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水稻水化螟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来源 :今日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d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以耒阳市水稻水化螟的发生与防治对策为主题展开分析,先是简要介绍耒阳市水稻水化螟的发生,随后就耒阳市水稻水化螟发生具体原因进行了探讨,进一步立足于解决耒阳市水稻水化螟问题,探讨了耒阳市水稻水化螟防治对策。
  关键词:耒阳市水稻水化螟;发生;具体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比重较大。耒阳市水稻种植期间,水稻水化螟极易发生,给水稻种植带来了较大的损失,不利于耒阳市水稻增产增收,进而直接影响到耒阳市水稻种植经济效益的增长,最终影响到耒阳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耒阳市水稻水化螟的有效防治十分重要。鉴于此,本文紧紧围绕“耒阳市水稻水化螟的发生与防治对策”进行深层次剖析,对于全面提高耒阳市水稻产量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1耒阳市水稻水化螟的发生
  20世纪50年代初期,耒阳市水稻种植主要以单季稻为主,稻螟主要以二化螟为主。五十年代后期,耒阳市水稻耕作制度改革,部分地区开始了双季稻,由此在耒阳市整个地区内形成了单、双季稻混合模式,此刻稻螟主要以三化螟为主,二化螟总数量开始锐减。伴随着水稻种植模式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优良矮秆水稻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二化螟开始二次上升,但是其给水稻带来的损失,远远少于三化螟造成的损失。故而,在此期间,耒阳市水稻种植并不进行二化螟专门防治。70年代初期,耒阳市水稻种植开始大面积绿肥,并且形成了纯双季稻耕作制,极大增加了二化螟发生几率。70年代中后期,耒阳市水稻耕作制再次发生改变,主要以春、早、晚三季稻为主,杂交晚稻也随之大面积推广种植,二化螟发生几率增加。结合有效调查数据显示,70年代中后期二化螟发生明显回升,发生面积高达1.8万hm2,直接给水稻耕作带来了20万kg的损失。80年代,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二化螟重发几率明显上升,比较严重的年份,当属1984、1986、1987、1988等四年。90年代初期,耒阳市水稻种植结构调整,造成二化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回升,部分水稻直接出现了禾倒伏现象,使得耒阳市水稻产量大幅度缩减。近些年来,耒阳市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长期维持一个较高水平,为有效提高水稻产量,需掌握其发生具体原因,进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1]。
  2耒阳市水稻水化螟产生具体原因
  2.1 气候演变影响
  结合历年二化螟发生量,在参考历年12月到第二年的3月平均气温与总雨量的基础上,可发现二化螟冬后残虫与平均气温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冬春4个月平均气温较高时,二化螟幼虫存活率较大,冬后残虫量较大,并且发生期较早,详细数据如下:1971年,4个月平均气温8℃,二化螟初见日期是4月22日:1973年,4个月平均气温:9.1℃,二化螟初见日期是4月9日;1976年,4个月平均气温7.5℃,二化螟初见日期是4月46日;1977年,4个月平均气温8℃,二化螟初见日期是4月10日;1978年,4个月平均气温9.3℃,二化螟初见日期是4月3日;1982年,4个月平均气温8.4℃,二化螟初见日期是4月16日;1983年,4个月平均气温7.4℃,二化螟初见日期是4月26日;1984年,4个月平均气温7.7℃,二化螟初见日期是4月23日:1985年,4个月平均气温6.5℃,二化螟初见日期是4月28日;1986年,4个月平均气温7.7℃,二化螟初见日期是4月21日;1987年,4个月平均气温9.9℃,二化螟初见日期是4月6日;1989年,4个月平均气温7.9℃,二化螟初见日期是4月15日;1990年,4个月平均气温8.5℃,二化螟初见日期是4月13日;1998年,4个月平均气温8.4℃,二化螟初见日期是4月10日;1999年,4个月平均气温10.2℃,二化螟初见日期是3月31日。同时,二化螟与总雨量之间尚未发现密切关系,根据推测分析,主要与不同月份降雨时间点息息相关[2]。通常情况下,降雨量增加,二化螟存活率下降;降雨量减少,二化螟存活率增加。
  2.2水稻耕作制度演变影响
  二化螟发生演变的各个阶段,与水稻耕作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一是1950年到1957年,水稻种植主要以一季稻为主,主要栽种水稻品种为常规籼稻,增加了二化螟发生几率。二是1958年到1961年,双季稻种植面积增加,大部分二化螟被消滅,由此减少了二化螟发生量。三是1962年到1969年,大量推广栽种优良矮秆水稻,这类水稻主要特征是叶宽色绿,为二化螟柄居提供了有利场所,无形中增加了二化螟发生几率[3]。四是1970年到1976年,此阶段双季稻与绿肥大面积推广栽种,有助于二化螟回升。五是1977年到1985年,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由于杂交水稻叶宽色绿,有利于二化螟柄居与存活,尤其是氮肥用量的增加,是的二化螟种群数量持续增长[4]。六是1986年截至现今,杂交水稻大面积种植,并且调整了种植业结构,改善了二化螟生存环境,使得二化螟出现严重的回升。
  3耒阳市水稻水化螟防治对策分析
  3.1 选择合适时机进行合理施肥
  上文提及到氮肥量的增加,会直接影响到二化螟种群数量的回升。所以,水稻种植时,有必要通过合理施肥,严格控制二化螟种群数量。施肥时,大量推广控氮、配磷、增钾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尽可能多施加有机肥,重视基肥施加,最大限度避免后续增加施肥量,以此增强水稻抗二化螟能力,从而有效减少二化螟带来的损失。
  3.2调整药剂防治策略
  现阶段,二化螟发生较为严重,药剂防治策略需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其药剂防治发挥出最大效果。结合二化螟发生情况,药剂防治策略需调整为“狠抓一代压二代,普治三代控四代”,一改传统的忽视二四代防治不良做法,以此有效减少二化螟种群数量,最大限度减少二化螟带来的损失。
  3.3 选择合适药剂,保证药剂施加质量,优化防治效果
  当前,二化螟药剂防治,主要以沙蚕毒素类、三唑磷、阿维菌素等的复配剂为主。然而结合二化螟防治效果而言,可发现二化螟对上述药剂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抗性,不利于提高二化螟防治效果[5]。所以,二化螟防治时,有必要选择合适的药剂,并保证药剂施加质量,才能有效提高防治效果。通常情况下,二化螟防治药剂建议使用三唑磷、虫无影、强无螟等为主。同时稻田严重使用含有除虫菊酯类的农药,才能有效提高二化螟防治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药剂施加时,相关人员需掌握二化螟卵孵高峰期,并均匀喷雾,才能保证药效最大化。除此之外,单纯依靠药剂进行二化螟防治,长时间必然会让二化螟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不利于严控二化螟种群数量。所以,相关人员需不断研制出避螟优良稻品种,同时加强避螟栽培技术、治螟生物药剂等的研究。
  4结语
  综上所述,耒阳市水稻水化螟发生历经了不同阶段,其发生主要与耕作制度、气候等因素息息相关。所以,耒阳市水稻种植期间,有必要重视药剂防治策略的调整,选择合适时机进行合理施肥,有效提高药剂防治效果等策略的有效实践,以此降低耒阳市水稻水化螟带来的损失,为提高耒阳市水稻产量与经济效益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毛毛,朱晓群,孙勰,陆芳,李月明.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螟虫药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9(14):104-107.
  [2]刘燕.水稻螟虫的防治方法——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J].吉林农业,2019(15):65.
  [3]李天菊.水稻螟虫性诱剂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2019(4):43-44.
  [4]王荣,袁树忠,陈麒丞.国内水稻螟虫防治药剂登记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农药市场信息,2019(4):35-39.
  [5]朱风华,陈晓林,皮楚舒,等.浠水县水稻螟虫为害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2018(3):50-51.
  作者简介:王成(1980-),男,湖南省耒阳市人,大专,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植保。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占流域污染负荷的比例有了明显的上升,并逐渐发展成为太湖流域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具体情况,从四个角度剖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组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控的手段,旨在减少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太湖水质,为人们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太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农业面源污染是水环境污染亟
摘 要:种子的储存关系到种子的生命力,是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针对鑫丰种业为例,探讨了种子在恒温库保存时的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鑫丰种业;恒温恒湿库;种子;储存  中图分类号:S339.3  文献标识码:A  黑龙江省鑫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在黑龙江省注册的大型种子企业,企业建立早,设备齐全,经营规范,具有多个白有品种,是省内特大型种子企业之一。同时,黑龙
在高中物理学科教育中,通过情境创设工作的有效实践,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文章对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情
针对视频监控系统,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区域的运动目标分割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在运动检测阶段,结合时域差分和背景差分进行运动检测,并通过自适应方法进行背景更新;在差分图像二值化时,采用自适应阈值方法来代替传统的手工确定阈值法;对于区域分割,使用基于加权平方欧式距离的均值聚类算法代替传统的均值聚类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改进方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更好的实时性、鲁棒性和有效性。
财政资金分配和资金使用效益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结合当地实际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已成为强化财政管理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现状与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