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存在各种可能的结局,其中一个,就是被一刀一刀剪成美丽的图案。同心县回族剪纸艺人田彦兰,传承祖上宫廷剪纸的手法,遵从童年时父母的教育,把剪纸当作了人生的修行。
口传心授
回族民间有首“花儿”唱道:“白云山上雾绕呢,灵芝草有心人找呢,唯尕妹子耍手巧呢,万样子花随心者铰呢。”
剪纸工艺在宁夏一直有它民间的土壤。
田彦兰从小随母亲学剪纸,母亲祖上曾是一名宫廷女子,1805年出宫回到南方家乡,后来又随经商的驼队来到宁夏,成了家,也把宫廷刺绣手艺带到了宁夏。刺绣之前,要先把样子剪出来贴在布上,所以她的剪纸功力也非常高。
南方剪纸比较精巧、唯美,田彦兰的剪纸风格中也带着秀美,加上她性格内秀,学的专业又是服装设计,她的剪纸有很强的装饰感。
田彦兰在同心县开办了自己的剪纸美术班,每期一百多名学员,要提前预约。她采用了母亲教导她的方式:口传心授。
永远盯着好的一面
有学生找田彦兰,重重地闯进门来。
有的孩子随意动剪子,剪坏了就换一张纸重来。
田彦兰就告诉他们,进门时要轻轻的,剪纸要想好了再动手,纸的浪费不仅是浪费家里的钱,也是对资源的浪费。以后孩子们就知道举止应该温和礼貌,也要尊重手中每一张纸。
“学剪纸,不仅仅是在学一门技术,更是在学处世。”母亲当年就是在一剪一剪之中,教给了女儿剪纸之外的人生。
田彦兰的母亲出生于大家庭,她生了13个孩子,在田彦兰的记忆中,母亲从来没有打骂和说教过孩子。
有一次考试,田彦兰考得不好,回家哭了。母亲没说什么,给了她一个筐,让她去摘100个枣。当时的枣还没有熟透,半青半红的。母亲把她捡的枣倒在席子上,让她把红的挑出来,然后问她红的有多少。
52个。
那么绿的呢?
100减去52,当然是48个了。
母亲把枣归拢在一起,又倒在席子上,对女儿说,现在把绿的枣挑出来。挑完后,母亲再问,绿的有多少?数一数,73个。女儿懵了。母亲说,一件事情,你要是盯着红的,你看得满眼都是红的。你要是盯着绿的,看得满眼都是绿的。所以你要记住,永远要盯着好的一面。
从此,田彦兰再也没有看过阴暗的一面,包括遇到家庭的致命变故——接连去世11位亲人,有的就死在她怀中。即使如此,她也还是相信美好的一面。
剪出亮堂堂的心境
当年田彦兰的父亲被打成右派时,对孩子说过一句话:“阴天不代表没有太阳。”
田彦兰的父亲也曾是一名教师,后来经商。他吹的口弦琴优美动听,而且脑筋非常灵活,是孩子们成长中的榜样。
他从来不因为孩子犯错而责骂,但会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总结出一个道理讲给孩子听。
田彦兰有12个哥哥姐姐,每出生一个孩子,父亲都会种两棵树,一棵在东,一棵在西。东边的树年年都会修剪,长得很直,西边的树则任其自然生长。有一年,田彦兰的哥哥下海经商,赚了些钱,回来后留了当时最流行的爆炸头,穿蓝色大喇叭裤、红衬衣、高跟鞋。父亲没说什么。却把家里的树林全砍了,交给哥哥去卖。哥哥回来后兴奋地对父亲汇报:那些直的树卖得非常快,没修剪的树没人要,就当柴火卖了,并总结说“还是修剪后的树好卖”。父亲这才对他说,做人就是不断修剪的过程,不能别人说怎么好,你就怎么发展,那样的话永远成不了材。那种任由生长的树,也许能成为盆景或被处理成特殊艺术品,但这需要一个前提:有一个伯乐。你要做异类,可以。但你能保证这一生一定有一个能发现你的人吗?做一棵笔直的树,将来在任何领域都能有用武之地。当天,哥哥就把头发剪了,也不再像过去一样把钱随意而显摆地交给父亲,而是整齐叠放在书里,恭恭敬敬交给父亲。
父亲不是很懂剪纸,却对女儿说过:“剪,就要剪那些漂亮的,剪那些看起来亮堂的。”这就是民间的智慧,民间艺术千百年来一直在追求一种积极向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人要是坚信阳光的东西,它就会牵引着你往前走。你一旦不相信,可能就会被一个小小的灾难压倒。我相信,教育能带给人真正的信仰。”
田彦兰将传承于民间的剪纸延伸成了对孩子们的课堂教育。她对学生说,剪纸是一个对自己的雕琢过程。若剪坏了呢?“剪坏了,是对品质的修炼过程。”
田彦兰的剪纸到非洲参展时,人们相信这应该是一种古老的魔术,他们甚至把田彦兰的剪刀拆开来研究。
有人说,岁月如刀,一刀一杀。而剪纸,也许真的像一个魔术,在岁月里剪出了一代代人传承的精神,无论贫穷或灾难,都能变幻出亮堂堂的生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