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加深记忆,便于把抽象问题、概念或规律用形象的手段展示出来,促进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思考,并最终达到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演示实验;兴趣;掌握;思维方法
一、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其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学生对化学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中学生,演示实验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天生好奇、好动,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实验,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新奇的实验现象常常会出乎学生的意料,使学生的好奇心逐渐转化为探究知识的持久兴趣和饱满热情,即由直接兴趣发展到间接兴趣,因此,我们的化学课应尽可能的精心设计,巧设实验,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变化无穷、生动鲜明的反应现象很容易吸引住学生,如,“铁丝的燃烧”、“灯火实验”等都能直接反映出物质的性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很多课时没有实验,不能充分发挥化学课实验教学的优势,怎么办?我们尽可能依据教材知识体系自己创设实验,例如,在讲微粒性质时补做“空杯生烟”;讲燃烧条件时让“水中着火”;讲“化学与环境”中的酸雨形成时,涉及到硫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补充演示硫粉和汞在研钵中混合,轻轻研磨就会变黑;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做硫和铁反应的实验:用一根烧红的玻棒去接触石棉网上的硫粉和铁粉混合物,结果迅速燃烧起来,上述实验开始时,学生都静静地观察实验操作,后来便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出现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有的学生兴趣盎然:“水中着火太有意思了,”有的会产生联想:“为什么硫和汞研磨不需要加热就反应,而硫和铁则需要加热才反应?”……面对一连串的为什么,学生积极思考,激烈争辩,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有意无意间知道了消除汞污染的方法,
二、演示实验能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环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演示实验的灵活运用使课堂多了一个信息源,它不但通过其实验现象本身吸引学生的注意、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它同时在无声地传播着一种科学的思想,透过它,学生还可以看到科学探究的思路,寻觅到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足迹,那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在师生的手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有趣实验的,无声地在告诉学生,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实验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用身边的许多物品自己动手做,亲自体验其中的乐趣,
讲解酸碱指示剂与碱的反应时,可穿插这样一个化学小魔术: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用石灰水画上几朵花,表演时,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纸上有花,然后用毛笔醮取酚酞,轻轻涂在白纸上时,几朵鲜艳的大红花呈现出来,一条简单的性质——酚酞遇石灰水(是一种碱)变红色,致使学生兴奋不已,惊叹化学的奇妙,
演示实验不仅能观察现象的全过程,还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游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是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演示实验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其科学思维的有效性
演示实验能够创造最真实、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极其活泼的因素,它不仅能活化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际手段来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例如,在讲解练习时出现“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一说法,这和身边物质中“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相矛盾,与燃烧条件中“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这一条不相符,于是我先用点燃的木条伸到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结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此时再做一个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学生都很奇怪:镁条怎么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呢?教师此时可以抓住时机问:前面的结论是否错了?启发学生思考:(1)二氧化碳使点燃的蜡烛熄灭,却使点燃的镁条燃烧得更旺,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2)燃烧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是在无氧情况下进行的,前后内容是否矛盾?通过分析,学生终于得出正确结论:我们学过的燃烧是指通常的燃烧,要有氧参加;特殊情况下的燃烧可以不一定需要氧气,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不断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的现象来揭示它的本质,使学生在演示实验中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关键词:演示实验;兴趣;掌握;思维方法
一、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其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学生对化学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中学生,演示实验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天生好奇、好动,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实验,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新奇的实验现象常常会出乎学生的意料,使学生的好奇心逐渐转化为探究知识的持久兴趣和饱满热情,即由直接兴趣发展到间接兴趣,因此,我们的化学课应尽可能的精心设计,巧设实验,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变化无穷、生动鲜明的反应现象很容易吸引住学生,如,“铁丝的燃烧”、“灯火实验”等都能直接反映出物质的性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很多课时没有实验,不能充分发挥化学课实验教学的优势,怎么办?我们尽可能依据教材知识体系自己创设实验,例如,在讲微粒性质时补做“空杯生烟”;讲燃烧条件时让“水中着火”;讲“化学与环境”中的酸雨形成时,涉及到硫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补充演示硫粉和汞在研钵中混合,轻轻研磨就会变黑;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做硫和铁反应的实验:用一根烧红的玻棒去接触石棉网上的硫粉和铁粉混合物,结果迅速燃烧起来,上述实验开始时,学生都静静地观察实验操作,后来便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出现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有的学生兴趣盎然:“水中着火太有意思了,”有的会产生联想:“为什么硫和汞研磨不需要加热就反应,而硫和铁则需要加热才反应?”……面对一连串的为什么,学生积极思考,激烈争辩,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有意无意间知道了消除汞污染的方法,
二、演示实验能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环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演示实验的灵活运用使课堂多了一个信息源,它不但通过其实验现象本身吸引学生的注意、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它同时在无声地传播着一种科学的思想,透过它,学生还可以看到科学探究的思路,寻觅到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足迹,那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在师生的手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有趣实验的,无声地在告诉学生,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实验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用身边的许多物品自己动手做,亲自体验其中的乐趣,
讲解酸碱指示剂与碱的反应时,可穿插这样一个化学小魔术: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用石灰水画上几朵花,表演时,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纸上有花,然后用毛笔醮取酚酞,轻轻涂在白纸上时,几朵鲜艳的大红花呈现出来,一条简单的性质——酚酞遇石灰水(是一种碱)变红色,致使学生兴奋不已,惊叹化学的奇妙,
演示实验不仅能观察现象的全过程,还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游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是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演示实验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其科学思维的有效性
演示实验能够创造最真实、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极其活泼的因素,它不仅能活化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际手段来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例如,在讲解练习时出现“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一说法,这和身边物质中“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相矛盾,与燃烧条件中“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这一条不相符,于是我先用点燃的木条伸到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结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此时再做一个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学生都很奇怪:镁条怎么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呢?教师此时可以抓住时机问:前面的结论是否错了?启发学生思考:(1)二氧化碳使点燃的蜡烛熄灭,却使点燃的镁条燃烧得更旺,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2)燃烧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是在无氧情况下进行的,前后内容是否矛盾?通过分析,学生终于得出正确结论:我们学过的燃烧是指通常的燃烧,要有氧参加;特殊情况下的燃烧可以不一定需要氧气,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不断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的现象来揭示它的本质,使学生在演示实验中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