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在实施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生、企业与学生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取得更好的效益。
关键词:广西;中职学校;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职业院校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动适应需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推动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深入健康地发展。目前,全区有115所中等职业学校与区内外351家企业合作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2006年,全区招收半工半读学生75906人,占当年全区中职招生计划的34.5%。试点学校普遍反映,在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但在推行半工半读模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存在的问题
实施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生产一线、到职业岗位上进行真刀真枪的练习,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同时,又能取得一定的报酬,解决求学期间的生活费用问题。但是,部分学校与企业对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影响了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更好地得以实施,取得更好的效益。笔者拟从企业与学校两个方面讨论中职学校在实行半工半读培养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方面
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档次不高,合作难以深入持久首先,难以找到合作伙伴。据了解,相当多的企业缺乏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合作企业不仅要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还需要派出有技术、有能力的员工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同时学生对生产工序不是很了解,操作也不熟练,企业担心影响正常的生产与管理,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其次,很大一部分县级职业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和有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主要由文化课教师负责实习指导,由于文化课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对学生的实习指导难以到位,势必给企业带来负担,这也是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合作的原因之一。再次,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档次不高。尽管广西的中职学校实施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已有一定规模,但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档次整体上不是很高,多是同行业的二、三流企业,企业的生产技术没有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不利于学生学到先进技术,为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又次,与企业的合作难以深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仅仅是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内容,并且只是在简单的技术层面上进行。如一些企业只是让学生参与流水线或简单的机器操作,没有让学生深入了解机器的原理、基本维修方法、管理等一般知识。某些大型贵重器械学生没有机会操控,达不到工学结合的效果。最后,合作难以持久。职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是一次性的、短期的、单方面的,合作到期,双方的合作关系即告结束。由于缺乏长久的合作,学生刚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就面临离开岗位,一方面,企业无法看到学生实习为企业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学生也因实习时间短,对实际工作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学校还需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新的合作企业,这对企业、学生和学校都是不利的。
学生工作量过大,劳动强度过高学校希望学生在实习中学到更多的技能,而企业讲求经济效益,希望从学生身上得到最大的利润。因此,部分企业大量招进半工半读学生,让他们按成人的工作量进行工作,而只付给较低的报酬。在相关调查中,教师与学生反映,很多到工厂实习的学生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部分学生甚至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这样高强度、大工作量的“实习”,对年仅十六七岁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工作层次较低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校半工半读班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与所学专业的“读”存在不对口现象。学校只是把半工半读作为学生获取经济利益、缓解学费困难的一种勤工俭学途径,导致学生在半工半读期间“工”与“读”并无联系,甚至毫不相干,这样的做法有违半工半读的初衷,也使部分家长和学生对该培养模式产生怀疑。此外,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学生所从事的实习工作层次较低,有些学校将入学不久的学生送到工厂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如糊纸盒、折纸袋等工作,根本达不到半工半读的目的。
学生在企业缺乏系统学习的时间在调查中,有教师反映,学生到企业工作后,一般无法坚持学习,对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也无法与理论学习联系起来,以至于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都没有用,还不如直接去打工,甚至对学校的教学产生怀疑。这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也不利于学校对半工半读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二)学校方面
学校没有尽到责任,学生在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与关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6年12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半工半读”、“以工助学”办学模式的意见》明确规定:入企业实训的对象,必须是年满16周岁并已正式取得中职学籍的学生,严禁组织未满16周岁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学校必须全面履行应尽的管理职责。学校组织学生入企业实习前,要与企业签订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办理相关劳动保险。应确保学生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至少休息1天。学校要选择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信誉好的用工单位,确保学生实习实训期间的身心健康。学校要确保到每个务工场所的学生不少于20人,并应安排1名以上专职人员实施全程管理和服务。如实习学生超过100人,学校派出的专职管理人员不能少于2人。由于一些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半工半读的过程中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以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南宁某学校教师对该校半工半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与学生进行座谈,反馈的情况如下:(1)工作时间过长,没有休息日,存在一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的情况。(2)工厂对学生要求太严厉。(3)工厂食堂饭菜不卫生,吃了经常拉肚子。(4)生活空间狭小,没有地方活动,更别说开展体育活动。(5)学生不能集中住在一起,作息时间较难统一。(6)生活物品经常被偷,工作不安心。(7)工作期间身心疲惫,孤独感强烈,学校没有派专门的教师与学生同住,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8)待遇与工厂的员工不同,受到歧视。(9)实习工资发放有拖延现象,生活开销紧张。(10)学生不了解与工厂签订合同的内容细节,也不清楚收入情况。由此可见,学生在企业的“半工”并没有得到企业与学校很好的照顾,相反,学生的很多困惑,学校都没有给予解答,学校也没有很好地执行相关文件的规定。
学校的管理缺位在调查中发现,相当多中职学校实行“半工半读”的具体时间安排是:学生刚入学两个星期,就被安排到广东的工厂工作了,学生在工厂彼此不认识,甚至有部分学生连学校的带队教师也不熟悉,集体间缺乏凝聚力与责任感,不能很好地相互沟通、互相帮助。学校与教师也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给予足够的辅导,部分教师甚至没有按照规定全程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帮助,学生碰到问题时无法直接找到教师帮助解决。此外,由于教师管理不周,学生容易对学校产生不满。有的工厂连基本的医疗服务也没有,学生连感冒这样的小病也需回家治疗。工作单位的条件差以及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导致学生与家长对学校不满。这些负面问题不但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半工半读的顺利开展,学校还可能因此失去潜在的生源。此外,学生返校后,学校也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融入校园生活,导致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疏离感。学校对学生关心不足,心理辅导工作做得不够,导致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到在校园的学习生活。
学生的收支情况不透明半工半读学生对经费的收支问题比较敏感。部分学校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学生半工半读联系单位,并对该部分学生进行管理,服务中心的责任在于保障学生能在工作期间获得足够的学费。但是在收支的具体环节上给学生的解释不明晰,导致学生对服务中心的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因为是合作关系,学校方面不直接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无法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收支情况,学校在这方面的不作为,也导致学生对学校不满。
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查反映出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在推进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学校、企业与政府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为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建立合理的社会环境,制定有效的学生管理机制,及时解决学生在“工”和“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学生半工半读的顺利进行。
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推广需要政府的参与政府部门应加大参与和协调的力度,优化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不但应出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推广活动中,通过行政手段帮助学校与企业解决具体的问题,并应及时发布信息,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与学校的监督,对违反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教学规律的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对于中职学校与特殊行业之间存在的差异,应出台相应的指导办法,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企业应转变观念,提高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企业应认识到职业院校是为企业提供合格员工的主力军,从而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寻求与专业对口或专业相近的职业学校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以保障企业的用工需求得到长期稳定的满足,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教育的保障国家出台关于半工半读的政策,要求学校针对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当前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学制主要仍是以传统模式为标准,专门针对半工半读学生的课程、学制还处于探索阶段。中职学校应加快教学改革,设计出适合中职学生的课程,促进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由于中职学生容易产生思想波动,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以升学为主向以就业为主转变,将直接面对社会与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对于半工半读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半工半读班的学生比普通班级的学生更早进入社会,在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也应该早于普通班级的学生。由于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特点,学生要在“学生”与“员工”这两个角色间不断变换,心理上容易出现波动。学校不仅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校园内设立完善的心理辅导部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而且有责任在学生的工作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工作的企业或单位设立心理辅导站,以便于学生通过心理辅导及时排解工作中、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站及时了解学生在工作中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为教学改革收集信息。
加强相关教师的业务培训在推行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是关键环节。广西中职学校的教师主要由普通中学的文化课教师转来,即使是专业教师,其专业知识也相对老化,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半工半读教育教学的需要。政府应该对各学校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积极组织培训,促进经验交流,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众多培训方式中,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且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易于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是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途径。对没有接受过心理学和教育学培训的专业教师,学校有责任组织他们进修学习;对缺乏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学校应组织他们到企业单位考察,到生产一线学习实践。教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半工半读。
参考文献:
[1]广西: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办学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04-29.
[2]职教人才培养新模式: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N].广西日报,2007-01-31.
作者简介:
黄海珍(1983—),女,广西桂平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黄晗(1980—),女,广西玉林人,广西财经学院数学与统计系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关键词:广西;中职学校;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职业院校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动适应需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推动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深入健康地发展。目前,全区有115所中等职业学校与区内外351家企业合作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2006年,全区招收半工半读学生75906人,占当年全区中职招生计划的34.5%。试点学校普遍反映,在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但在推行半工半读模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存在的问题
实施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生产一线、到职业岗位上进行真刀真枪的练习,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同时,又能取得一定的报酬,解决求学期间的生活费用问题。但是,部分学校与企业对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影响了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更好地得以实施,取得更好的效益。笔者拟从企业与学校两个方面讨论中职学校在实行半工半读培养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方面
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档次不高,合作难以深入持久首先,难以找到合作伙伴。据了解,相当多的企业缺乏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合作企业不仅要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还需要派出有技术、有能力的员工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同时学生对生产工序不是很了解,操作也不熟练,企业担心影响正常的生产与管理,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其次,很大一部分县级职业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和有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主要由文化课教师负责实习指导,由于文化课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对学生的实习指导难以到位,势必给企业带来负担,这也是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合作的原因之一。再次,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档次不高。尽管广西的中职学校实施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已有一定规模,但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档次整体上不是很高,多是同行业的二、三流企业,企业的生产技术没有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不利于学生学到先进技术,为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又次,与企业的合作难以深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仅仅是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内容,并且只是在简单的技术层面上进行。如一些企业只是让学生参与流水线或简单的机器操作,没有让学生深入了解机器的原理、基本维修方法、管理等一般知识。某些大型贵重器械学生没有机会操控,达不到工学结合的效果。最后,合作难以持久。职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是一次性的、短期的、单方面的,合作到期,双方的合作关系即告结束。由于缺乏长久的合作,学生刚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就面临离开岗位,一方面,企业无法看到学生实习为企业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学生也因实习时间短,对实际工作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学校还需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新的合作企业,这对企业、学生和学校都是不利的。
学生工作量过大,劳动强度过高学校希望学生在实习中学到更多的技能,而企业讲求经济效益,希望从学生身上得到最大的利润。因此,部分企业大量招进半工半读学生,让他们按成人的工作量进行工作,而只付给较低的报酬。在相关调查中,教师与学生反映,很多到工厂实习的学生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部分学生甚至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这样高强度、大工作量的“实习”,对年仅十六七岁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工作层次较低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校半工半读班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与所学专业的“读”存在不对口现象。学校只是把半工半读作为学生获取经济利益、缓解学费困难的一种勤工俭学途径,导致学生在半工半读期间“工”与“读”并无联系,甚至毫不相干,这样的做法有违半工半读的初衷,也使部分家长和学生对该培养模式产生怀疑。此外,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学生所从事的实习工作层次较低,有些学校将入学不久的学生送到工厂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如糊纸盒、折纸袋等工作,根本达不到半工半读的目的。
学生在企业缺乏系统学习的时间在调查中,有教师反映,学生到企业工作后,一般无法坚持学习,对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也无法与理论学习联系起来,以至于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都没有用,还不如直接去打工,甚至对学校的教学产生怀疑。这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也不利于学校对半工半读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二)学校方面
学校没有尽到责任,学生在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与关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6年12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半工半读”、“以工助学”办学模式的意见》明确规定:入企业实训的对象,必须是年满16周岁并已正式取得中职学籍的学生,严禁组织未满16周岁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学校必须全面履行应尽的管理职责。学校组织学生入企业实习前,要与企业签订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办理相关劳动保险。应确保学生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至少休息1天。学校要选择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信誉好的用工单位,确保学生实习实训期间的身心健康。学校要确保到每个务工场所的学生不少于20人,并应安排1名以上专职人员实施全程管理和服务。如实习学生超过100人,学校派出的专职管理人员不能少于2人。由于一些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半工半读的过程中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以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南宁某学校教师对该校半工半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与学生进行座谈,反馈的情况如下:(1)工作时间过长,没有休息日,存在一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的情况。(2)工厂对学生要求太严厉。(3)工厂食堂饭菜不卫生,吃了经常拉肚子。(4)生活空间狭小,没有地方活动,更别说开展体育活动。(5)学生不能集中住在一起,作息时间较难统一。(6)生活物品经常被偷,工作不安心。(7)工作期间身心疲惫,孤独感强烈,学校没有派专门的教师与学生同住,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8)待遇与工厂的员工不同,受到歧视。(9)实习工资发放有拖延现象,生活开销紧张。(10)学生不了解与工厂签订合同的内容细节,也不清楚收入情况。由此可见,学生在企业的“半工”并没有得到企业与学校很好的照顾,相反,学生的很多困惑,学校都没有给予解答,学校也没有很好地执行相关文件的规定。
学校的管理缺位在调查中发现,相当多中职学校实行“半工半读”的具体时间安排是:学生刚入学两个星期,就被安排到广东的工厂工作了,学生在工厂彼此不认识,甚至有部分学生连学校的带队教师也不熟悉,集体间缺乏凝聚力与责任感,不能很好地相互沟通、互相帮助。学校与教师也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给予足够的辅导,部分教师甚至没有按照规定全程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帮助,学生碰到问题时无法直接找到教师帮助解决。此外,由于教师管理不周,学生容易对学校产生不满。有的工厂连基本的医疗服务也没有,学生连感冒这样的小病也需回家治疗。工作单位的条件差以及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导致学生与家长对学校不满。这些负面问题不但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半工半读的顺利开展,学校还可能因此失去潜在的生源。此外,学生返校后,学校也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融入校园生活,导致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疏离感。学校对学生关心不足,心理辅导工作做得不够,导致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到在校园的学习生活。
学生的收支情况不透明半工半读学生对经费的收支问题比较敏感。部分学校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学生半工半读联系单位,并对该部分学生进行管理,服务中心的责任在于保障学生能在工作期间获得足够的学费。但是在收支的具体环节上给学生的解释不明晰,导致学生对服务中心的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因为是合作关系,学校方面不直接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无法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收支情况,学校在这方面的不作为,也导致学生对学校不满。
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查反映出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在推进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学校、企业与政府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为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建立合理的社会环境,制定有效的学生管理机制,及时解决学生在“工”和“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学生半工半读的顺利进行。
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推广需要政府的参与政府部门应加大参与和协调的力度,优化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不但应出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推广活动中,通过行政手段帮助学校与企业解决具体的问题,并应及时发布信息,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与学校的监督,对违反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教学规律的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对于中职学校与特殊行业之间存在的差异,应出台相应的指导办法,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企业应转变观念,提高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企业应认识到职业院校是为企业提供合格员工的主力军,从而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寻求与专业对口或专业相近的职业学校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以保障企业的用工需求得到长期稳定的满足,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教育的保障国家出台关于半工半读的政策,要求学校针对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当前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学制主要仍是以传统模式为标准,专门针对半工半读学生的课程、学制还处于探索阶段。中职学校应加快教学改革,设计出适合中职学生的课程,促进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由于中职学生容易产生思想波动,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以升学为主向以就业为主转变,将直接面对社会与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对于半工半读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半工半读班的学生比普通班级的学生更早进入社会,在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也应该早于普通班级的学生。由于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特点,学生要在“学生”与“员工”这两个角色间不断变换,心理上容易出现波动。学校不仅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校园内设立完善的心理辅导部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而且有责任在学生的工作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工作的企业或单位设立心理辅导站,以便于学生通过心理辅导及时排解工作中、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站及时了解学生在工作中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为教学改革收集信息。
加强相关教师的业务培训在推行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是关键环节。广西中职学校的教师主要由普通中学的文化课教师转来,即使是专业教师,其专业知识也相对老化,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半工半读教育教学的需要。政府应该对各学校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积极组织培训,促进经验交流,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众多培训方式中,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且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易于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是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途径。对没有接受过心理学和教育学培训的专业教师,学校有责任组织他们进修学习;对缺乏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学校应组织他们到企业单位考察,到生产一线学习实践。教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半工半读。
参考文献:
[1]广西: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办学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04-29.
[2]职教人才培养新模式: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N].广西日报,2007-01-31.
作者简介:
黄海珍(1983—),女,广西桂平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黄晗(1980—),女,广西玉林人,广西财经学院数学与统计系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