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张拭大举义利之辨,旨在指引人们克除不当利欲从而尽心知性、成就人道。因此他紧扣人之道德心性,立足于应然的层面及心性论和工夫论的双重视角,注重从“意之所向”即人的内在动机上,以顺性之无所为者与逆性之有所为者精微地界定和分判“义”“利”,由此凸显二者的紧张与冲突,并为守义制利的工夫实践奠立根基。此所谓“利”特指与理义相对的负面价值取向。他并未否定人的一切利欲,而是充分肯定了合理利欲的正当性,并认为一切合理的利欲都是理义本身的发用和表现。就此而言,张拭也有义利统一、义利交融的思想。对于如何守义制利,他主张“敬”(
【机 构】
: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湖南长沙410081
【基金项目】
:
湖南省湘学研究院课题(17XXCl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拭大举义利之辨,旨在指引人们克除不当利欲从而尽心知性、成就人道。因此他紧扣人之道德心性,立足于应然的层面及心性论和工夫论的双重视角,注重从“意之所向”即人的内在动机上,以顺性之无所为者与逆性之有所为者精微地界定和分判“义”“利”,由此凸显二者的紧张与冲突,并为守义制利的工夫实践奠立根基。此所谓“利”特指与理义相对的负面价值取向。他并未否定人的一切利欲,而是充分肯定了合理利欲的正当性,并认为一切合理的利欲都是理义本身的发用和表现。就此而言,张拭也有义利统一、义利交融的思想。对于如何守义制利,他主张“敬”(存养本心)“恕”(推扩本心)双修,即反己与外推相结合。由于学界对张拭理学中“义利”的广狭二义未加明确区分,以及未能确当理解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之论,以致其义利学说的真实意涵与特质难以得到确切显明。
其他文献
2017年11月25日,湖北省伦理学会、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社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在武汉召开了"以《人本伦理学》为线索的理论伦理学研讨会"。《人本伦理学》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韩东屏于2012年推出的专著,该书建构了一套不同于以往的伦理学理论体系。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大会围绕"伦理学本身的问题""道德本体论的问题""道德建设论的问题"和"道德践履论"四个主题,对一系列原理层面的伦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伦理学被称为"本原伦理学",它关注人类整体伦理生活的形而上根据,似乎对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及个体行动的道德根据等伦理论题不以为意。然而,由此得出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伦理学完全不关注伦理行动者的个体实践,或者直接断定伽达默尔拒绝将伦理意涵赋予"孤独的个体存在",不仅失之于简单粗暴,亦缺乏一种对伽达默尔伦理思想进行辩证综合考量的复杂性思维以及对之进行更为细致理解的理智耐心。至少我们在伽达默尔的短文《科学与公众》中看到了一种例外。在这篇短文中,伽达默尔通过分析技术化时代科学的话语
从仁礼交互的论域考察早期儒家"群""己"观的生成价值及其道德意蕴,有其独特价值。基于区分存有论基础上的以及行为实践意义的"己"之一体两面,作为主体自我认识之个体的"己"以及通过他者而认识的"己",都与"仁"的应然性价值直接相关;"群"作为类意义上的共同体,经由与仁之价值的内在关联,可以激发出人与世界的意义内涵;以"礼"作为通达己之内外的重要通道,可以表征群的共同体与个体自我价值的统一。在上述考察基础之上,儒家群己观念的传统畛域及其价值边界可以得到阐释。
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所提出的公民概念专注于公共理性所偏好的公共身份(政治身份),却抹平了公共身份(政治身份)与非公共身份(道德身份)在个体心灵中可能存在的冲突。尽管桑德尔对罗尔斯的自我观念的批判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但是他正确地指出了罗尔斯公民概念的内在紧张。罗尔斯为调和这种紧张做出了一定修正,这种修正还可以通过引入一种内在批评的方法来加以扩展。
生物样本库研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结果反馈问题充满了伦理争论和现实挑战,知情同意的道德有限性、隐私悖论及道德标准缺乏是其伦理困境的根源。有效解决生物样本库研究的结果反馈问题需要在研究参与者的价值需求、科学的风险-收益评估、合理的临床效用和可行性之间做出综合的权衡。在充分思考多方利益的基础之上,可以构建以科学标准、有限的自主、伦理审查和遗传咨询为核心的四维伦理框架,而如何发展有效的"善"的概念仍需进一步论证。
Reason和reasons都可以表示动机,但reason意义上的动机被理解为能够产生行为的要素,因而一切能够导致道德行为发生的因素都属于行为的动机;而reasons意义上的动机则可以被理解为行为者被激发的行为理由。近代康德道德动机论主要在reason的意义上讨论动机,而当代以内格尔和斯坎伦为代表的道德动机论的康德主义则将主题转向reasons。从reason到reasons,道德动机由被逻各斯视为法则的绝对理性所统摄演化为被努斯视为灵魂的理由理性所构建,道德哲学也通过新的道德动机理性观开创了新的发展路径
退溪的道德哲学中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德性,这里的德性出于知识但不等同于知识。退溪的道德体系建构包含了如何通过学习知识寻找内心中的本然之性,借此来恢复自我,做具有理想人格的儒士。退溪关于心的思考意在确立人的道德主体精神,在对"理气合而为心"的阐释过程中,认为理是普遍的道德原则,而心是人真正的主宰,具有自我超越的普遍道德精神,人不仅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而且还是心本体的自我呈现。退溪在揭示理和气的本质时,明确了道德行为的主体,利用理的特性来探求普遍的价值,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作为道德规范的"敬
财富共享可从财富的共同享有享用和公平享有享用两方面去理解。共同享有享用,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应为大家共享,而不能仅为少数人享有享用。在现代个体化发展不断凸显、人们的权利-责任意识不断清晰的社会背景下,财富共享必具体化为财富分享,即按照社会正义原则来分配财富。分配正义是财富共享的正义基础和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包括差异性正义原则和同一性正义原则。差异性正义原则是按照被认可的"差别"进行分配之原则,同一性正义原则是按照被认可的"同一"进行分配之原则。财富共享是两种分配正义原则的协同统一
改革开放为我国伦理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我国改革开放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总体格局相融合,我国伦理学在过去40年经历了从摸索性发展到稳健性发展的转型升级,目前已经迎来即将强起来的光明前景。由于被深深地打上了苏联伦理学理论模式的烙印,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伦理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较大的变革空间。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伦理学界逐步改变了这种状况,致力于在伦理学研究领域全面发力、用功,从而形成了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伦理学基础理论和应用伦理学四个主要研究方向。要实现中国特色伦理学的繁荣昌盛,我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从“富起来”时代迈向了“强起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实践需要新的政治伦理学,需要中国政治伦理学的发展。对“强起来”时代中国政治伦理学的发展进行考察,基于三个思维前提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