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辆已经开行了40年的“列车”,其发车时间始于1974年4月10日上午8时30分。2.6万多平方米的苏式风格车站,是当时广州为数不多的现代化建筑。开站时期的建筑外形保留至今:主楼四层,外立面正中央挂着一个高4.5米、宽5米的大型电钟。
车站内部设置绿化景观,候车室之间的小花园里种了棕榈树,有金鱼池和小桥,后门廊外种着竹子,不难看出当年的设计者们对岭南传统建筑元素的珍视。投入运营初期,客流不多,但参观的市民、团体接踵而至,一度成为城中热门景点。
在如今还残存的老照片中,彼时的广州似乎宁静清明。“文革”的尾音还在余响,城市的面貌尚还宜人,着白衫粗裤的成人和儿童,在刚开站的火车站候车大厅里留下黑白的旧影。
然而宁静的时代镜像背后,广州火车站的建设却因与时代共振,绵延良久。广州火车站设计者林克明(1900年-1999年)曾用“一番起落”来形容整个工程。广州火车站前后共申报四次才获批建站,从构想到落成,中间隔了整整19年。林克明的学生、华南理工建筑学院博导陆元鼎在回忆老师的代表作时,也用“一波三折”概括广州火车站的建设。
广州火车站的前身,是始建于1911年的大沙头火车站。历史上,大沙头火车站曾以广州东站、广州站为名。1949年后,广州地区铁路运量逐年增大,1950年,为配合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陶铸将广州建设成为“东方巴黎”的设想,广州新客站(今广州站)的建设规划被提上日程。
据《广东省志·铁路志》记载,广州火车站的建设构想最早于1955年提出。但当时的铁道部认为广州地区各站能力尚有富余,未批复建设,仅要求“及早做出远期方案”。
1957年,随着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合并为京广铁路,这条全长2300多公里的南北大动脉,将南中国大门、广阔中原腹地和北方权力中心紧紧连接了起来。此时广州在中国交通战略地图中的地位又一次被凸显。次年5月,广州铁路局再次向铁道部申报,终于获批,后立项兴建。
林克明看到面积不大、使用功能却很好的大连车站后深受启发,特意在大连住了一个星期研究火车站设计。不料想广州火车站工程,却在1962年时受国民经济困难影响而暂停。
3年后,工程再次动工,却又再次遭遇障碍。时任广东省副省长、兼任广州市市长的曾生在回忆录中也记录了广州火车站工程这次“中途下马”的部分细节。1965年已经动工的火车站,在建到第二层时被迫停了下来。当时的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理由是“原设计方案高度太高,会影响白云机场的飞机安全降落。”
为了这件事,陶铸亲自打电话给刘亚楼,并邀请他来广州一起商量。最终刘表示如果要建,火车站总高度不能超过27米。陶铸和曾生的想法却是,宁愿停建也不修改计划和图纸。于是,火车站建设计划“中途下马”。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新火车站才按原计划继续兴建,3年后终于竣工。新建成的车站主楼的两肩上,设置了车站历史上第一幅标语:“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其间,又因为建筑面积和规格的问题多次反复。由于当时北京火车站还未落成,因此在广州火车站面积的设计也成为一个棘手的需要“讲政治”的问题。“不能超过北京的面积,从一开始1.5万平方米左右,到3.5万平方米,再改成不超过2.8万平方米”。
1 1958年5月,广州铁路局向铁道部申报建设广州火车站获批,后立项兴建。
2 1965年已经动工的火车站,在建到第二层时被迫停了下来。当时的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表示如果要建,火车站总高度不能超过27米。