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大语文教育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业界争论了很久。持否定意见的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没有人生阅历,身心尚处于发育时期,如果过多地灌输知识会让学生知难而退,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持肯定意见的认为大语文教育让语文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生机,学生完全能够接受,并且更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学习语言。就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而言,大语文教育从培养学生语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笔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何为大语文教育。所谓大语文教育就是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引入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笔者在讲《长歌行》时,引入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两篇作者相差甚远,但是都能用平白浅显的文字描绘出时间的脚步是何等的匆匆,是何等的令人追寻。如果单独一篇拿出来,学生只会就事论事,对于这篇的精妙之处、遣词造句的领悟都会有所欠缺。但是如果两篇一起来讲,学生会从内心真实地体会到语文文字的美妙和作者的功底,更会深受感染,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我想》是一篇诗歌,学生对诗歌有自己的感悟,但是仅仅限于零散的认知。笔者在讲《我想》的時候一方面给学生展示了《我想》的原作,一方面引入了其他两位诗人的《我想》。由于作者不同,写诗的心境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虽然同为《我想》,但是表达的情感并不一致。学生在参照的过程中能对诗歌这种题材的文学特性有所领悟,如果教师引导得当的话,学生也会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新型的语文教育思想,必定会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大语文教育的精髓在于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联系在一起的。针对此,叶圣陶先生还专门指出,如何培养语感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要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文,哪是好的、对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要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叶圣陶先生在阐释语感的同时就指出了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去引导学生关注其他人的遣词造句。培养学生这种意识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实现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作为基础,将它变成一个融会贯通各种知识的场所,字词句在这里碰撞,思想在这里交融,师生在这里沟通,让学生能在课本中学到东西,同时更能将所学升华,最终回归到对语言文字的广泛使用。具体如何实施大语文教育以及大语文教育如何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起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大语文教育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出于课本,高于课本,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来帮助教师更好地抓住关键之处
新课程改革倡导我们要将教材当作教学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宣讲教材,要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让教材为教学服务。鉴于此,教师需要在课下做大量的功课,要把教材吃透,首先自己彻底明白教材的核心以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才可能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研究透教材,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感悟来针对性地引入相关文学作品。这个选择绝对是出于教材并且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有的教师只在乎自己的感悟,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过于拔高教材不会得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找准高于教材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是师生密切沟通的触及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能体会到的升华点,只要扣住这个切入点来进行文化辐射,那么学生的感悟不仅会十分到位,更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体味生活。
二、大语文教育能够帮助教师构建更为广泛的教学视野,进而征服学生
大语文教育倡导的就是开放式教学,通过教师引入文学作品进而将课堂扩展开去,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因为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文学作品往往能将学生的潜质挖掘出来,并且能让学生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课堂外的领域不受课本限制,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张扬自己的个性。而当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时候,也就是教师用自己魅力征服学生的时刻。教师广博的知识、教师深刻的体会、教师生花般的妙语都足以使学生折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本的文学作品肯定是精华,不能因为大语文教育而忽视了课本知识,要将课本上的文学作品作为拓展课堂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回归点。笔者认为这个过程并不会降低教学效率,相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大语文教育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氛围,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和感情的积淀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要知、情、意三者有机结合,笔者很是赞同。大语文教育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当教师将课外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时,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学习和吸收的东西要比单独学习课本知识丰富。尤其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氛围下,学生更会有感情上的升华和积淀。很多学生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的学生感情单一,缺乏丰富的情感。大语文教育可以很好地弥补他们学习中的缺陷,更好地引导他们和生活对接,在文学作品中体会感情,在文学作品中学会感悟,更会学以致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潜移默化中,一些学生发生了质的改变,他们更容易去发现生活、体会生活,更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自己的认知。
四、大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就何谓语感分析专门指出,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经常讲的语言表面的分析。大语文教育在教学中不会专门就某个语言表面特征来分析,而是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自己通过阅读体会文字描绘的画面,他强调整体感而不是零散的语言。大语文教育看重每篇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精妙之处,所以会着重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开头和结尾的美妙运用。大语文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体会,而不是传统的文字考试。通过学生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来展现自己的心境。大语文教育在教学中解释最多的是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内在含义、词序的变化。任何影响都是长期的过程,教育尤其如此,大语文教育就是要通过长期的开放式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提升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大语文教育就目前中国语文教育现状而言,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对于全方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坚持下去。
(责编 潘冰)
首先,笔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何为大语文教育。所谓大语文教育就是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引入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笔者在讲《长歌行》时,引入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两篇作者相差甚远,但是都能用平白浅显的文字描绘出时间的脚步是何等的匆匆,是何等的令人追寻。如果单独一篇拿出来,学生只会就事论事,对于这篇的精妙之处、遣词造句的领悟都会有所欠缺。但是如果两篇一起来讲,学生会从内心真实地体会到语文文字的美妙和作者的功底,更会深受感染,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我想》是一篇诗歌,学生对诗歌有自己的感悟,但是仅仅限于零散的认知。笔者在讲《我想》的時候一方面给学生展示了《我想》的原作,一方面引入了其他两位诗人的《我想》。由于作者不同,写诗的心境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虽然同为《我想》,但是表达的情感并不一致。学生在参照的过程中能对诗歌这种题材的文学特性有所领悟,如果教师引导得当的话,学生也会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新型的语文教育思想,必定会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大语文教育的精髓在于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联系在一起的。针对此,叶圣陶先生还专门指出,如何培养语感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要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文,哪是好的、对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要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叶圣陶先生在阐释语感的同时就指出了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去引导学生关注其他人的遣词造句。培养学生这种意识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实现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作为基础,将它变成一个融会贯通各种知识的场所,字词句在这里碰撞,思想在这里交融,师生在这里沟通,让学生能在课本中学到东西,同时更能将所学升华,最终回归到对语言文字的广泛使用。具体如何实施大语文教育以及大语文教育如何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起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大语文教育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出于课本,高于课本,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来帮助教师更好地抓住关键之处
新课程改革倡导我们要将教材当作教学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宣讲教材,要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让教材为教学服务。鉴于此,教师需要在课下做大量的功课,要把教材吃透,首先自己彻底明白教材的核心以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才可能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研究透教材,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感悟来针对性地引入相关文学作品。这个选择绝对是出于教材并且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有的教师只在乎自己的感悟,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过于拔高教材不会得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找准高于教材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是师生密切沟通的触及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能体会到的升华点,只要扣住这个切入点来进行文化辐射,那么学生的感悟不仅会十分到位,更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体味生活。
二、大语文教育能够帮助教师构建更为广泛的教学视野,进而征服学生
大语文教育倡导的就是开放式教学,通过教师引入文学作品进而将课堂扩展开去,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因为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文学作品往往能将学生的潜质挖掘出来,并且能让学生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课堂外的领域不受课本限制,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张扬自己的个性。而当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时候,也就是教师用自己魅力征服学生的时刻。教师广博的知识、教师深刻的体会、教师生花般的妙语都足以使学生折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本的文学作品肯定是精华,不能因为大语文教育而忽视了课本知识,要将课本上的文学作品作为拓展课堂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回归点。笔者认为这个过程并不会降低教学效率,相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大语文教育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氛围,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和感情的积淀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要知、情、意三者有机结合,笔者很是赞同。大语文教育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当教师将课外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时,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学习和吸收的东西要比单独学习课本知识丰富。尤其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氛围下,学生更会有感情上的升华和积淀。很多学生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的学生感情单一,缺乏丰富的情感。大语文教育可以很好地弥补他们学习中的缺陷,更好地引导他们和生活对接,在文学作品中体会感情,在文学作品中学会感悟,更会学以致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潜移默化中,一些学生发生了质的改变,他们更容易去发现生活、体会生活,更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自己的认知。
四、大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就何谓语感分析专门指出,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经常讲的语言表面的分析。大语文教育在教学中不会专门就某个语言表面特征来分析,而是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自己通过阅读体会文字描绘的画面,他强调整体感而不是零散的语言。大语文教育看重每篇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精妙之处,所以会着重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开头和结尾的美妙运用。大语文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体会,而不是传统的文字考试。通过学生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来展现自己的心境。大语文教育在教学中解释最多的是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内在含义、词序的变化。任何影响都是长期的过程,教育尤其如此,大语文教育就是要通过长期的开放式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提升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大语文教育就目前中国语文教育现状而言,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对于全方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坚持下去。
(责编 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