特征,通过上臂向前的动作能够产生向前的速度20%-30%和向上的速度的20%。另外,在向前挥拍阶段,运动员远侧环节的速度要明显的高于运动员近侧环节的速度,而且,近侧的环节到达最大速度的时间要明显的早于远侧环节到达最大速度的时间。
(三)触球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网球的正手击球动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完成了引拍后摆、向前挥拍之后,就进入了触球阶段。在触球阶段,当拍面与球接触时,网球运动员的腿部、髋部以及上体和头肩等部位需要相互协调,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触球时的正确动作,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击球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网球运动员腿部、髋部以及上体和头肩等部位的具体动作如下:
一是,腿部动作。在触球阶段,运动员的双腿需要保持适度的弯曲以便于充分的蹬转。所以,此时,运动员的两脚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与此同时,膝关节则要保持一定的弯曲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在完成击球动作的过程中,双腿能够更加充分的蹬伸,并通过双腿的充分蹬伸在克服惯性实现快速启动的同时,充分利用来自于地面的反作用力和自身的弹性促使角动量和线动量的形成。
二是,髋部动作。在触球阶段,网球运动员的髋部和肩部应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以确保触球动作完成中运动员身体的动态平衡。
三是,上体动作。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可知,在正手击球动作中,击球时是运动员的下肢先产生爆发力,然后所产生的爆发力通过腰部、上体部位、肩部以及手腕依次传递到球拍上,并最终完成击球的过程。触球作为整个连续动作中的一个环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要确保触球“承上启下”作用的充分发挥,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充分利用上体部位将由腰部传来的力量传递到肩部和手腕,并最终作用到球上。为达到上述目的,运动员在触球阶段,手腕应保持适度的紧张,以防触球的瞬间拍面失去控制;腋部适度夹紧,以充分发挥线动量;并注意保持恰当的击球点。
四是,头肩部动作。在触球阶段,头肩部是一条直线,两者相互协调保持平衡,并由肩部带动手臂进行转动,形成一定的击球速度,以防出现击球无力的情况。
(四)随挥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随挥阶段也就是触球之后跟随球进行挥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随挥的距离和随挥的方向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沿着球的方向再继续向前移动一段距离,这样才能够将球“打实”,并取得良好的击球效果,并保持正确的击球方向。除此之外,在随挥阶段还要注意,确保将球“打实”之后,上肢动作要逐渐放慢下来,身体各个环节的速度也应顺势逐渐的降低,以尽快的让身体回位为一下次击球做好准备,并以此来预防运动损伤事故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李盼盼,周继和,刘艺.网球运动技术生物力学研究进展[Z].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中国会议.2013.10.22.
[2] 郭洪亮.对网球正手击球运用超越器械原理的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4.
关键词 正手击球技术 网球运动 生物力学分析
正手击球技术是网球运动中使用频率最高,也最为基本的一项技术。在网球运动中,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的掌握情况和应用情况,不但直接反映了网球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水平,同时,作为得分的重要手段之一,还会对比赛的最终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就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入手,利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对网球正手击球的基本力学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借此为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动作的规范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正手击球技术的基本特点
虽然在网球运动中,正手击球技术有正手平击、正手上旋和正手下旋等多种形式,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上述几种不同的正手击球技术形式的特点却是大同小异的。简单来说,正手击球动作的完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涉及到上下肢和躯干等全身多个部位的运动,以上几种不同的正手击球技术,实际上都是根据人体协调链在充分利用自身髋关节和躯干转动的基础上,按照肩、肘、腕等关节的顺序来完成击球动作的过程。作为网球运动中最为常用的一项基本技术,正手击球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力凶猛、球速快。另外,根据正手击球技术动作的结构,其通常可以分为引拍后摆、向前挥拍以及触球和随挥等四个主要的阶段,以下就从这四个阶段入手,针对网球正手击球技术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
二、正手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一)引拍后摆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在引拍后摆阶段,是运动员以手为主的躯干和上肢的转动,当运动员引拍的幅度达到最大时,运动员髋关节的屈角大约在32.7±15.6度左右,与此同时,膝关节也转动形成一定的屈角,屈角的角度大约为69.3±13.8度左右。另外,在完成引拍后摆动作时,运动员躯干的扭动角度大约为30度左右,这表明,在完成了引拍后摆动作之后,运动员肩轴扭转的角度相较于运动员髋轴扭转的角度而言更大,这对于拉长肌肉有着一定的作用,从而通过肌肉的预拉伸储存了一定的弹性势能。
(二)向前挥拍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在向前挥拍阶段,运动员肩、肘、腕等关节和球拍的速度都是先上升,后下降的,上臂向前的运动是最为主要的力学特征,通过上臂向前的动作能够产生向前的速度20%-30%和向上的速度的20%。另外,在向前挥拍阶段,运动员远侧环节的速度要明显的高于运动员近侧环节的速度,而且,近侧的环节到达最大速度的时间要明显的早于远侧环节到达最大速度的时间。
(三)触球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网球的正手击球动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完成了引拍后摆、向前挥拍之后,就进入了触球阶段。在触球阶段,当拍面与球接触时,网球运动员的腿部、髋部以及上体和头肩等部位需要相互协调,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触球时的正确动作,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击球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网球运动员腿部、髋部以及上体和头肩等部位的具体动作如下:
一是,腿部动作。在触球阶段,运动员的双腿需要保持适度的弯曲以便于充分的蹬转。所以,此时,运动员的两脚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与此同时,膝关节则要保持一定的弯曲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在完成击球动作的过程中,双腿能够更加充分的蹬伸,并通过双腿的充分蹬伸在克服惯性实现快速启动的同时,充分利用来自于地面的反作用力和自身的弹性促使角动量和线动量的形成。
二是,髋部动作。在触球阶段,网球运动员的髋部和肩部应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以确保触球动作完成中运动员身体的动态平衡。
三是,上体动作。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可知,在正手击球动作中,击球时是运动员的下肢先产生爆发力,然后所产生的爆发力通过腰部、上体部位、肩部以及手腕依次传递到球拍上,并最终完成击球的过程。触球作为整个连续动作中的一个环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要确保触球“承上启下”作用的充分发挥,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充分利用上体部位将由腰部传来的力量传递到肩部和手腕,并最终作用到球上。为达到上述目的,运动员在触球阶段,手腕应保持适度的紧张,以防触球的瞬间拍面失去控制;腋部适度夹紧,以充分发挥线动量;并注意保持恰当的击球点。
四是,头肩部动作。在触球阶段,头肩部是一条直线,两者相互协调保持平衡,并由肩部带动手臂进行转动,形成一定的击球速度,以防出现击球无力的情况。
(四)随挥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随挥阶段也就是触球之后跟随球进行挥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随挥的距离和随挥的方向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沿着球的方向再继续向前移动一段距离,这样才能够将球“打实”,并取得良好的击球效果,并保持正确的击球方向。除此之外,在随挥阶段还要注意,确保将球“打实”之后,上肢动作要逐渐放慢下来,身体各个环节的速度也应顺势逐渐的降低,以尽快的让身体回位为一下次击球做好准备,并以此来预防运动损伤事故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李盼盼,周继和,刘艺.网球运动技术生物力学研究进展[Z].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中国会议.2013.10.22.
[2] 郭洪亮.对网球正手击球运用超越器械原理的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